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顾准
[ 2005年第11期 重读顾准 作者:高建国 ]
1974年12月3日零时刚过,北风呼啸,大雪肆虐,一代哲人顾准含冤而逝。春蚕丝尽,大江波息。顾准留在人世的最后一句话,是以微弱的声音叮咛在他身边护理的吴敬琏:“打开行军床,休息。”他心中,永远没有他自己。
顾准的骨灰,一半遵照他的遗嘱,播撒在北京三里河路、中科院大楼前的小河里。他始终记挂着未竟的科研事业,他认为这条无名的小河,可以通向大海。顾准骨灰的另一半,根据经济所的意见,安放在老山骨灰堂。老山四周风动寒草,黄土愀然,落木萧萧,长烟阑干……
重新认识顾准
历史的长河千回百折,终究趋向光明。1976年,十月惊雷驱散满天乌云,历时十年之久的“文革”终于结束了。以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为代表的老一辈改革家,坚决冲破束缚中国人民的“两个凡是”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顾准的形象也被重新认识。
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为顾准彻底改正两次“右派”结论,恢复政治名誉,并恢复中共党籍。经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发文,又为顾准“三反”冤案彻底平反。顾准的追悼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万里、黄克诚、方毅、谷牧、张劲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张劲夫并于其后撰写了纪念顾准的特稿)。顾准直至临终也未能见到的五个子女,以无限忏悔与追念之情,把祖国大地上重放的鲜花和泪奉献于父母亲灵前。各界人士含悲默诵:愿悲剧不再,愿浩劫不再。
顾准的长女顾淑林,一夜又一夜仔细阅读父亲用那一笔娟秀字体写就的思想遗稿,深受震撼:“我逐年追踪着父亲的一生,……他是一步一步从地狱中过来的呀!他的深刻思索常常是在数不完的批斗、侮辱甚至挨打之中完成的。在他最需要亲人的时候,亲人远离了他,可是,恰恰他的思索,就包含着更多的真理。”顾淑林随即向自己、也向世人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所接受和奉行的一套准则,为什么容不进新鲜的、可能是更为科学的内容?究竟是哪一部分需要审查、更新,以避免今后对亲人乃至社会再做蠢事?……必须有勇气正视、解答这些问题,并且承受代价。”能这样面对历史的人,无愧为顾准的子女!
经陈敏之、吴敬琏等人多方奔走,顾准的思想遗稿,分别以《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为题,于80年代先后正式出版,并以复印本、手抄本形式,广泛流传于各大学校园。如果说90年代中国知识界、思想界曾掀起“顾准旋风”,一点儿也不过分。人们展读顾著种种,不仅对顾准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和罕见的才气由衷折服,也对他长期忍受地狱之火煎熬,却以非凡的胆魄探索未来改革之道的人格魅力,深感崇敬和震撼。
跨入21世纪以后,中国知识界、思想界,仍在孜孜不倦地解读顾准。人们再次惊讶地发现,顾准数十年前的研究课题,早已准确触及中国历史变化的核心奥秘。而顾准当年凭借宏大知识背景所进行的真理求证,恰恰是当下中国改革家关注的系列焦点。顾准其实初建了一座属于21世纪中国的理论灯塔。顾准的传世著作,可以说是“中国改革永不熄灭的航灯”。
诗人邵燕祥,这样描述顾准曾经发生的影响:“只因他的文字变成铅字,一代知识分子才挽回了集体名誉。”
为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作序的王元化,这样评价顾准正在发生的影响:“他对于从1917年到1967年半世纪的历史,包括理论的得失,革命的挫折,新问题的涌现,都作了认真的思考”,“许多问题一经作者提出,你就再也无法摆脱掉。它们促使你去反省并检验由于习惯惰性一直扎根在你头脑深处的既定看法。”
而为顾准日记作序的李慎之,这样估价顾准将要发生的影响:“中国正面临大改革,特别需要顾准这样的思想家,推动中国走上现代化、全球化、民主化的康庄大道。可以说,顾准对中国要走的路的前景,作了全面透彻的分析。”“其意义是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会过高的。顾准是不朽的。”
顾准的思想宝库远未被充分开掘,21世纪,我们将不断与顾准对话。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