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标准答案

2002-10-15 作者: 林京耀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2年第10期 突破标准答案 作者:林京耀 ]

“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现在西方人、东方人包括中国人都在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这是吴江同志在最新出版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大史学——和青年朋友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前言中提出的一个尖锐问题。他说,对于这个问题,“至少在我看来,至今好像还没有能够说得很清楚”。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这个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这是经过党与国家的权威机构或部门指定的答案。在很长的时期里,这个“标准”答案被写在各种政治理论课、各级党校的教科书里和大量的通俗的理论著作中,并通过各种途径灌输给受众。这种教科书式的答案通过行政手段从苏联传到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与此同时,也还有与这个“标准”答案不同的答案和理解,但一出来便立即被判定为“异端”,并被扣上“修正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各种政治帽子,被扣上这种政治帽子的人的处境可想而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教条式的“标准”答案和理解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障碍而被拒绝,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成为时代的要求。

吴江同志说:“听说目前有些青年对理论不感兴趣,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冷漠态度。”这里所讲的“对理论不感兴趣,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冷漠态度”的现象,恐怕不仅在有些青年中存在,在其他年龄层次中也都存在,这也是对过去生硬地灌输与现实脱节的理论教条的一种报复。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受什么“思潮”的影响而进行批评、指责,甚至归罪于改革开放是无济于事的,也是错误的。把教科书上的几条原理说成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并认为这就能回答、解决新时代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除了激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和使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以外,不会有什么别的效果。看来,只有正确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才能解决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甚至“采取冷漠态度”的问题,进而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来关心和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吴江同志认为,与“没有一点历史感”的传统“经典原理学”不同,“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我很赞成这样来界定马克思主义,这比较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初衷和风格。以这个视角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有利于“重新找回马克思”,也有利于引起人们尤其是青年朋友对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热情,这正是老一辈理论工作者所期望的。当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缺乏兴趣和热情的现象仍将继续存在,这是正常现象,而非什么势力恶意煽动的结果,因而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说马克思主义的一切原理、观念以及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略、策略等都是“历史的产物”,而不是超越时空的教条。因此,必须历史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出和阐明的一切原理、观念、战略、策略,即使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理论,也不意味着在变化了的历史环境下它仍然有效,何况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马克思的一些原理、观念、战略、策略在提出来的时候就不一定是对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回避过。这一点,吴江在书中都作了论述。

《共产党宣言》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之经典,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形成的一个标志。长期以来,它被认定为共产党人和工人阶级以及劳动人民的“圣经”,具有普遍和永久的意义和价值。应该承认,由马克思、恩格斯等亲自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是一部杰出和伟大的历史文献,150多年来所发生的历史性事件、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和“宣言”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直到1872年,即巴黎公社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仍然认为“宣言”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还是完全正确的”,只是所提出的一些革命措施和意见已经不适用或者说“过时”。直到19世纪末,恩格斯又提出不宜普遍使用“共产主义”一词,只是他的这个意见没有引起重视。现在看来,“宣言”中有些“基本原理”不能说“还是完全正确”,如“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向马克思、恩格斯学习的时候,历史地理解他们所提出和发挥的理论(包括“一般基本原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是《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名言。也是被我们背熟了的经典原理,也是指导我们分析、观察、研究一切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解剖社会历史现象的一把锐利的“解剖刀”。但是把整个社会科学一概归结为“阶级斗争的学问”,这就比当年马克思、恩格斯走得更远、更绝对化、片面化了。实际上,这个经典原理也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的产物。

早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李大钊在1919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即“从来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就是说阶级竞争是历史的终极法则,造成历史的就是阶级竞争”,是同他的唯物史观(即确认历史的“原动力为生产力”)是有矛盾的,即“唯物史观与阶级竞争说的矛盾冲突”。李大钊是正确的。正如吴江所说:“本来,作为历史原动力的生产力论和阶级斗争论都是唯物史观题中的要义,它们都包容在唯物史观之中。”“如果按照唯物史观来表述人类的历史,我想应该说这样两句话: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生产发展和生产方式演进的历史,而在社会划分为阶级之后同时又是各不同阶级之间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的历史。”吴江的两句话同《共产党宣言》的一句话有实质性的差别,“阶级斗争的历史”是第二句话,“生产发展和生产方式演进的历史”是第一句话。按照吴江的意见,第一句话中的“生产”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据此,吴江1988年就主张“还是提‘以经济文化建设为中心’较好”,并以此为题写了专文。社会历史的发展表明,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及其产业化,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至于阶级斗争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已经和正在进入知识型社会中的作用,恐怕不能再说当代社会的历史还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现实社会存在的不同阶级、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斗争是存在的,但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来加以说明了,现在需要做的是从“历史科学”的角度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中这段当代人熟悉的名言,正如吴江所指出的,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中被许多人忽略了,但这恰恰是整个“宣言”的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最高理想”的经典。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宣言”所特别强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以前这往往被认为是鼓吹“个人自由”或“个人主义”,所以尽管是马克思、恩格斯说的,但也很少宣传,更不把它看作是经典言论。

恢复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解决束缚人们思想的教条主义问题,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马克思主义“过时”与“不过时”的争论就没有意义了。这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本身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宽松的环境。

(责任编辑吴思)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