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

2002-08-23 作者: 石小敏 原文 #天则双周论坛 的其它文章

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

时 间: 2002-08-23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石小敏

主持人:

评议人: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实录

由于录音设备故障,未能将石小敏先生的报告及讨论录全,实为天则的一大损失,在此向诸位致歉

我今天的讨论是主题中国宏观经济和改革走势。

提纲写了三段,第一部分是一个观点,一个判断:中国的变革通过一个快速转型期,现在已经到了临界状态,或者叫临界期。

我国的发展,大家的感觉是八十年代比较快,九十年代比较慢,我觉得大家要注意区分改革和转型这两个词。八十年代大家用"改革"这个词比较多,最近则是比较多的用"转轨","转型"比较多,尤其是"转型"。我觉得"改革"这个词有自上而下的感觉。我个人认为这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上的大转折有关,当然这个原因有很多的讨论。到了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下半期以后,在我看来,我国发展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我们有这么几句:开放拉动改革,沿海推动内地,民营推动国营,实践推动理论和政策,经济拉动社会和政治"。

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新的利益群体,他们从自身的利益要求出发,已经形成了一种推动改革向前发展的动力。举个极端的例子,最近几年北京出现的咨询公司,他们的使命就是推动企业向股份制发展,向上市的道路上走。股份制在我们看来,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个核心的内容,是经济民主化的一个典型体现,这就是改革的对象。

改革的对向也发生了变化,由纯经济的方面走到了纯经济和纯政府改革的中间地带。主要体现在以政府改革为中心,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加入了WTO以后尤为明显。也可以从学理上叫"行政"改革,这实际上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政府改革。以政府改革为中心,旁及到科技、教育、文化这些领域,包括媒体。

在地方上,由于企业机制的转变,尤其是沿海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民营经济,经济体制的改革大致上已经完成。在中央部门,最近几年一直在忙着一些垄断行业的改革,比如电信啊,民航啊,好象还没有涉及政府部门的改革。但是地方政府,在我看来,正在真正的向着政府应该的做的方向在转变。

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改革的对象已经变为了政府行为的转变,改革的重心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我想说明的是改革动力和对象的变化,使我国最近的改革发展更带有一种转型的色彩,不是那个主要的力量的推动,是各种社会力量综合博弈的结果,带有一种自然演变的味道。但是好象我们的宣传界对这个词还不太感兴趣,认为转到那里去呢,是不是转到西方呢?但是我想大家会慢慢接受的。比如跨国公司认为我们是"世界工厂",是世界的制造中心,开始我们还不理解,但是他们就是认为我们国家适合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大批量的制造的好地方,现在大家也就慢慢认同了。

所以我讲快速转型,和改革是有区别的,八十年代用"改革"比较合适,但是九十年代用"转型"比较好。

我说快速,是指实际中国的底层,变化是非常快的。我们上面浮在表面的那层壳变化还不是太大。这是先介绍一下。

那什么是临界期呢?就是哲学嘛,从量变到质变,最近质变的一系列现象出现了。我记得以前和张老师总说"拐点"描述经济转折的时期,"拐点"和"临界点"比较类似,到了98年,大家对经济形势不太清楚,就说到了一个重大转机了。但是我觉得大船和小船的转弯还不一样,小船的转弯需要的半径小,几米就够了,大船可能要几公里,作为经济变革的时期,我觉得可能要用三年、五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所以我觉得用"临界期"更合适一点。

中国就是处于这么一个临界期。刚才讲快速,虽然从外部来看,似乎变化不大,实际上变化是非常快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快速的变化呢,老百姓有一句歌词:脚下的地在走,身边的水在流。在我看来,大地上的山峰没有走,但是山下的地在动。虽然山峰没有走,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这种扭曲的力量会带动它一起走。

但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快速的变化呢?我主要讲两点:一是全球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自雅尔塔体系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八十年代末苏联解体到东欧巨变,这是世界上出现的大变革,中国也是世界变革的一个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本身就是世界变化的一个现象,我国八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也是世界变化的一个现象。从国内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势力、传统的理念的约束力在急剧的下降。过去的计划经济主要依靠大家的信仰,大家都信这玩意儿,主要靠思想的力量。以前的计划都是靠领导拍脑袋决策的,都是很不科学的。但是为什么可是实行呢,就是靠意识形态的力量。

中国有大道理,中道理,小道理,微道理这四层。大道理是指理念这一层,中道理是指体制层面,小道理是政策层面,微道理是管理层面的。

改革就是这四层一起发生变动。98年新政府上任,朱老板制定主要任务是确保8%的增长率,政府的政策已经有所改变,从紧缩的政策变为适度扩张了,降利率,积极的财政政策,花很大的力气在小道理和微道理上。

在中国是大道理管着中道理,中道理管着小道理,小道理管微道理。邓公南巡那一次,是大道理发生变化,是传统意识形态的变化,突破了市场的理念。从十五大以后,肯定产权改革,是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改变。从那以后,党性的约束等开始大大的减弱,我们现在的腐败现象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现在很多党的优秀干部,不是按照党性来约束自己,而是按自己做人的原则,按自己的家教、按自己的学养来约束自己。这就是内部的力量。

当然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分析,我在这里就点到为止。我刚才讲了临界期,就是在我们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内,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发生了很多标示性的十五。最典型的就是2001年的WTO。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WTO之前,我们叫做外向型经济,引进的是外资,是生产要素,技术啊管理啊等。进入WTO以后,我们引入的是规则,这就大大不一样了。以前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定规则,我们自己的规则和外国不一样了,现在不行了,我们现在至少承认我们一部分标准和西方是一样的了。现在谈论产业的发展,谈论产业在国际中的地位,大家都要说你是不是这个产业的标准的制定者,标准的制造者是最高的水准。

这两年来,宏观经济调控后,媒体上讨论的很多的是规范问题。政府发大大小小的各种文件,要规范社会,规范企业,规范公民。现在则更多的是讨论规则。比如说学术界的规范,实际上就是规则。最近几年社会上讨论的越来越多的是规则,是共识的,对以前政府自己制定的不合理的规则,大家认为要改,要慢慢地去除。所以WTO这是一个很不同的东西。

点击: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