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流放地溆浦

2002-11-15 作者: 李华章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2年第11期 屈原流放地溆浦 作者:李华章 ]

溆浦,古为楚地,位于湖南西部,沅水中游,是伟大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流放的定居地。由于历史久远,硝烟散尽,人们对溆浦并不了解,说起溆浦,如闻“番外”一般。

屈原虽一片孤忠,品格高尚,又娴于辞令,终敌不过佞臣谗言,抑郁不得志,而遭到放逐。屈原由楚都郢往南流放,入湖湘,溯沅水,发枉诸,宿辰阳,入溆浦。他在《涉江》诗中写道:“入溆浦余徘徊兮,迷不知吾所如……”记述了他放逐溆浦的经历。当时的溆浦,并非“穷荒绝域”,也绝不是“非人之境”。考古学家禹经安先生经过30多年的考证与发掘,认为溆浦是楚国南邑之重镇,人口较稠密,文化较发达,经济较繁荣。到了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汉高祖已将武陵郡治设在溆浦。县境四周山峦重叠,中部开阔平坦,是沅水中上游地区最大的河谷盆地,属五溪(黔中)的战略腹地。要不,汉高祖怎么会把武陵郡治设在溆浦呢?!

为了纪念三闾大夫屈原流放溆浦,黎民百姓便在他的居住地修建了“招屈亭”,亭位于县南5里许。修建日期估计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以前。从目前史料看,它是我国纪念屈原最早的纪念亭。《溆浦县志》记载:“招屈亭,冬无积雪,夏无蚊蝇。”足见屈原的精忠爱国精神感动了天公。明代进士邓少谷《招屈亭怀古》诗云:“楚天今古一亭幽”。清代郭远厚也在《招屈亭怀古》中写道:“溆水沿浦人,汪洋亦何深,水深汨罗似,水清孤臣心,死生岂不惜……昭昭人已去,茫茫古与今,魂兮归来未?”溆浦的“招屈亭”虽多次修复,仍不免废毁,惜乎哉!

为了纪念屈原,溆浦划龙船的历史悠久。自东汉初马援平“五溪蛮”后,溆浦就有过大端午和小端午的习俗。五月初五为小端午,龙船会由头人组织年轻力壮又识水性的人下河练习划龙舟。五月十五大端午正式举行龙舟比赛。所造龙舟有头有尾,船身长,船尾翘,装饰美观。龙舟下水,必先游江祭祖。一只龙船,33个桡手,分成头桡、引水、前羊角、夹包、鼓包、后羊角。引水又分头引、二引、三引;龙船鼓有当头鼓、分手鼓、汉子鼓、插花鼓;舵有逆舵、顺舵、懒汉舵、撒手舵。一条龙船,头桡、鼓手、艄公三个人是核心,鼓手看头桡的桡片击鼓,桡手听鼓手的鼓划桡,艄公看鼓手的鼓槌掌舵,似一个连环套。乱了套,这只龙船定吃猪尾巴无疑。夺标归来,再在祠堂杀猪宰羊,以示庆贺。同时,把龙舟抬到专供停放的地方——“龙船亭”内。亭形似长廊,两头高翘,外形别致,是沅水中游溆浦一带独具的民间建筑。

溆水悠悠流去,流不断百姓对屈原热爱和崇敬的深情。新世纪伊始,溆浦人民特意在县城的溆水河畔新修一座“怀屈楼”,仿古建筑,飞檐翘角,气势恢宏,雄伟壮观。

屈原受谗害,一再被流放,自是政治上的悲剧。相反地,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大业。如果屈原没有流放的人生经历,就不可能写出《楚辞》,如果没有《楚辞》,也就没有屈原的伟大。《楚辞》将与日月同辉,屈原精神将永放光芒!也许是受屈原的深刻影响,溆浦历代学风盛行,书院林立,人才辈出。再者,按照儒家观点,兴建书院要选择优美的环境,宁静的院舍,这才能够诱发青年学子的性灵,陶冶情操,专心读书。而溆浦有溆水碧绿长流,四周万山环抱,山青水秀,为兴建书院提供了得天独厚之地利。据禹经安先生《溆浦明清书院考》云:“县境先后有19人中进士,141人中举人,420余人中贡生。同时,还培养了一批蜚声中外的学者。”这在湘西一带自然享有盛名。清末废除科举后,书院大多改为学堂或学校。这个楚文化的传统是不可忽视的。重温历史,发人深省。

近代以来,溆浦出了教育家、辞学家、《辞海》主编舒新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向达,经济学家武育千,教育家、法学家杜元载等,以及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向警予,声名远播,溆浦人为之骄傲。难怪著名文学家、学者沈从文称赞:“溆浦为人杰地灵之地。”

著名青年作家王跃文在《〈溆浦拾轶〉序言》里写道:“溆浦从来就是个文气很重的地方。读书人在溆浦从来都是很受尊重的。后生们浪漫,总愿意相信溆浦重文化的传统缘于屈子。而文化的确是有基因的,溆浦历代都不乏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人,正因承了屈子之风。”由此,我想起屈原故里千百年来文化积淀深厚、代有才人,文气浓郁,人文荟萃,盖沐浴屈子遗风之故吧!

历史自有兴衰,溆水也有涨落。当我重返家乡,徜徉在溆水河畔,耳闻屈原传说,目睹新建的“怀屈楼”,心潮起伏。我俯看滚滚江水,一个泡漩沉入远古,一个泡漩又浮出现时;岁月把屈原的身躯化作灰烬,历史又把屈原的心灵铸成诗魂。我久久地品味着伟大诗人一生的爱和憎……

(责任编辑 程 度)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