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编纂先驱舒新城

2005-01-15 作者: 黄飞英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5年第1期 《辞海》编纂先驱舒新城 作者:黄飞英 ]

中国著名教育家、出版家、辞书编纂家舒新城(1893———1960),原名维周,湖南省溆浦县人,出身于佃农家庭。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一生刻苦自励,自学成才,1912年曾进入常德师训班免费学习;1914年,因他没有上过中学,于是就借用族兄舒建勋的中学毕业文凭,以优异成绩考入岳麓高师,即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入学后不久,有人揭发舒新城冒名报考事,幸亏著名教育家、校长符定一慧眼识英才,当他得知这个穿着简朴的学者型的年轻人舒新城因家境贫困没有念中学,而是靠他勤奋自学、博览群书完成中学全部学业并超过当时中学毕业生的学历水平时,倍加赞赏,不但让其继续上学,而且还特别准许他恢复本名“舒新城”。果然不负众望,舒新城在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

舒新城毕业后曾任中国公学中学主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对道尔顿的教学制度有较深的研究,并著有《道尔顿制研究集》。1925年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杂志主编恽代英介绍,投身于出版界,在中华书局从事著译工作,1928年起负责主编《辞海》。1930年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兼任中华书局图书馆馆长。

舒新城在主持《辞海》(1936年版)编纂工作时对编辑人员要求十分严格,因为这是关系到百年大计、造福子孙后代的繁重浩翰工程。他把搜集新词列为工作重点,要求每个编辑人员要尽可能地遍阅新书报,与国民政府出版检查官们巧作周旋。1936年有人提出涉及政治条目应尽力求简,而且不收“九一八”、“上海事变”、《塘沽协定》等条目,以不得罪日本人为“上策”。为此,舒新城严加驳斥:“敌人强加我之事实,竟默然不提,未免太不近人情!”他始终坚持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史实,以“春秋笔法”对有关涉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条目,一一如实作了叙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舒新城任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主任、辞海编辑委员会第一任主编,主持对《辞海》(1936年版)的修订工作。1959年舒新城提出重订《辞海》与影印《申报》,曾获得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赞许,并由他担任辞海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舒新城先后被选为政协上海市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舒新城主要著作有《中华百科辞典》、《近代中国教育史》、《道尔顿制研究集》等四十余种。

舒新城主编《辞海》,默默耕耘三十四个春秋,毕生的精力与心血全部倾注在这部巨著里,造福于后代,真可谓是“功德无量”。一直到临终前,他还在病床上逐条审读《辞海》试写稿,并写下了几十条书面意见,为宏篇巨著《辞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