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为公的张浩

2000-11-15 作者: 王光远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0年第11期 为党为公的张浩 作者:王光远 ]

1942年3月9日,有一件事情轰动了延安城。这天上午,只见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党中央领导人,抬着一口棺木,由中央党校门前缓缓走向青年文化沟。延安全城百姓都伫立在街道两旁,观看这既新颖又隆重的葬礼。死者是何人?为什么毛主席亲自为他抬棺?第二天,人们就从报上得知,死者是一位老共产党员,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张浩。

张浩,原名林育英,字祚培,1897年2月25日出生在湖北黄冈县林家染铺湾,是林育南、林育蓉(林彪)的党兄。父亲是一个染织工人,因家庭贫困,张浩自小就参加劳动,13岁才入私塾。1919年五四运动中,在恽代英、林育南等人的影响下,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在家乡创办了一所浚新小学,并和林育南、李求实等人组织的“利群书社”,又和林洛浦等人合资在武昌大堤口开办了一家利群毛巾厂,他任厂长。1922年2月,由林育南、恽代英介绍,张浩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最初,他在武汉、大冶等地从事工人运动。1923年,他领导了长沙人力车夫大罢工。不久,调往安源,任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营业部主任,与刘少奇、陈潭秋等人并肩战斗。五一劳动节举行纪念大会,张浩任大会总指挥。是年秋,和李求实、吴化之等人一起,派往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

1925年,张浩由苏联回国,11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发动了轰轰烈烈的首都革命,要求推翻段祺瑞政府。为响应首都革命,12月6日,上海召开了群众大会,反动军警前来镇压,张浩带领群众与军警展开搏斗,头上被刺刀挑开一寸长的口子,血流如注,胸部和手腕也受了伤,他仍领导群众举行了大游行。

大革命失败后,张浩任汉口市委书记,领导地下斗争。“八七”会议后,又领导大冶、阳新、鄂城三县的秋收暴动。1928年5月,担任湖南省委常委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到安源一带活动。为躲避敌人的搜捕,曾一度“出家”,法名明持。1929年来到上海,担任沪西区委书记。5月39日组织群众游行时被捕,4个月后被营救出狱。1930年,派往东北组建满洲临时省委,张浩任书记。9月,张浩出席六届三中全会,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回东北后,因叛徒出卖,在抚顺再次被捕,受尽各种酷刑,“九一八”事变后,才被营救出狱。担任全国总工会常委、中华海员总工会党团书记。

1933年,张浩化名李复之,前往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兼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

1935年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由于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分子相继上台,世界局势日益恶化,大会决定建立世界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王明、康生、吴玉章、张浩、孔原等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决定在中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起草了有名的“八一宣言”。

自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以后,共产国际就和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为了传达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恢复与中共中央的联系,决定派张浩回国执行这一任务。

张浩在回国前,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把“七大”主要文件的精神和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指示,都默记在心。准备就绪后,他化装成一个劳碌奔波的小商人,身穿光板的羊皮大衣,取道内蒙古回国。

张浩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历尽艰辛,于1935年11月底到达陕北在瓦窑堡会见了张闻天、邓发、李维汉等人,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正在直罗镇指挥作战,等他们回来后,立即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张浩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会议还决定成立白军工作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书记,张浩任副书记,负责国民党军队的统战工作。

张浩到达陕北之日,正是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之时。12月5日,张国焘致电党中央宣称:(甲)此间已用中央、少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中央军委、总司令部等名义,对外发表文件,并和你们发生关系。(乙)你们应称党的北方局、陕甘政府和北路军。(丙)一、四方面军名义已取消。(丁)你们应将北方局、北路军和政权组织状况报告前来,以便批准。

针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党中央决定张浩以共产国际特派员的身份,不断给张国焘发电报,进行说服工作。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一书中说:“林育英到达陕北后,立即致电给我,大意是:他和王明等曾参加1935年7月间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大会对中国问题的讨论,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策略的决策。他奉命携带密码,经蒙古来寻找红军,已于某日到达陕北,完成了第一步使命。他拟由陕北继续到川康地区来,与我和其他同志会晤,但因交通阻隔,尚不知能否如愿等语。”“我接到这个电报,一时喜出望外。立即回电表示欣慰,并请他暂留陕北,以免途中遭受袭击的危险,彼此可用电讯商谈各项问题。”在武汉搞工运时、张国焘就十分敬重张浩,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林育英的电报源源而来,主要是告诉我们共产国际改采新政策的经过,并提出党内团结的步骤。……”关于张浩所发的电报,从档案中只发现了12月16日的一封。原电如下:

共产国际派我来解决一、四方面军的问题,我已会着毛泽东同志,询问一、四方面军通电甚(少),国际甚望与一、三军团建立直接的关系,我已带有密码与国际通电,兄如有电交国际,弟可代转。再者我经过世界七次大会,对中国问题有详细新的意见,准备将我所知道的向兄传达。

林育英 16日9时

1月24日,张浩致电张国焘,并要张取消伪中央,“兄处可即成立西南局,直属代表团”(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张国焘不敢和共产国际闹对立。1月27日,张国焘致电张浩,表示“原则同意”,并表示“急谋党内统一”。他在《我的回忆》中说:“他们既与共产国际联系上了,我们也就不必旧事重提,斤斤于谁是谁非,大家团结要紧。”

实际上,张国焘南下后,碰了钉子,他剩下的四万红军又损失一半,实在混不下去了,才不得不表示:“红军如果长期停留川康区域内是不利的”,“不能适应目前全国抗日反蒋的局势”,“粮食的缺乏”使当地“少数民族工作增加困难”。在张浩的多次说服下,张国焘最后终于回到了陕北。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实现全面抗战,制定党领导抗日的纲领和政策。8月,在洛川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张浩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发言。会议健全了中央军委,张浩被选为中央军委委员。

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刘伯承、徐向前任一二九师正、副师长,张浩任政治委员,兼任军政委员会主席。9月,129师开往晋东南,粉碎了敌人的六路围攻,建立了以太行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繁重的工作,使张浩的身体渐渐不支,头痛病时有发作,常常带着健脑器工作。中央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决定调他回延安,一面休养,一面从事职工工作。由邓小平接任129师政委。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张浩在会上作了《持久抗战中的职工运动大纲》的长篇发言。在这次会议上,张浩被增补为中央委员。会后,他遵照中央的指示,与杨永春、章萍等人一起,积极筹备成立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不久,中央职委成立,康生任书记,张浩任副书记,刘少奇、陈云、杨尚昆、邓发、朱宝庭等为委员,后又由张浩主持创办了《中国工人》月刊,张浩任主编。

为培养和造就职工运动的骨干,中央决定在延安桥儿沟创办一所工人学校,由张浩任校长。他处处以身作则,带领全校师生开办了各种工厂,并开垦荒地两千多亩。

1940年4月30日,延安各界2万多人举行集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张浩在会上发表演说时,突发脑溢血,从此一病不起。

1942年3月,张浩的病情加重,他对看望他的中央领导同志说:我奋斗了二十年,现在看到了曙光却要走了,他要求死后葬在青年文化沟,与毛泽东所住的杨家岭隔河相望。他无限深情地说:“我要天天看着党中央、毛主席。”毛泽东也意味深长地说:“让张浩同志天天监督我们。”

3月5日深夜,张浩在中央医院逝世,由李富春、邓发等人组成治丧委员会,在中央大礼堂设置灵堂,门外高搭蓝白色牌坊,上写“工人先进”、“战士楷模”,灵堂内高挂毛泽东的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每天都有数千人前来悼念。

3月9日上午,在中央党校门前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由任弼时主祭,中央代表报告了张浩的生平事绩,号召大家向张浩学习。

会后,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亲自为张浩执绋抬棺,入士安葬。《解放日报》上说:“徐特立同志亦脱去棉衣,挥汗上前,置棺于肩,苍白的鬓发上闪动着晶莹的汗珠,脱落了牙齿的口中在吃力地喘气,见者深为感动。”

张浩被安葬在青年文化沟桃花岭山顶,坟前立碑,碑上镌刻着毛泽东亲笔写的“张浩同志之墓”六个大字。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墓和碑都遭到破坏。解放后,已修缮一新,不断有人前来进行瞻仰。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