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思维
[ 2004年第2期 超前思维 作者:陈四益 ]
先有事实,后有概念。这不错。思想总是存在的反映。没有桌子,就不会有桌子的概念。但是,已经有了桌子,要把它做得更实用、更美观、更经济,没有超前的思维是做不成的。
改革也像做桌子,想要做得好些,思维也要超前。我所说的超前,并不如学问家讲的那样玄乎。说白点,就是事情要想在前头,考虑越周密、越细致越好,不要事先大而化之,及至出了问题,付出了代价,再轻轻巧巧说一句:“就算付点学费吧。”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开初是不免的,但改革已经二十多年了,石头虽不免还要摸,至少有许多事情是不用摸石头也该知道深浅的了。
许多地方正在实行公车改革。办法多种多样,大致的思路是取消公车,改为对享用公车的人发放现金补贴。此事早有所议,后来好像因为意见不一,拖了下来。现在又试行了,想必意见大致已经趋同。
当初,这当初也不过五十来年,坐汽车(当然不是公交车)是一种了不得的待遇,地方上一个司局级就算一路诸侯,有车可坐,“京官”中司局级干部就轮不上了。调到北京,一样坐公共、骑单车。所以发牢骚道:“工作越做越多,工资越拿越少,车子越坐越大,房子越住越小。”出无车,牢骚自然不免,但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底子穷,没有那样多汽车,也是实情。所以牢骚归牢骚,干活归干活,就这样二十多年没有太大变化。国家用在公车上的花费,因为数量不多,似乎也还不是太大的负担。
近二十多年不同了。家底厚了,票子多了,你攀我比,买车也越来越阔绰。国家多方限制,又是卡指标,又是设“控办”,又是定标准,孙猴子仍旧可以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可见控制的法力很有限。司局级的单位不说了,就是一些处级单位,公车也不止一辆两辆,再穷的乡镇,没有汽车的大约也不多了。有了公车,就要有司机,于是不但要养车,而且要养人,车辆越多,专职司机也就越多。一个大些的单位,动辄一个车队,还要设置车管处。养一辆车,增一个司机,加一个机构,一年要多少费用,谁都算得出来。公车数量大膨胀,单此一项,要开销多少国帑?何况这种公车制度,天然具有无限扩张的需求,就像官僚机构也天然具有无限扩张的需求一样,不从根本上改革,国家不胜负担。
改革公车制度势在必行。但在普通百姓都自己掏钱买车的时候,官员们为什么一定要享受补贴———听说数量还不小———实在也是讲不通的。不是按级别,工资已经拉开差距了么?或许,这是为了减少些改革的阻力吧,姑置勿论。不过有些事情还是要想在前头。
一是闲下来的公车如何处理?虽然不是没有原则性的意见,但操作起来,恐怕又是有“办法”的人三文不值两文地买了去,发一笔不大不小的“改革财”。
二是公车未必全能取消。只要留下一些,就有人补贴照拿,公车照坐,上行下效,过一段时间,又要治理,就像机构改革精简了人马,过一段时间,或以增设机构为名,或以临时借调为名,又重新膨胀一样。
三是公车取消,手中有权,自有人乘机“进贡”,送车上门,就像过去送红包、送房子、送装修、送古董、送干股、送金卡、送会员证、送子女出国一样。明着不行就暗送,名目可以是借用、租用、试用、中奖或其他种种,好在汉语中词汇丰富,可以随意选用。于是,公车改革,又多出一条腐败的渠道。闹到人言啧啧,再来整顿,已输后手。
在一项改革方案出台的时候,制定防范借改革攫取国帑、牟取私利的方案,恐怕是同样重要的。察之既往,教训不少。公车改革,据说已有规定,但是否已经足以制止这类事情的发生,尚可研究。诗曰:
一山过后一山拦,改革也如过翠峦。
绝顶风光收眼底,途中处处有蛇蟠。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