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知府衙门

2002-07-15 作者: 冯兴阁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2年第7期 南阳知府衙门 作者:冯兴阁 ]

河南省南阳市老城区的南阳知府衙门,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郡府(地)级官署衙门建筑群,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曾为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个不同时期、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不同性质地方政府所在地。

南阳知府衙门经过元、明、清三代的不断重建、添建和修葺,至清朝末年,已经形成一处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建筑群,全部建筑占地近百亩,厅堂廊舍数百间,庭院数进,布局多路,三条纵轴并列次进,建筑威严,陈设庄重,成为皇宫在基层的缩影。

现存南阳知府衙门东西宽150米,南北长240米,占地3.6万平方米(约60亩),总体布局保留了明清的建筑格局和建筑风貌。特别是位于中轴线上的照壁、大门、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内宅门和三堂等主体建筑全部存在。

府衙大门用黑底锡环,显示着南阳知府作为四品官的等级和地位。大门建筑采用硬山式,三间五架,屋面筒瓦,脊饰吻兽,檐用异型替木。大门上方高悬“南阳府署”四个大字,两侧楹联为:“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民”。东梢间置“喊冤鼓”,是告状人击鼓鸣冤之处。大门两侧为八字墙。过去老百姓讲的“八字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向北进入大门,迎面正中三间为仪门。仪门楹联为:“民情虽有顺逆从修齐治平可造盛世,官品本无高下能廉明公正才是青天”。仪门两侧为配房,称作东西便门(俗称生、死门)。仪门是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凡新官到任之日,至仪门前下马,由迎接官员迎入仪门之内。府治喜庆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或者举行重大祭祀典礼活动时,也要大开仪门。仪门既为礼仪之门,平常是不开的。人们出入府衙,走的是东侧便门,即府衙仪门的东配房。西侧便门俗称“死门”,经常关着,只有在死刑犯宣判后正法时,才从西侧便门拉出行刑。

过仪门,穿戒石坊,迎面即是高峻威严、气势宏伟的府衙大堂。大堂楹联为“勤补拙俭养廉更为暇馈问迎送来往宾朋须谅我,让化争诚去伪敬以告父兄耆老教诲子弟各成人”。大堂坐落在高1.2米的青石台基上,设三级踏步,其前又有堂前月台,再三级踏步。大堂面阔五间,通进深(带卷棚)三间。大堂主体为典型的清式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硬山建筑。

大堂在古代称黄堂,又称正堂、正厅、公厅和公堂等。清代南阳知府衙门大堂称公廉堂,是知府开读诏旨,接见官吏,举行重要仪式,公开审理案件的地方。大堂在明间正中设公案,两侧列“肃静”、“回避”牌及青旗、杏黄伞、青扇、铜棍、皮槊等仪仗。大堂公案背景设屏风,上饰云雁。堂前卷棚站的是三班衙役。案犯常羁押在堂前月台下刑皂房待审。知府升堂,师爷随上。东西梢间辟为夹室,记录堂谕口供。公开审理重大案件时,知府常令仪门大开,让百姓涌到堂前围观。

府衙六房分列于大堂前东西两侧,东侧是吏、户、礼,西侧为兵、刑、工,知府的属官在此办理公务。

府衙大堂与仪门前甬道中立戒石坊,向南刻“公生明”三个大字,向北刻:“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苍难欺”。知府坐堂理事,可见此坊,以警戒其秉公办事。

穿过寅恭门,有一天井式四合院,庭院不大,却极具庄严之气氛,左右两侧各有廊房,迎面便是二堂。这里是知府预审案件和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憩之所。

由于二堂是知府的日常办公场所,衙内大部分机构多是围绕二堂布置。如东侧的粮捕厅,西侧的理刑厅,东南侧的税课司,西南侧的照磨所等。同时,东侧靠后有桃李馆、桂香室、虚日轩,西侧靠后又有菊圃、韭园、虹桥水池,为衙署官员在公务之余提供了一个别有洞天的休憩场所。

知府衙门三堂前之暖阁是官邸大门,为知府官员及其眷属居住的门户。

穿院过门,即为三堂的院落,其中三堂两侧两座配房与厢房构成东西偏院,另外还有东西跨院、廊房,整个院落较前各建筑豪华壮丽。

三堂,也称官邸,匾额为“燕思”,是知府处理内务的地方,内设接待室、书房、更衣室,知府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机密事件,处理隐私案件,常在三堂进行。

三堂之后,即是府花园。明清南阳府花园占地十余亩,西有池水,东有叠山,整个园中假山耸峙,绿水穿绕,亭榭掩映,鸟语花香。

府花园东北隅有知府宅,是一组典型的清式四合院建筑。

中轴线东侧副线上依次有申明亭、衙神庙、龙神庙、税课司、军厅、粮厅、东花厅和寅宾馆等。西侧副线建筑依次为旌善亭、财神庙、内监、外监、女监、狱神庙、司狱司、照磨所、理刑厅、西花厅和宾兴馆等。(责任编辑 吴思)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