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哲学论说》序

2005-08-15 作者: 顾 骧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5年第8期 《人的哲学论说》序 作者:顾 骧 ]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兴起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这是20世纪中国第二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上承五四运动“科学”“民主”的先声,下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这场思想启蒙运动的主潮是人的重新发现与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发现,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复兴。历史的灾难,常常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空前浩劫引发全民族进入一个反思的年月。人们追寻那场劫难的根源,并上溯50年代末以来几十年间,中国人民经历的曲折、挫折、不幸的缘由。人们发现“神道”的沉重,“兽道”的施虐,“人道”的泯失,人的价值的跌落。展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深感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尊重人、重视人之紧要。伴随着人的觉醒,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发现。人们惊异地发现了一个不完全相同于传统诠释的马克思主义,一个不完全相同于长时间被曲解了的、“掐头去尾”的马克思主义。一个准确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人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道主义是题中应有之义。人们把马克思主义中长期被践踏的人道主义思想,从尘封的著作中发掘出来,给它以应有的地位,并把它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应用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一些“掐头去尾”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人,把马克思早期的,虽不成熟却是与晚年马克思一致的思想,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排除在马克思主义之外;对晚年恩格斯的思想,如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若干通信,漠然对之。完整地、准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出发点是人,是现实的人,实践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哲学,它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终结目标,就是要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达到全人类的解放,以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19世纪的伟大经济运动所引向的人道目标”,就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如《共产党宣言》所说,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就是围绕着实现这个崇高的人道目标建立起来的。广义的人道主义是一种重视人的价值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怎么能把这种价值评价体系排除在外呢?这种价值体系又怎么能仅仅局限在伦理道德观之内呢?我国历史上缺乏尊重个人发展的文化传统,但有久远的人身依附和专制主义的文化传统。在这种文化传统影响下,对于20世纪第二次启蒙运动汹涌而来的人的哲学潮流所作的抵抗,其顽强程度可以想见。迨至马克思祭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时,其冲突达到白热化的地步。令人欣慰的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潮,愈来愈掌握了群众,20年后,党中央在庄严的中央会议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据党中央的建议,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国家的根本大法,这应看作是新的启蒙运动的重大认识成果。

薛德震同志是我国著名哲学家、理论家。他熟谙马克思主义,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理论上觉悟较早。在这场新的启蒙运动中,推波助澜,卓有建树。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即单独或与人合作,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了较系统的论证。它不是静止的、教科书式的阐释,而是锋芒犀利的论战。他的文章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生动的论辩性,文章聚集还显示出系统性。薛德震同志在这场伟大的启蒙运动中所作的理论贡献,这本《人的哲学论说》便是史证。回首往事,斗争是异常艰巨的。当有人要“埋葬”马克思主义“异化”科学概念的时候,薛德震同志坚持不改对“异化”理论维护的初衷,这是要有点勇气与骨气的。薛德震同志是我同乡,我们曾共事于人民出版社,他的这本文集中的文章,过去读过一些,这次又集中读了一遍,深受教益,并感钦佩,这本文集在当下出版,正逢其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