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不该遗忘的宪政精英

2003-09-15 作者: 陈 章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3年第9期 宋教仁:不该遗忘的宪政精英 作者:陈 章 ]

在风起云涌的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黄兴、秋瑾、邹容、陈天华等,一串响当当的名字,家喻户晓,素为我们景仰。然而,有一位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出生入死、竭忠尽智,堪称近代中国宪政专家的精英人物,却为时人所遗忘。他叫宋教仁,字遁初,号渔父。

宋教仁为湖南桃源人,生于1882年,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1904年与黄兴、陈天华在湖南组织华兴会。次年长沙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又与孙中山组织成立同盟会。1910年冬回国,在上海主编《民立报》,呼吁民主、宪政。第二年与谭人凤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武昌起义后奔赴上海、江浙等地,组织革命军攻克南京,并筹建临时政府。中华民国成立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局局长,参与南北议和,1912年到北京出任农林总长。国民党成立以后任代理理事长。

宋教仁早期接受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系统的宪政理念。他天资聪慧,博学多才,工作勤勉,翻译过《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德国官制》、《美国制度概要》等十多个国家的宪政著作。有《宋教仁集》、《宋渔父日记》等著作传世。

清末,中日发生间岛事件争议,他根据高丽古迹遗史写出《间岛问题》一书,使中方在谈判中获胜。当俄国企图派兵驻守撒拉时美时,他旁征博引,作《承化寺说》,以翔实的史料考证撒拉时美即中国古代之承化寺,各国舆论为之折服。连素以高傲古怪著称的章太炎也对他敬服不已,称“遁初有总理之才”。辛亥革命后,宋教仁急赴武昌,帮助武昌军政府起草《鄂州约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规定了2l条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约法已形成了三权分立的基本架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出任法制局长,多数法律条文也是出自他的手笔。有人尊其为民国蓝图的设计师,一点都不过誉。

宋教仁还是位出色的诗人,黄花岗起义中陈更新牺牲时,他作两首七律吊曰:

残月孤云了一生,无情天地恨何平。

常山节烈终呼贼,崖海风波失援兵。

特为两间留正气,空教千古说英名。

伤心汉室路难复,血染杜鹃泪有声。

海天杯酒吊先生,时势如斯感靡平。

不幸文山难救国,多才武穆竟知兵。

卅年片梦成长别,万古千秋得有名。

恨未从军轻一掷,头颅无价哭无声。

二诗同韵,韵律工严,用典贴切,格调雄浑悲壮,至今读来仍令人为之击节。绝非附庸风雅之辈所能为之。

宋教仁不但才华出众,而且卓见远识,人格高尚。在民主革命党人争议总统制和内阁制之时,他坚决主张责任内阁制,反对总统制。分析说:“内阁不善则可变易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今天看来,内阁制与总统制的区别其实就是分权制与集权制的区别。后来的历史不幸地证明了宋教仁的真知灼见,袁世凯大总统“不善”,孙中山先生发动流血的“二次革命”,也不能“变易之”,如果不是袁自己翘了辫子的话。

宋教仁是孙中山“天下为公”的伟大实践者,他不恋权,不图利,高风亮节,世所景仰。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最初提名他任内务总长,临时参议院通不过,有人为他抱不平,他坦然说:“总长不总长,无关宏旨,我素主张内阁制,一个总长不做也罢。”

袁世凯任总统后,百般笼络宋教仁,表示让他出任总理,他坚决不干。他想当的是应该符合他的宪政理念的民选总理。后来袁世凯召见他,亲自送上贵重礼物和50万元巨款,他婉言谢绝。

1913年3月中旬,宋教仁接到袁世凯邀其北上共商国是的急电,决定即刻赴京。有人嘱咐他小心以防意外,但宋教仁坦言:“无妨,吾此行统一全局,调和南北,堂堂正正,何足畏惧,国家之事虽险,也当并力赴之。”3月20日,宋教仁在黄兴、廖仲恺、于右任、陈其美等友人陪同下来到沪宁车站,突然,枪声响起,宋教仁倒下……临终前,嘱托诸同志照顾其老母;让于右任将其全部藏书捐献南京图书馆;请友人给袁世凯发去一封电报:“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确立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至死犹对国家的民主政治念念不忘!人杰鬼雄,至仁至义,一片冰心,可鉴日月!当时在日本的孙中山得知遁初遇害,悲愤欲绝,撰联挽曰:“作民权保障,谁为后死者;为宪政流血,公真第一人。”

(责任编辑仲文)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