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传统资源

2005-01-15 作者: 李冰封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5年第1期 教育的传统资源 作者:李冰封 ]

刘鹤守先生主编的《沙坪岁月》一书是抗战时期重庆南开中学的校园回忆录。撰稿者是近两百位当时的老校友。他们的校园回忆录,生动表现了这所抗战时期大后方名校的整体形象,表现这所名校校长如何管,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当年,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特使的威尔基,到重庆后,曾专程访问南开中学并发表演说。他回国后,曾写了一本名为《四海一家》(One World)的书,介绍了这所中学,并对张伯苓校长有着很高的评价。威尔基在演说中说:“像南开这么好的学校,你们中国固然很少,我们美国也不多。”六十多年过去了,威尔基这个中肯的评价,在中国,并未过时。那么,当年的重庆南开中学,对当今中国的中等教育,有哪些启示呢?依拙见,有如下九条:

(一)《沙坪岁月》一书显示,中国的中等教育,曾经拥有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教育资源。现在,这种资源还没有充分发掘、研究和继承。

从19世纪末,中国出现新式的学校起,到上世纪50年代,国内若干名校,在办学过程中就不断积累了不少可贵的教育资源,南开中学是其中的佼佼者。50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工作出现了不少失误,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抛弃了我们曾经拥有的资源,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失误。

这种教育资源的核心是什么?我理解,应该是如何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这种人才,要既有公心,又有能力(即南开校训中指出的“允公允能”),能尽心尽力并称心如意地服务于社会。说得更具体一些,这种全力服务于社会的各类人才,要有完善的人格,科学的思想,健全的体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民主法治的素养。南开中学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上述的培养目标来进行的。为达到上述目标,就必须:

把各科的学业教育和以上的培养目标完整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活动,有效地进行公民教育,主要教育学生要有独立的精神,民主的思想;注重体育,把体育作为增强学生体质、毅力和具备公平竞争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美育,主要用艺术手段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性和情操……如此等等。

所有这些教育资源,实在需要我们结合当前实际,分科分目逐项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里且举我国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状况为例,来说明研究和继承这种教育资源的必要性。

现在,我国语文教学出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应该说,从上世纪50年代初“学习苏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搞什么汉语和文学分家时,就已经开始。以后,经过历次的政治运动,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以后,问题就更加突出、严重,乃至实际上用政治课代替了语文课,在教学上采用“烦琐分析法”代替学生字、词、句及作文的布局谋篇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且默认学生可以用抄袭或说谎的办法来学写作文,实际上取消了正常的作文教学,从而使学生语文水平急剧下降。到上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刚刚过后,在吕叔湘等先生领导下,《中国语文》杂志曾经发动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吕叔湘先生、叶圣陶先生以及国内许多著名专家和若干大、中、小学教师,都为此发表了一些有分量的文章,吁请社会及学校注意这件大事。

到上世纪90年代初,陆定一同志感到问题严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重要文章:《〈中学语文教学新体系〉序》。李慎之同志读了以后,十分兴奋,当天就给陆定一同志写了一封信,其中提到:

“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一直到硕士生、博士生的语文程度越来越低。在内心深处,我一直以为这已是我们民族的一大灾难……而且随着教师学力的下降,水平还在下降”,“现在大学都说要振兴科学技术,要建设精神文明,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人的思维能力决定于少年时代的语文训练。而语文训练既决定于识字的多寡,也决定于语文所体现的知识和哲理……”,“我在社会科学院工作十年了,按我们的体制,这是最高学府,是人才荟萃之地,但实际水平,实在不堪逼视,原因何在?不是资料少,不是交流少,而是因为基础差。基础为什么差?小学中学的语文就没有过关。”“从我自己体会出发,我以为您(按:指陆定一同志)提出的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是真正关系到我们国家命运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语文教育所以下降到今天的地步,我们党的工作不能辞其咎。我希望您能继续领导我们来纠正自己的失误。”

现在又是十几年过去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国过去的许多著名的中学,在国文教学方面,都有可贵的教育资源,为什么我们不去发掘和继承呢?

(二)办好一个中学,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校长和一个好的领导层。就像重庆南开中学张伯苓校长以及喻传鉴主任所代表的那种好的领导层一样。

这些学校的领导,首先要真正懂得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要懂得如何对学校进行有效的管理,要有彻底献身于他所从事的崇高教育事业的决心和精神,要十分爱护学生。同时,还要思想开放,鼓励教师和学生都能自由思考,不使他们的思想封闭在某一个框框内,或束缚在某一根绳子上。还要使教育事业保持绝对的尊严和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无条件跟着上级指示打转转。

(三)严格择师,是办好学校的又一关键。进入南开中学的教师,都是经过严格选择的。选择的标准,首先当然要看学识。比如,教英语的老师,进南开中学前,喻传鉴主任就要面试他或她的语音水平,要求语音能够达到标准。其次要看人品,看够不够“为人师表”。有一位老师,刚到校不久,就用各种名义向学生借钱。经考察属实后,就被辞退了。此外,对各科老师都要求有很高的敬业精神,要对学生极端负责。重庆南开中学的国文教员,水平都高,对学生的作文,往往连标点也都注意到了。如,有一位同学作文,开头一句是:“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陶光老师在作文评讲时说,这句话,可在“的”字的后面加个逗号,变成“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这就把整个情景写活了。同学们大为叹服,称陶光老师为“一点师”,以别于古人所谓“一字师”。重庆南开中学不论正科、副科,选择教师都一律要求有高水平,这就更难得。教历史的方慕韩老师,教地理的董心涵老师,教音乐的阮北英老师,教美术的陈湘燕老师等等,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各种专业课老师。教化学的郑新亭老师,化学课教得特好,许多同学考大学时,因受郑老师影响,而报考化学系或化工系……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四)要让学生自由地接触各种思想,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他们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庆南开中学每周有周会。周会由学校邀请不同政治派别、不同思潮代表的名人,来校作讲演。这种讲演,对学生了解时代、开阔思想,无疑起了很大作用。被邀的政界名流中,有周恩来、孙科、冯玉祥、何应钦、陈立夫、朱家骅、王世杰、蒋廷黻等,著名学者和新闻出版界名人有:马寅初、胡先、翁文灏、孙本文、卢前(冀野)、范存忠、胡政之、王芸生、王云五等,著名作家有:老舍、曹禺、冰心等。总之,他们思想各异,主张有别,但南开中学都邀请他们来校演说,这体现了南开教育自由、开放的一面。

学校中还鼓励学生办各种各样的壁报,在壁报上发表各种各样的意见。且有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的。办壁报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还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还举办各种辩论会,大都辩论时事问题,促使学生关心时局,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演说的口才。参加辩论会的,有许多初中部的学生,男生、女生都有。

以上说明,南开中学的办学倾向是主张自由的,是反对思想专制的。这是办学方向的一个根本问题。在办学中,一旦过分强调思想定于一尊,使学生不能在自由的环境中,对各种思潮进行鉴别择取,比较分析,势必造成思想上的僵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他们的后代,一旦思想僵化,不能正确地思考如何吸收各种思潮中的有益成分,那就必然极大地危害这个国家、民族的前途。且思想专制,绝对定于一尊,客观上一定反对“兼容并包”,这也最容易形成一种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形成高潮之时,这个国家、民族也就什么事都办不好了。

(五)南开中学的“公民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德育的主要内容。南开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既是人生观,也是方法论。公民教育主要就强调“公”字,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这种公民教育,也是让学生在各种实践中学到的,包括: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创办壁报,举行辩论会,等等。

(六)真正把体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有健全的体魄,服务于社会。绝不能把体育作为表现某种虚荣心的手段。

有一种“三点半”精神,是南开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每当午后两节课上完,正是下午三点半钟。这时,同学们都要走出教室,进行体育活动。当然,也可以利用这时间,进行其他课外活动,如歌咏活动,排戏,办壁报,等等。不少校友到了老年,还感谢这“三点半”精神,使他们养成了经常运动的习惯,增进了身体健康。

南开的各种运动队都是业余的,队员没有任何特殊化的待遇。对队员功课的要求,也和其他同学一样,不及格的要补考,三门不及格的要留级,绝无例外。这就防止了因提倡体育运动而培养出一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扭曲了的所谓“体育明星”。

此外,体育还加强了学生对毅力的锻炼。由于强调要注意体育道德,也就教育学生从小要注意增强道德素养。这就不详说了。

(七)美育及课外活动。这本来是两个范围的事情,但由于有某些联系,就合在一起来写了。

美育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下列环节来实现:1、重视音乐课和美术课。不是把音、美作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来看待,而是把它看作对学生品性和情操熏陶的重要环节来看待。因此,这两门课都有许多具体要求。2、适当增加一些有关美育内容的选读课。如教国文的孟志荪老师,在高二高三班就开了“诗词选读”。使学生能从中得到情趣上的感染和美的熏陶。据现居台湾的南开中学校友齐邦媛教授回忆:孟老师这些课程“绝不输于今日大学的课程”。当然,对学生教授这些诗词,并不只限于美学上的价值,更多还着眼于文学,着眼于如何理解一些古代诗词作品的艺术和社会价值。3、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爱美的习惯。要求教室和宿舍都要整洁,在学生宿舍中,要“考美”,等等。

美育还和许多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如,组织歌咏队,排练大合唱,演话剧,唱京戏,组织欣赏古典西洋音乐会,等等。这都是在实践中体现美育。张伯苓校长有句名言:“不会玩儿的是傻孩子。”用“公”“能”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才,当然要有些生活情趣,要爱玩儿,而且要玩儿得好,玩儿得痛快。在学生时代,这样的玩儿,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促进了学习。

如今,“应试教育”往往把我们一些学生,教育成既不会尽情玩耍,也不会认真思考,而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这些“书呆子”往往“高分低能”。

(八)允许并鼓励学生在思想上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思想上的自由,绝不排斥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严格管理。其中包括了升、留级制度和考试制度的严格执行。

(九)最后,重庆南开中学成功的重要秘诀还在于:整个学校上下左右,都充盈着爱心。张校长、喻主任都全心全意爱护同学,所有授课老师也爱他们教过的学生。这样,学生们当然也爱他们的校长、主任和老师。同学和同学之间,更胜似兄弟姐妹,互相关爱。这是一个真正温暖的大家庭。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师生、同学之间的爱心依旧不变,这很不容易做到,但南开的校友们做到了。台湾大学的齐邦媛教授,是1943年重庆南开中学的毕业生,1994年写了一篇散文:《寄英茂》(英茂是她的同窗好友),主要回忆她们当年的校园生活。文中提到:1968年,她到纽约讲学,想起要去看看相别二十多年、她敬畏的王文田老师。在王老师公寓的通道里,师生执手,一往情深,竟是泪眼相看。齐教授在文中还怀念已逝世多年的教国文的孟志荪老师。她写道:“不知他晚年生活如何?葬于何处?祭拜之心,常在念中。”齐教授提到,学生们对老师的这种感情,实际源于当年校长、老师对他们的关怀,源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的启示,源于校长要用办教育的方式,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

今日,仍然是这种爱心,把当年南开的校友们与母校及老师、同学拧在一起。这个现实,也启示我们思考一些办教育的根本问题。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最新- -最早--
  • 日据台湾的真实历史
  • 新年献词
  • 我的母亲刘清扬
  • 我外公陆定一的生死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