来自无锡的经济学家陈翰笙

2000-08-15 作者: 邓加荣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0年第8期 来自无锡的经济学家陈翰笙 作者:邓加荣 ]

我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薛暮桥、孙冶方、钱俊瑞、张锡昌、王寅生、孙晓村、秦柳方、陈洪进等人皆是无锡人。其中,陈翰笙被称之为当代经济学家之父、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学先驱;薛暮桥,孙冶方被称为我国经济学界的”四大名旦”(另两位是许涤新和于光远);钱俊瑞因在农村经济调查方法方面有过独到的见解,毛泽东在延安和西柏坡时曾两次就此问题找他谈过话;王寅生、孙晓村、秦柳方、张锡昌等人也都是经济学界的巨擘。

这种奇迹的出现并非偶然,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自然资源优越,社会经济开放早,米、布、丝、银四大市场早已闻名于世。时称小上海。

由于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教育培养这方面人才便成为客观的急需,当时,发展这项教育事业最有力的便是荣氏家族。荣德生先后办起了公益小学和公益工商中学,就其规模和教学质量来说都是当时国内第一流的,不仅开设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应用力学、制图学、机械制造原理等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课程,而且还附设工厂、商店、农场、小银行等,以便于学生实习。小学制六年,中学制四年,收费低廉,适合于平民子弟入学,几十年来,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后来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和科学家的薛永辉、孙冶方、钱伟长、徐仁峰等都曾求学于这里。此外,无锡第三师范学校、实业中学、马可中学、辅仁中学等也都属此类教育机构,秦邦宪、薛暮桥、钱俊瑞、张锡昌、王寅生等皆毕业于这些学校。

从历史的机遇来看,创造这个成因的关键性人物是陈翰笙。

陈翰笙,出生于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在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蔡元培先生,邀请他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因受到李大钊和蔡和森的影响,立志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经李大钊的介绍,他加入了共产国际,经常为共产国际的刊物写些经济评论文章。

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后,有人认为第三国际没有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因而没有能够制订出正确的革命战略和策略,才导致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共产国际为了加强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研究,邀请陈翰笙到莫斯科工作。

在苏联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里,集中了一大批有声望的专家学者,像苏联著名经济学家沃斯眅辛斯基、瓦尔加·魏道夫,匈牙利的马季亚尔等,这些学者精通马列,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惯于从书本里来到书本里去,做概念推导式的理论研究,而不注重实地调查。他们认为:”在20世纪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后,中国就成了资本主义。因此,中国农村也是资本主义的农村。”匈牙利的马季亚尔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名词–“亚细亚生产方式”,一时间,人人都在谈论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名词。

为了破除这一理论误区,陈翰笙与马季亚尔进行了一系列的争辩,虽然从理论上做出了某些评述,但是陈翰笙深感自己对于中国农村情况只限于一般的了解,缺乏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在莫斯科只住了一年,便毅然返回中国,下决心补上实地调查研究这一堂课。

回国后,他便在蔡元培先生主持的中央研究院里担任社会学研究所副主任(主任由蔡元培兼),他找来许多进步青年,一边为他们讲解和辅导《资本论》,一边组织他们去农村做社会经济调查。在这些进步青年中,有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的王寅生、薛暮桥、孙冶方、钱俊瑞、张锡昌、姜君宸、秦柳方、张稼夫、孙晓村、吴大琨、千家驹、陈洪进、徐雪寒、骆耕漠、狄超白、冯和法、石西民等人。

1929年春,陈翰笙在家乡无锡县的东吴塘、小房巷、龚巷等22个自然村,选择1204户农家作为调查对象,参加调查的45人分为五个小组,由王寅生、张稼夫、钱俊瑞、秦柳方、刘瑞生分别担任组长,陈翰笙担任调查团长。他们在三个多月时间里挨门挨户进行浩繁的调查工作,这在当时文化落后的中国,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创举,经常遇到一些土豪劣绅和顽固分子的刁难、阻挠。当时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特地下乡来采访和报道了此项活动。

无锡调查后,他们又进行了保定调查,选择了清苑县10个自然村1578户农家作调查对象;1933年11月-1934年5月,又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在广东进行了一次规模更大的农村经济调查,选择了番禺县69个村庄10321户作调查对象,还用通信方式调查了梅县、潮安、惠阳、中山、台山等38个县335个村庄。

后来,他们依据这些大量的实地调查材料,在陈翰笙的组织下分头写出了一系列理论文章,用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科学地、准确地阐明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指出当前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陈翰笙所领导的农村经济调查工作所产生的强烈反响,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注意,采取种种卑劣手段将陈翰笙等人从中央研究院里排挤出去。陈翰笙重新集聚力量,在上海组建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利用这个民间组织作为阵地,继续开展中国社会性质的调查研究。研究会创办了自己的刊物《中国农村》,编辑部由薛暮桥、张锡昌、陈洪进三人负责,后来,孙冶方也进来协助并主持工作。

《中国农村》从1934年10月创刊起,一直到1943年5月止,共出版发行了近百期,是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地区里发行时间最长的、影响颇大的一个理论刊物。这个刊物发表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文章,有力地宣传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而且,也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用革命理论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经济学家,有许多人就是由于阅读《中国农村》而参加了革命,走进了经济学领域。

由于《中国农村》的影响日益增大,吸引到”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里来的会员越来越多,为了更进一步地扩大理论研究阵地,做好党的宣传工作,他们又创办了”中国经济情报社”和”文化资料供应社”,还编印出版《中国经济年报》和《中国经济半年报》。此外,他们在《中华日报》上,又定期地出刊《中国经济情报周刊》和《世界经济情报周刊》。为了打破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他们又自己筹资开办了”新知书店”。新知书店出的书很多,很受读者欢迎,常常是一本书刚出来马上就被抢购一空。解放后新知书店与生活书店、读书书店合并,组成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三联书店。

就这样,他们充分利用这些”根据地”,结成了一个有相当影响的团体,起名”X”团体。这个”X”团体,便成了我国当代经济学家的摇篮。

(责任编辑 仲 文)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