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民共命运的雷洁琼

2001-05-15 作者: 张 彦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1年第5期 与人民共命运的雷洁琼 作者:张 彦 ]

1946年6月23日,在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当时,艰苦的八年抗战刚刚结束不久,神州大地百废待兴,无不渴望有个和平环境重建家园。而蒋介石为了维持其独裁统治,却不惜发动内战。为了制止这一灾难的来临,上海各界人民成立“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并由十名社会知名人士组成代表团,前往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请愿,反对内战,呼吁和平。刚过不惑之年的东吴大学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雷洁琼,就是其中的一个。不料,在南京下关火车站,代表们却遭到了一群特务的毒打,雷洁琼也受了重伤。一时间,这十个代表就成了闻名遐迩的人民英雄,受到社会广泛的敬仰和关注。“下关惨案”从此载入了中国20世纪的史册。

半个世纪以后,我在北京见到雷洁琼时,她已是95岁高龄的耄耋老人,而且是“下关惨案”惟一的幸存者了。

雷洁琼1905年出生在广州的一个侨胞家庭,在广州女子师范读书时,就痛恨专横腐败的北洋军阀,她积极参加了倡导科学与民主的“五四”运动。1924年,她抱着“科学救国”的愿望赴美留学,在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31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前夜,雷洁琼回国了,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以后,她先后执教于中正大学、东吴大学、扈江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和燕京大学。1935年爆发“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雷洁琼汇入了学生声势浩大的反对日本侵略者的示威游行队伍之中,是燕京大学惟一参加游行的女教师。1937年抗战开始,她离开了舒适的大学校园,奋不顾身奔向抗日救亡前线。先后担任过江西省伤兵管理委员会、战时妇女干部训练班负责人,深入到县、乡发动群众参加抗日。在她的主持下,还出版了《江西妇女》、《农村妇女》等多种妇女刊物。在江西地方政治讲习院担任妇女班主任期间,她还结识了许多后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例如这个学院的训导长许德珩和副训导长蒋经国。特别使她难以忘怀的是,当时适值国共合作时期,她在庐山开会时还听到了邓颖超的报告:《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使她大开眼界,了解了她闻所未闻的解放区的新气象,受到很大鼓舞。1939年3月,南昌沦陷前夕,雷洁琼随地方机构撤到江西重镇吉安。在这里她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思想向她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了对敌作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抗战必胜的道理。这次谈话给雷洁琼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向何处去?雷洁琼强烈意识到匹夫有责。于是,她和以马叙伦为代表的教育界、知识界进步人士组成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来共同推动民主与进步。为了反对内战呼吁和平,爱国民主人士竟遭到了毒打。这件事,在雷洁琼的身上留下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

1949年1月中旬,雷洁琼和她的丈夫严景耀教授欣喜地接到中共中央的邀请,前往华北解放区,并到当时党中央所在地平山西柏坡会见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同行的还有民盟的费孝通、张东荪等。

1949年1月31日,北平终于和平解放。2月2日,举行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雷洁琼夫妇和几位民主人士应邀站在正阳门城楼上观礼。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雷洁琼作为民进的代表之一参加了。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举行开国大典,她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在以后的50年中,雷洁琼以她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全身心地投入了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从44岁壮年开始,她在教学之外,还先后担任过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专家局副局长和北京市副市长等领导职务,并以中国民主促进会领导人的身份参政议政。她曾经多次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委、副主席,直至1998年才从担任了两届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当时,她已进入93岁高龄。

纵观雷洁琼这几十年来的工作,她最关切的是教育事业、社会调查以及立法工作。

作为民进的主要领导人,雷洁琼一贯主张要为改革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作贡献。她还在民进倡导成立教育基金会,发动各地的组织和会员为加强基础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献计出力。作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她先后参加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的制定,并且不辞辛劳深入基层去检查其执行情况。她之所以如此重视教育,因为她深信祖国的未来在于今日对青少年的培养。

雷洁琼不仅是社会学家,还是一个法学家。人们一定会注意到,香港和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名单上,都有雷洁琼,而且在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她还担任副主任委员。她为起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亲赴港澳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民主协商。1997年,香港在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作为出席世纪庆典的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的雷洁琼,坐在了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政权交接仪式的主席台上。

现已95岁的雷老,依然那么精神抖擞。退下来后,她去了淮阴、淮安,访问了周总理的家乡;在喜庆建国50周年期间,她重访了西柏坡。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以后,她更加感到,有必要回到这里来重温这一段极不平凡的历史。

(责任编辑 仲 文)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