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量化
[ 2003年第12期 学术的量化 作者:陈四益 ]
什么都要量化,似乎不量化就不够科学,一量化就万分科学。于是各行各业都有了”量化”的考核标准,物质生产如是,精神生产也如是。
然而,物质的量化好办—多少、轻重、大小、精粗、功能、硬度……各项指标都可以通过工具、仪表测得。精神生产就不同。虽然文字可有多寡,书籍可有厚薄,但精神创造的分量却是不能论斤约的。若是以著作多寡或字数多少论英雄,那么,善于抄袭或粗制滥造者一定是顶尖学者。
孔子、老子,留下的著作都不多。老子只五千言,孔子多一些,可靠的也不过一部《论语》,还是弟子们编订的讲堂录。作《春秋》、释《周易》、定《诗经》,传说而已。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中国思想史上崇高的地位,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不断研究那两本薄薄的小册子。这两位老先生如果活在今天,只怕评职称时一定名落孙山—或许,连申报的资格也没有—因为数量不足。
古事难明,而且条件不同,且说今事。钱钟书先生的学问众所钦仰,钱先生的学术水准也无人置疑。但若论其著述,《围城》,小说,不入学术之林。《谈艺录》虽”始属稿于湘西”,成书已在一九四八年了。若按我们今天高校的考评制度,在《谈艺录》出版之前的几年中,钱先生只怕也会因没有完成考核指标而取消申报职称资格了。《谈艺录》之后,钱先生的学术作品,我见到的,有五八年的《宋诗选注》,至于著名的《管锥编》以及《旧文四篇》、《也是集》,都是七九年以后问世的了。没有人说钱先生不勤奋。”瞥观疏记,识小积多。学焉未能,老之已至”,是钱先生自谦之辞。完成如《管锥编》这样的大著作,需要穷毕生之力。如果按照今天的考评办法,赶着大家去完成各种指标,不知道是否还可能有这样的著作问世。
管理学校的人自然也有他的苦恼。如果没有量化的指标,怎么考核精神创造的实绩?总不能预支几十年成果吧?到时候拿不出东西,岂不落下话把儿?即便拿了出来,谁又敢说一部顶得十几部几十部?现在的评审小组,今天发言有所甲乙,明天就传言纷纷,谁还愿意畅言己见?所以便当的办法还是算字数、论本头—五千言及不上一万言,一万言又比不得一万五,小学生都会算,公平之至。然而也就因为小学生都会算,所以它绝不能评估学术的水准。花钱买版面,花钱买书号,不是到处都有吗?买来的学术水平,几个钱一斤!
如果我们的评估体系只是迷醉于数量而无益于鼓励杰出著作的出现,那么所谓量化,不过是平庸化的别称。遗憾的是这种平庸化的评估,并不只是在学术研究部门风行。庸人有福的时代啊,阿门。诗曰:
计量锱铢数必清,
全凭”量化”论输赢。
遥观著作等身辈,
惭愧老聃《道德经》。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