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摘登

2004-09-15 作者: 郑元良等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4年第9期 读者来信摘登 作者:郑元良等 ]

浙江省宁波市郑元良:每收到贵刊犹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一次精神美餐。为《炎黄春秋》年年有新进步,提个建议供参考:题材重复虽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只用其新意的部分,其余全部砍掉。要提高稿件录用的门槛,不管是谁,稿件只求新,不追求全面,为老话、废话、可有可无的话亮红灯。刊物有了质量便有了权威。届时作者将按照刊物的要求去写作,而不是刊物去迁就作者。至于内容基本是新的,但有些重复、有些无关紧要的话,编辑应该作必要的文字处理、删节,作者应该欢迎、忍痛割爱。

新疆乌鲁木齐市李景强:《炎黄春秋》有炎黄子孙深厚的情感,用春秋笔法,讲述历史与现实。意气勃发,启人深思,臧否人物,切中肯綮。编创人员阅历深,有学识,思想新,扬正气,关注社会,自揽责任。《炎黄春秋》为人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想,直面现实,与时俱进。

北京市潘德千:我是贵刊的老订户。近年来贵刊的分量越来越重,不仅在直面历史上有所建树,对当代问题也有相当深刻的反映。我离休多年,见闻不如在职时宽广,但我认为并相信贵刊在 “反对封建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会作出贡献。建议在适当的时候,把这些文章编印出版,因为这些文章实在是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学习和思考的。

山东省东营市丁贵春:编辑人员对书稿中的引文往往失之大意,以为既是括号中的字,是从别人那里引用来的,一般不会出错,因而在编校中失之疏漏,2004年(下同)第5期中就有二例:1. 《遇罗克冤案是如何披露出来的》一文第61页右栏所引《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马沛文为该文所作的编者按,其中“吟音他激励人的……一类诗句”中的“吟音”二字应改做“吟咏”。2. 《张闻天在五四时期的先见》一文第13页右栏所引河海大学的校歌歌词最后一句“毋负帮人期”,应是“邦人”,邦人者,国人也。

广东省梅州市李义辉:第6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十大要闻》中“第一要闻”第一句话:“1945年8月13日,美国人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这个日期是错误的。历史事实是:美国人使用的第一颗原子弹,是1945年8月6日投到日本广岛的,造成了几十万平民的伤亡。接着,美国人的第二颗原子弹,1945年8月9日投到日本的长崎,也造成了惨重的伤亡。

北京市力平:第7期41页上载:“1954年,当时的燃料工业部派了一个电力代表团到苏联参观考察,刘澜涛副部长任团长。”据我所知,刘澜涛同志并未担任过燃料工业部副部长之职,应是“刘澜波”之误。

甘肃省兰州市牛兆奇:第8期第4页《怀念小平同志》中“当时筹建海南省的省委书记许士杰、省长梁湘”之句,我认为当时海南省还未成立,不可能有省委书记和省长。这句话如果改为“当时负责筹建海南省的许士杰、梁湘(海南建省后分别任省委书记、省长)”,就符合实际了。第23页《黄万里与三门峡工程的旷世悲歌》中的淤积量有误。应为:净总淤积量为55.66亿吨,其中潼关以上为45.45亿吨,占总淤积量的81.66%,潼关以下淤积量为10.21亿吨,占总淤积量的18.34%。

更正错别字:第5期72页左栏第12行“人不知而不温”、13行“能无温人之心”,这两个“温”应为“愠”。第6期3页右栏3 行“食不裹腹”应为“食不果腹”;18页右栏11行“陡黜”应为“陟黜”;54页右栏倒数6行“晒而教之”应为“哂而教之”。第8期35页右栏倒数10行“书于济南,书于北京”应为“写于济南,书于北京”;41页右栏倒11行“无庸置疑”应为“毋庸置疑”;50页右栏15行“陈继淹”应为“陈继庵”。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