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地区——藏族文化摇篮

2001-05-15 作者: 杨兆麟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1年第5期 山南地区——藏族文化摇篮 作者:杨兆麟 ]

西藏对人们有一种强烈的神奇感,那里的民族风情、深邃文化、宏伟寺庙、宗教仪规、洁白雪域、高山大湖等,都独具魅力,吸引着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到西藏去,是我多年来的一个美妙梦想,最近终于实现了。

到了拉萨以后,我听一位藏族朋友说:“山南是藏族的发祥地,是藏族文化的摇篮,你应该去看看,那里有西藏的三个第一。”

由于这个地区在冈底斯山以南,所以称为山南。它处在雅鲁藏布江中游,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牧草茂盛,森林繁密,矿藏丰富,山川秀丽,被誉为“西藏的粮仓”。所谓“三个第一”,一般是指那里产生了西藏的第一个村庄、第一位藏王、第一座宫殿。我到了山南以后,当地人说:这里有“五个第一”,还有西藏的第一片农田和第一座神殿。可是,我经过两天的游览和查阅资料,了解山南地区是最早的藏民诞生地,发现了第一口山泉,有第一个创作藏戏的村庄,埋着第一位藏王的坟墓,建立了第一个藏王朝,最初创制了藏文,修建了“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那里存有西藏的第一口大铜钟。说山南是藏族的发祥地和文化摇篮,可谓确凿无疑。

我们乘汽车从拉萨出发,向西南行驶,经过雅鲁藏布江上最大的桥梁曲水大桥,再沿着南岸拐向东去,进入泽当境内,在离镇不远的一座迎宾亭前,几位藏族同胞在这里迎候我们。我高兴地见到了两位老朋友,一位是山南地区行政公署专员边巴次仁,一位是山南地区政协副主席洛桑公觉,他们过去都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组做过编辑、翻译、播音工作,还有山南地区广播电视局的女局长央金卓嘎。他们给我们献了洁白的哈达,我们被带到了泽当群众艺术馆的宽敞的大厅里,落座以后,一群藏族青年男女,穿着鲜艳的服装,高唱敬酒歌:“美酒啊香醇的美酒,天堂也难寻到如此的美酒,请您饮一口这斟满祝福的美酒,幸福自会降落到您的心田。”四位男青年合唱了藏戏中的一首歌曲,述说了动人的传统故事。姑娘们唱了一首《山南之歌》,深情地赞美自己的家乡:“神奇的西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山南。山南,藏族的摇篮;山南,西藏的江南;你使我神往,梦见你吉祥如意,走近你一生平安。啊,山南,藏族的摇篮。啊,山南,西藏的江南。”

央金卓嘎对我说:藏族戏已经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最早就创作、演出于山南地区的札西曲德村。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山南地区的歌舞和服饰最具有代表性。1998年在北京展出和表演藏族服饰和歌舞,轰动了北京和全国,人员就是从泽当群众艺术馆派出的。2000年10月还到香港去参加西藏自治区举办的贸易投资洽谈会,向香港同胞展示藏族的服饰和歌舞艺术。

当天晚上,我们住在泽当饭店。泽当的几条主要街道相当宽阔、平坦,两旁商店林立,广播电视机构、学校、医院、文化单位、宾馆等公共设施的建筑都相当现代化,和内地的一些县、镇相比,镇容镇貌毫不逊色。行政公署计划在两年内把泽当镇建成一个县。

第二天,边巴次仁、洛桑公觉和央金卓嘎陪我们前往全西藏惟一的国家风景区雅砻风景名胜区,去探寻西藏的那些“第一”。洛桑公觉在北京工作期间取了个汉文姓名——罗永东,于是我就叫他“老罗”了。从泽当向西不远,就看到了贡布山。老罗说:贡布山上有几个山洞,传说,有一个山洞里住着猕猴,藏族同胞管它叫公猴王,另一个山洞里住着魔女,他们结为夫妻,生了几只小猴,小猴子们时常到山下的平地玩耍,“泽当”的意思就是“猴子玩耍的地方”。后来,猴子生息繁衍,学会了使用木制、石头工具,种植青稞,放牧牛羊,渐渐演化成人,从山上迁到河谷,建立村庄,成为西藏民族的始祖。据考古发掘和文字记载,西藏土著居民的确是从类人猿演化而来。老罗的这段叙述,竟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惊人的一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猴子变人”。老罗说:西藏的这个传说,比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至少要早两千年。我们把贡布山称为神山,把山上的洞穴称为仙洞。

我们乘车向南行驶大约五公里,在平地上凸起一座小山,大约有一百多米高,山顶上耸峙着一座形似碉堡的白色建筑。老罗说:那是扎西次日山,山顶上的建筑就是西藏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汽车盘旋上山,我们来到大殿门外的平台,俯瞰雅砻河谷。老罗指着右边半山腰上的一座小包说:那就是西藏人民发现的第一股山泉,后人盖了一座小庙,把它保护起来。山下阡陌纵横,丰收在望。近处的撒拉村,就是藏民的第一座村庄,村边是土著居民耕种的第一片青稞地。我们进入殿门,这里是第一位藏王聂赤赞普居住的地方,建于公元前237年。佛堂里供奉着聂赤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松德赞等历代藏王、王后的塑像。后部有一座高高的方形碉楼,使宫殿更加易守难攻。由于这座宫殿的历史意义和神圣价值,历世达赖喇嘛都到这里来朝拜和居住过。

距离雍布拉康不太远,就是第一座神殿的所在地昌珠寺。这是一座不大的庙宇,可是,由于它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保存的珍贵文物,成为佛教徒们朝拜的圣地。进了庙门,右边有一座简陋的藏式二层小楼,是文成公主居住过的房屋。我们走进正殿右侧的偏殿,没有点灯,光线黯淡,墙边有文成公主使用过的炉灶和她从长安带来的铜锅。我们来到正殿,依次欣赏这里的三件“镇寺之宝”:一件是从印度请来传教的莲花生大师生前的自塑像,已经有1200年历史,面容有着印度人的特征,戴着尖顶帽,披着袈裟,左手端着骨制饭钵,右手持佛教法器金刚杵,盘腿坐在莲花座上;一件是乃东王的公主捐赠的一幅唐卡,它并不是在西藏到处可见的那种丝织卷轴画,而是用29000多颗珍珠连缀而成,还镶着宝石、珊瑚和黄金,是“观音菩萨憩息图”,一盏盏酥油灯映照着,熠熠闪光,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在西藏是绝无仅有的;还有一件是文成公主绣制的唐卡,色彩还相当鲜艳。我仔细鉴赏这三件宝物,对藏汉两族人民的灿烂文化和精美艺术赞叹不已。

我们向西去,进入吐蕃王朝的故都琼结县境,去参观藏王墓群。这一带的地形,有些像北京郊区的明代十三陵,古代帝王们都在生前精心为自己寻找未来的“风水宝地”。我们登上最大的一座墓顶,这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合葬墓。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合葬墓上,原来建有守墓人的居室,后来扩建成了庙宇,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的塑像。据史料记载,墓门朝西,向着释迦牟尼的故乡,墓内埋有松赞干布的盔甲、纯金战马、珍珠、珊瑚等。墓下有一块石碑,铭刻着“藏王墓”三个大字。

公路旁边搭起一片藏式帐篷,是为旅游部门开设的“民族文化村”,我们到帐篷里休息、喝酥油茶。边巴次仁和洛桑公觉向我们讲述吐蕃王朝的历史:西藏的政治家、军事家松赞干布是第三十三代藏王,他雄才大略,在公元七世纪统一了各个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把都城从琼结迁到拉萨,修建布达拉宫。他的重大功绩之一,是和大臣一起,研究、创造了具有四个元音符号和30个辅音的藏文。为了密切和唐朝的关系,他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她带来了许多经书、佛像、医术、器皿、珍宝、农作物种子和工艺、技术著作等,促进了吐蕃王朝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松赞干布带文成公主回到故乡,在雍布拉康和昌珠寺都居住过。松赞干布的儿子赤德祖赞继位以后,又迎娶唐朝的金城公主入藏,进一步发展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金城公主的儿子赤松德赞为王以后,多次派使者前往长安,同唐朝和好、会盟。到了元朝,西藏正式归入中国的版图。西藏同胞把松赞干布、赤德祖赞和赤松德赞三人尊为“三大法王”,还认为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藏族人口逐渐增多,不少人迁居到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后来成立了一些藏族自治州、县。我听了他们的讲述,深深感到,凡是到西藏来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应该光临山南,如果不到山南看看,就不能真切地了解西藏民族和西藏历史,也很难深刻了解汉藏两族的兄弟般的友好关系。

这座民族文化村中备有松赞干布时代的藏王袍,工作人员为我打扮,穿上金色长袍,外罩一件白色绣金的斗篷,戴一顶白色尖顶帽,换了黑色长统皮靴。我慢慢走到“藏王墓”石碑前,准备照相留念。一位披着如同文成公主当年的红色斗篷的姑娘走过来,我们成了1300年前的藏王和王后,以农田、山岭和北京难以看到的那么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为背景,拍了一张富有情趣的合影。

(责任编辑 程 度)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