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功夫非寻常

2001-07-15 作者: 严久惠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1年第7期 十年功夫非寻常 作者:严久惠 ]

北京的五月,鲜花盛开的五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5月26日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与会的在京各界人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团体会员代表共300百余人。

研究会会长费孝通、程思远,全国政协秘书长郑万通等出席。费孝通在致辞中说:“在这个研究会成立的十年间,由于时代的要求和国人的努力,我们在‘文化自觉’上有一定的收获。”他回顾说:“这个研究会的成立,不仅表示了大家对自己的悠久文化更加关注和重视,而且愿意通过组织起来对它进行研究,这就是我一向所说的‘文化自觉’。我们决心对自己的文化具有自知之明,为的是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的变化有自己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这个‘文化自觉’的意识是得来非易的。”

李宝光副会长代表常务理事会作了有关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十年工作回顾与今后展望的报告。报告的文字虽平实无华,十年耕耘的艰辛,十年收获的喜悦,却也尽在其中:

——由研究会主办和与团体会员、有关单位联合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达三十余次。研讨内容所及:“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闽台文化的历史渊源”、“炎黄文化与现代文明”、“孙中山与现代文明”、“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与企业文化”、“中国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等。世纪之交,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在回归后的香港召开了“中华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提出举行“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的倡议,并已于2000年在北京以“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为题,成功地举行了论坛的首次会议。

——在执行会长萧克亲自组织和领导下,百余位专家学者历经八个寒暑,编撰出版了十典百志,共计四千余万字的《中华文化通志》,江泽民为该书题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11月9日,江泽民亲切接见萧克和部分主编、作者,向他们表示祝贺和感谢。江泽民说,这套书为后代研究中华五千年文化留下了珍贵的成果。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建馆250周年之际,应该校校长请求,江泽民主席又委托我国驻美大使将一套《中华文化通志》,赠送该校图书馆。研究会还从1996年起着手编篡有关炎黄时代及其历史文化的八卷本资料丛书《炎黄汇典》。这套由程思远任编委会主任,李学勤、张岂之任主编的丛书,将于年内出版。

——研究会宣告成立不久即创刊的纪实性月刊《炎黄春秋》,今年七月也满十周岁了。十年来,该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爱国大团结的方针,遵循“求实存真”的原则,对于古今重要人物“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益其恶”,功则功,过则过,力求全面反映其本来面目。正因为如此,它不仅吸引了一批知名的作者,更得到海内外广大读者的信赖与好评。从1994年起,《炎黄春秋》的学术增刊《炎黄文化研究》,每年出版一期,辟有“中华文明探源”、“炎黄二帝研究”、“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思潮与学派”、“中外文化交流”等富有特色的栏目,发表了不少老专家和崭露头角的新秀的有分量的文章。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成为研究会联系各界人士,向广大群众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研究会与黄埔同学会联合邀请当年参加抗日的老将军、老战士(包括原国民党爱国将领),共同追忆同仇敌忾、并肩作战的岁月,与会者在重温胜利喜悦的同时,强烈表达了促进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共同愿望。1996年开始的《长征·世纪丰碑》系列活动,包括拍摄电视专题片《长征纪事》、出版《长征大事典》、营造红军林以及学术研讨、文艺演出等,目的是,昭示世人勿忘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人间奇迹,希望国人以红军的长征精神,完成振兴中华的新的长征。书画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奇葩,又是传递感情的信使。研究会多次组织书法家、画家,挥毫泼墨,为香港回归致贺,对建设大西北的人们表达关爱;海峡两岸中华书画的巡回大展,更拉近了两岸同胞的距离,增进了亲情、乡情、恋念祖国之情。

十年成果难以尽数,不争的事实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广泛赞誉。著名学者张岂之教授代表学者同仁在大会上发言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之所以在十年时间里取得很大成绩,除了各级领导支持,全体顾问、理事的努力外,重要的是由于会里的一批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同志发挥了带头作用,将事业摆在首位,不计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扬民主,顾全大局,营造了很好的会风。正派的会风和实干精神吸引了一批学者、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总之,正派的会风,正派的学风,正派的工作作风,这就是研究会十年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

全国政协秘书长郑万通、新华社香港分社原社长周南等都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