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昆曲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榜首

2001-09-15 作者: 王 恂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1年第9期 中国昆曲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榜首 作者:王 恂 ]

比从莫斯科传来北京申奥成功的特大喜讯还早56天,即2001年5月18日,从巴黎传来中国古老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喜讯。名列这一领域19项世界文化遗产的榜首,得到18名评委的一致赞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此项活动尚属首届,计划今后每两年举行一次。旨在从世界各国“具有文化价值而面临灭绝或消失”的口头文化表现形式和有形艺术中,挑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呼吁保护,以促进全人类加深对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并采取措施振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昆曲的评述中说:“昆剧是中国最古老和最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流传于全国很多地区。”

昆曲源远流长,它汇集了南戏和元曲两条源流,至今约有600余年的历史。由于昆曲起源于元末昆山一带流行的地方戏曲,故谓昆山腔。先后经顾坚、魏良辅等戏曲大师的精心加工,又融入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等民间曲调,逐渐形成了曲律婉转优美、表演载歌载舞的昆曲。由此可见,昆曲并非出自象牙之塔,而是源于民间,流传民间,深深扎根于民间的广原沃土。

以昆曲为主的明、清两代传奇作品有1800多种,有剧本流传的600余种,仅《缀白裘》即收入昆曲剧目430出。真是洋洋大观,琳琅满目。它是炎黄文化的珍贵遗产。

昆曲源流之一的古老(南宋)南戏距今已有800年。主要剧目有:《张协状元》、《洗马桥》、《杀狗记》、《拜月记》、《香囊记》等。

昆曲的另一大源流元曲,主要剧目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蝴蝶梦》,王实甫的《西厢记》、《丽春堂》,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廷玉的《看钱奴》,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高则诚的《琵琶记》,等等。

明代梁辰鱼始创用昆腔演唱的传奇《浣纱记》及《红线女》,汪道昆的杂剧《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即《洛神》),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即《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徐复祚的《霄光剑》、《红梨记》,沈的《义侠记》、《红记》,高濂的《玉簪记》、《陈情记》,郑之珍的《劝善记》,周朝俊的《红梅记》,吴炳的《疗妒羹》、《绿牡丹》、《画中人》、《西园记》等。明末清初,有阮大铖的《燕子笺》、《春灯谜》,李玉的《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麒麟阁》等。清代,有李渔的《风筝误》、《玉搔头》、《比目鱼》、《怜香伴》,洪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等。

昆曲又是“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它融歌、舞、剧、技于一体,集传统艺术之大成,标志着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堪称国之瑰宝。昆曲有着深厚的文学、美学底蕴,每一剧目都充满诗情画意和轻歌曼舞。昆曲的戏词犹如古典诗词,文词典雅,语言优美,一般由七字、五字、四字、三字或叠字组成长短句,讲究四声十三辙,念白有韵白与苏白之分。昆曲的表演动作,更精于虚拟化、程式化,但唱做并重、载歌载舞是其显著特点。正由于曲、词、舞三者完美结合,因而在塑造人物和演绎故事上,昆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令国内外观众为之痴迷、为之陶醉。

在历史的长河中,昆曲几经兴衰。自元末至明代中叶,昆曲流传南北,走向繁荣。至清代康熙、乾隆两朝,昆曲处于鼎盛时期。但渐由民间转入宫廷,蜕变为御用文人的笔墨,趋于僵化。时至清末,当京剧兴起、昆曲衰落之时,一些昆曲艺人由京城转入农村,在冀中、冀东一带的民间沃土上大展身手,深为广大农民所喜闻乐唱。由此可见,昆曲不仅仅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当它来自民间又回归民间时,又是脍炙人口的“下里巴人”,取得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随着国运衰危,内战频仍,外敌入侵,昆曲也凋零破败,几近灭绝。昆曲艺人流离失散,穷困潦倒,生死难料。

新中国成立后,昆曲和整个戏曲事业得以复苏。党和政府把流散各地的昆曲艺人召唤归来,重奏管弦,再登舞台,恢复了昆曲艺术的生气。1955年,朱素臣(明末清初)原作《十五贯》,经整理改编,由昆曲名家、著名“传”字辈演员周传瑛、王传淞等上演,在北京连演46场,观众达7万多人次,轰动京城和大江南北。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后,给予高度评价。周总理说:“《十五贯》有着丰富的人民性、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不仅使古典的昆曲艺术放出新的光彩,而且说明了历史剧同样可以很好地起现实的教育作用,使人们更加重视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一出戏救活昆曲剧种。趁此东风,1956年在上海举办了“南北昆会演”,交流演出代表性剧目90多出。参加演出的有北昆名家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马祥麟、侯玉山、傅雪漪等,南昆名家俞振飞、徐凌云、周传瑛、王传淞、朱传茗、沈传芷等28人,以及众多青年演员。这是建国以后第一次昆曲盛会。

趁此东风,各地昆曲院团纷纷恢复和成立;业余的群众性的昆曲研习社(如北京、上海、苏州、扬州等地)也建立起来或恢复活动;在有些大学中文系还开设了昆曲课。1957年,北方昆曲剧院成立时,周总理亲自观看了祝贺演出:梅兰芳、韩世昌、白云生联袂上演《游园惊梦》。演出后,周总理登台鼓励,并与演员留下珍贵的合影。

此后,随着“政治运动”的不断开展,昆曲遭到严重的扭曲和摧残。“文革”伊始,江青就把解放后17年说成是“文艺黑线专政”,一笔抹杀戏曲改革的成绩,各地昆曲院团都被撤销,昆曲工作者再次遭到厄运。

粉碎“四人帮”以后,昆曲终于重获新生。1986年,文化部成立了“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昆剧研究会”,并提出“抢救、继承、改革、发展”(不久前,改为“保护、继承、创新、发展”)的八字方针。在这种形势激励下,各地昆曲院团和业余曲社,还有“日本昆剧之友社”等外国昆曲迷,演出了大批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2000年春,在昆曲的故乡——苏州、昆山,举行了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暨昆剧优秀古典名剧展演,历时7天,演出28场次,观众达4万余人次。

近十几年来,南北昆曲院团展翅高飞,纷赴欧、美、日本等国,以及港、澳、台等地,应邀访问演出,进行文化交流。“阳春白雪”已经飞越重洋,在五洲四海放射着奇光异彩。

当联合国把中国昆曲列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今天,昆曲艺术必将焕发其绚丽的青春,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洛松)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