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皇权影视剧与封建主义潜意识

2002-08-15 作者: 张岂之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2年第8期 皇帝皇权影视剧与封建主义潜意识 作者:张岂之 ]

2001年11月至12月在中央电视台八频道播放的《康熙王朝》50集故事片,收视率很高,一时成为公众的热门话题。媒体发表了一些评论,褒贬不一。有一点不能否定:许多观众喜欢看,觉得有看头;演员的才华在此剧中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每个角色都有个性,有深度。

如果说此片为“娱乐片”,虽然牵强,亦无不可,观众看了确实得到一次“娱乐”;说它是“历史故事片”,更为合适,观众大体知道康熙时期的几件大事;说它是“艺术片”,可能有些勉强。

有的评论说,此片展现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血腥画面,以此和17、18世纪的欧洲(西欧)相比,当时中国是落后的。其时欧洲从资产阶级革命向工业革命发展,而中国仍然在君主专制制度的框架内踏步不前。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写康熙的“文治武功”,不知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是许多观众都有的。不过,历史是复杂的,当时中国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框架内,不是说生产力的发展已无任何余地,也并非说统治者任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都没有做。例如,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以及国家大一统的完成和边疆地区管理与开发(康、雍、乾三朝都做过),这些无疑应当属于历史的正面。《康熙王朝》主题着重写的都是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台湾、国家统一,还有就是统一漠北的功业。这些大体上符合历史的情况,但电视片并不就是历史教科书,在人物塑造及若干情节方面,电视编剧和导演有他们自己的创作天地——这些大体上没有违背历史的大格局,这可能是观众喜欢看的原因之一。

历史还有另一面,例如康熙时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强化,强调人君乾纲独揽,以一人治天下的所谓“家法”,用满族“主奴名分”改造儒家君臣关系的道德观念,使臣民完全屈服于皇帝的统治。为打击所谓“异端”,查缴、禁毁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并实行残酷的文字狱(即以文字作品定罪的案件)等等,就是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所有这些在《康熙王朝》片中都没有反映。因此,此片艺术再现的历史是不完整的。文学艺术作品有所谓“史诗”的美称,即是全面艺术地再现历史,这只有大手笔才能写得出来。一般的历史故事片,尽管观众不少,但距离这个目标还相差很远。因此有些评论指摘《康熙王朝》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持片面看法,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

平心而论,《康熙王朝》比两年前播放的《雍正王朝》电视片一味歌赞雍正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具体地说,《康熙王朝》的编剧和导演自觉或不自觉地、明显或隐蔽地企图勾勒出康熙身上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其中既有一定人性的表现,同时又有至高无上皇权的特性,这二者在康熙的心态上和处事上构成若干矛盾冲突。康熙虽然口口声声说他自己的“心”也是肉长的,这从生理的观点来说,他和常人并没有多大区别,但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他是清朝统治者,是皇权的代表;他主宰着人间的祸福,他的一句话就可以置人于死地。皇帝乾纲独断就是最高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因此在他身上发生的人性与皇权之间的矛盾,前者十分微弱,后者强大,总是后者战胜前者。《康熙王朝》力图写出这样的矛盾,例如关于康熙对待蓝齐儿就是一个例子,虽然这个矛盾表现得并不深刻,但这种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正因为电视片有这方面矛盾的描绘,这也许是观众愿意看片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令人遗憾的是,人们看了这个片子以后,并没有留下多少使人思考的空间。究竟要想什么问题呢?需要想一想我国历史上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问题。此制度始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他宣布:“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实现了居于最高权位的皇帝绝对专制,后来虽有改朝换代,但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历史从政治体制方面看,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此种体制将皇帝的权力提到无以复加的高度,皇帝及其家族的利益和权力,称之为“皇权”。在皇权的长期统治下,有人不断美化专制统治者,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世俗文化心理:世界上最令人敬畏的是皇帝,人间的祸福都源于皇帝的“旨意”。在此种潜意识下,人们总是期望有一个“好皇帝”。关于“皇帝”的种种传说,哪怕是他个人生活的爱好等等,也为人们津津乐道。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及皇权似乎成为潜世俗宗教意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的90年后的今天,现代人一提到古代的“皇帝”,还有无穷的兴趣,甚至他们喜欢吃的食品也成为招揽顾客的广告。这种潜世俗宗教意识的皇权崇拜,在17世纪,明末清初之际大思想家黄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中才得到比较全面的批判,可惜这类书在民间的影响并不大。

对于皇帝崇拜的扭曲文化心理进行彻底纠正,必须要有科学与民主的深刻教育,要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实际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绝对不会带来长治久安。什么是“皇权”?“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是皇帝的“私产”。一人主宰天下。这种体制不可能不发生父子、兄弟相残的权力之争。在《康熙王朝》中表现出康熙帝主观上力求避免诸子争储、相互争斗的局面出现,但是君主专制主义铁的法则决定了皇族集团的内部必然发生夺权斗争,这是任何道德信条都解决不了的。君主专制主义也不可能清除腐败。康熙帝事必躬亲,关于他的亲政勤政,论述不少,比如他对地方的控制比之清初乃至明代都更加强化,但由于体制是君主专制,虽然可以收到一时之功,但客观上迫使地方官吏加征滥派,严重败坏了吏治。此后,到乾隆中期以后,吏治大坏,贪污盛行,贿赂成风。综观康熙、雍正、乾隆三期,笔者觉得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得好:“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波斯人信札》)。清嘉庆时的思想家龚自珍对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深刻揭露,他说,此种制度对有思想、有胆识的人士,则“戮其心,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乙丙之际箸议第九》),摧残了人的创造力和活力,给民族和人民带来祸害。由此可见,要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借鉴吏治清廉的历史经验,所得可能不会太多。

历史给我们留下许多至今仍在发生作用的文化心理,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至于对皇帝和皇权的敬畏,是一种封建主义潜意识,显然这并非一种健康的文化心理,是要用科学民主的现代观念加以矫正的。这并不是说,任何写皇帝和皇权的小说、电影、电视片都不可有,但是这些文学艺术作品需要摆脱陈旧文化心理的影响,用新的文化观和历史观审视过去,艺术地解剖历史遗产中有哪些值得称道,还有哪些是应当加以清除的。这个要求很高,一时可能难以达到,似可作为努力的方向。《康熙王朝》电视片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好像还有不足,对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理性认识上需要加深。我作为此片的观众,看了以后有些感想,写出来供参考。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