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识绵山真面目

2000-09-15 作者: 惠金义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0年第9期 才识绵山真面目 作者:惠金义 ]

山西介休的绵山,不仅有着优美的山水风光,而且有许多名人名事,最著名的首推介子推守志被焚事件。据史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蒙难,逃到卫国,饥饿难忍,随臣采来野菜充饥,重耳难以下咽。从臣介子推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块肉,熬成肉汤,叫重耳吃,重耳感激涕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介子推“割股奉君”,不是为了日后的封赏,而是为了晋国的振兴。重耳流亡国外19年后,59岁返回晋国,掌握了政权,这就是晋文公。当年跟随他流亡的从臣们邀功请赏,他都论功封爵。唯独介子推“功不言禄”,看不惯这种上下之间相互利用的风气,怀着“耻将股肉易封侯”的心情,携老母归隐绵山。后来晋文公想起了介子推,亲自到绵山寻找,因山大路险,难以找到。有人给出主意说:“介公是个孝子,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老母出逃。”没想到介子推隐居志坚,绝不下山受封,母子抱树被活活烧死。

到了后世,每逢介子推死难日,当地便“冷食”三日,以表纪念,这就是关于寒食节由来的传说。人们崇拜介子推的节操,把他与屈原并提,遂有“南有屈子,北有介子”的美称。有人做过统计,《全唐诗》中有130余篇描写介子推与寒食节。据说晋文公见烧死了介子推悔恨莫及,他命随从拣拾烧后的残木,做成木履,走起路来呱嗒作响,提醒自己不忘介子推,时而喊“悲乎!足下!”,后人就把“足下”作为“朋友”的尊号。现在绵山上有介子推祠,祠前两株相抱而生的柏树称母子柏。

绵山上另一位高人是北魏佛教净土宗的先驱昙鸾。昙鸾是山西代县人,早年在五台山皈依佛教,潜心研究教义,正当他注释《大乘方等大集经》时,得了一场大病,身体受损,就离开五台云游四方,寻找健身之术。在南方得了道家十卷仙方,学会了炼丹,以求长生不老,后来他又到洛阳,遇到了印度名僧普提流支,普提流支赠他《观无量寿经》一卷,并说“这才是大仙方,人生哪有什么长生不老,您纵然求得长寿,也只是暂时不死,终究还要轮回于三界之中的。照《观无量寿经》修行,才能解脱生死。”昙鸾顿悟,从此成了专修佛教净土宗的和尚。

昙鸾做了大量弘布净土的具体功业,名声很大,连当时北魏皇帝也敬重他,赐他“神鸾”的称号。昙鸾晚年住在玄中寺,经常到绵山弘传净土思想,并在云峰寺立了道场,信徒们把他布教的地方称为鸾公岩。

到了唐代,绵山的佛主是田志超,又称空王佛,民间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田志超最早是一儒生,生于陕西大荔县,后移居榆次源涡村,因疾恶如仇,乐善好施,爱民救民,遭人陷害,来到介休一家寺院做了和尚,后来移居绵山抱腹寺,兴建寺院,汇聚僧侣,讲经说法,修成正果。传说李世民慕名来朝山,田志超鄙薄名利,不愿领受皇恩,便安排宁空、摩斯两个第子接驾,吩咐说:“我今晚到山林深入隐匿,皇上驾到后就说我寂灭西归。”第二天李世民冒雨上山,问到活佛,两位弟子跪奏道:“师父已经圆寂,”李世民怅然若失,只好望空拜道:“寡人真乃福浅,此行空望佛矣!”唐僖宗李儇根据李世民的这句话,封田志超为“空望佛”。再后,人们赞颂他与介子推一样鄙薄名利,拒受皇恩,改称“空王”、“空王佛”。

绵山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唐代李世民以绵山为根据地,曾大败宋金刚,收降尉迟恭;明代末年太原武总兵曾依托绵山重击清兵,以图再起;抗日战争初期,冯玉祥所属方振武部,在绵山举行过著名的抗日誓师……所有这些,都为绵山添了一笔神圣的色彩。

绵山,最早叫绵上,至今共留下殿宇88处,2000余间,数量之多,全国罕见。由于绵山山势陡峭,庙宇多是依山就势,紧贴石壁建造。因而“云崖挂禅方,庙宇贴峭壁”,就成为绵山建筑的一大特色。

据统计,绵山悬空建筑有30多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有3处,一是龙头寺,二是大罗宫,三是抱腹寺。龙头寺,位于绵山北端,是沿着公路进山的第一站。刚修复的龙头寺焕然一新,座落在山畔上的关帝庙内,塑有刘、关、张三兄弟及其五虎上将的塑像,栩栩如生。关帝庙左侧石壁上是一幅巨大的百龙图,登60级台阶,便是巍峨壮观的真武庙,庙后有介子推母子坐立塑像。

离开龙头寺,蜿蜒曲折,过蜂房泉便到大罗宫。大罗宫建造在巨大石凹里。“大罗”为道家最高境界,传说介子推隐居时,在此看到过“大罗仙境”。这次顺山势由低到高扩建,为明三暗四七层仿古建筑,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歇山屋顶,依次排列,层层叠叠,绚丽壮观,神像壁画,技艺超群,成为全国最大的道教建筑群。

过大罗宫,经兔桥、鹿桥、天桥、舍利塔林向左90度一折,便是抱腹寺。抱腹寺位于绵山半山腰,是绵山的主寺。最早建于三国曹魏时期,由高僧迪公考察筹划,魏明帝曹睿颁诏建造。寺庙建筑于一凌空突出的巨岩下溶洞中,因岩石边缘呈穹形,像人两臂抱肚,因而得名。岩石下是一个敝口大岩洞,洞高约60米,宽150米,深50米。十多座殿宇建造在这个巨大的“腹”中,成为佛教的一大禅林。寺庙依地势建造,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空王殿为中心,南有药师殿、弥勒殿、观音殿,殿下一四合院为僧舍;殿北为弥陀殿、介公祠。殿后有石阶路,可攀登到上层。上层有石佛殿三间,殿内塑像为空王佛,包骨真身,眉清目秀,活似真人。殿前有楹联:“真山真水真人修成正果,古岩古洞古佛炼归金身。”顺着石佛殿向右,有诸天殿、罗汉堂、菩萨殿等;向左过龙池为五龙殿,殿内五龙为五个武士坐像,依次排列,侧目怒视其母,占据了殿的主位,龙母却偏居一隅,面南而坐。母子坐位倒置,游人必觉奇怪。原来,传说绵山一度为五龙霸占,横行乡里,民怨沸腾,空王佛上山后与龙母对弈,龙母输掉了绵山,五龙得知,怒斥其母,并与空王佛争夺,结果被空王佛击败,只好退居山后,山后有五龙墓。

抱腹寺寺庙之间都有木栈道相连,由下仰视,殿宇参差,错落有致,勾栏蜿蜒,险峻雄奇,明代傅山游后,心情十分激动,题长联云:“阅名山多矣,无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圆盖;瞻佛像巍然,自有真神出现,修炼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横批是:“活山活佛”。

抱腹寺是绵山的主要景区,北面有铁索链,攀援而上,可达摩斯塔、铁瓦寺,能观云海、日出、佛光。顺鸟道下行,有一个30平方米的小土丘,丘上竖一3米高的石碑,篆书“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这就是著名的开元古碑,碑文1200字,记述了抱腹寺的来历,成为难得的珍贵文物,碑旁有贺知章的题记。这块几吨重的石碑是由寺僧从岩沟拽到棋盘洞附近的。再攀云梯到抱腹寺前,而后又沿120级石阶和60级石阶到铁索岭下,手抓铁索,登上岭顶,这500米的路程,几乎都是75度的绝壁。

绵山虽高,可山高水高,山光水色十分诱人,自然景观处处可见。在龙头寺与大罗宫之间有长百余米、宽30余米的凹崖,崖壁裸露,中腰以下,突起十多个石疙瘩,大者如盆,小者如碗,表面长满厚厚的苔藓,山泉从石壁中渗出,沿苔藓“包”滴下。

黄山、华山以松称奇,绵山以柏叫绝。绵山脚下的柏与众不同,生长茂盛,有一株秦柏高16米,主杆胸围118米,根部腰围167米,树荫覆盖300平方米,比陕西黄陵“黄帝手植柏”还粗18米,堪称全国柏树之冠。

从抱腹寺沿着公路南行东拐,就到了水涛沟,这条沟里的水一直流向介休平川,水质很好。河两岸高山耸峙,外形似台、似炉、又似佛,山坡上长满苍松、翠柏、绿柳、白桦等树和奇花异草,春夏苍翠欲滴,秋天红叶一片,高山上时有瀑布泻下,约有20多处,最长的有300多米,形成状态各异的瀑布群。瀑布最为壮观的是沟掌上的水帘洞,条条水帘垂下,水花四溅,阳光中还时有彩虹熠现,真是如入仙境。沟中有茶楼、酒肆、凉亭、木屋、藤桥、雕塑,如诗如画,使游人始终陶醉在一种神秘色彩之中。

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至四月二十日,是绵山庙会节,每日有成千上万人朝山,大小宾馆住得满满的,有文艺演出,有经贸洽谈,热闹非凡。最为热闹的要数“挂铃”那天,所谓“挂铃”,就是将铸好的铁铃挂在抱腹岩石的内壁上,以期吉祥如意。挂铃的人是一些身怀绝技的勇士,将绳子系在腰间,从山顶吊在半空,利用绳子的晃动,将人悠进洞内,用铁钩钩住顶壁,打楔系铃。挂铃的全过程,惊心动魄,犹如杂技表演,许多人上山就是为了观看这激动人心的一幕。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