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名将冯仲云

2006-02-15 作者: 许人俊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6年第2期 抗联名将冯仲云 作者:许人俊 ]

教授之家成了省委活动中心

1930年夏天,冯仲云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历经折磨和考验。不久,北方军阀纷争,政局混乱,监狱管理松散,他乘机逃出监狱,北上哈尔滨。经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推荐,他到哈尔滨商船学校(青岛海军学校分校)担任数学教授。学校位于松花江畔,位置僻静,有利于开展隐蔽斗争。党组织支持他以教授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他虽然只有22岁,但数学天赋高,富有组织和教学才能,很快赢得海军学校师生的欢迎和尊敬。附近的中学纷纷慕名聘他担任高年级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教学。他不仅团结学生组织读书会,阅读进步文艺书籍,而且秘密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和反帝会会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在沈阳的满洲省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领导人被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驻东北代表兼省委书记的罗登贤,被迫转移到哈尔滨领导抗日救亡斗争。他在冯仲云家中紧急召集北满党的领导人开会,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工作。冯仲云受命担任满洲省委少数民族委员会书记、全满“反日会”党团书记、省委秘书处长,妻子薛雯任省委交通员,侄子冯铉任省委联络员。

当时,省委面临严重困难:一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央苏区正遭受敌人残酷围剿,东北党组织与党中央已失去正常联系;二是党的活动经费业已断绝,省委需要自筹资金。

幸好冯仲云是教授,又兼任附近中学数学课,月收入260多块银元。他们夫妇拿出180元交党费,同时利用各种关系筹措活动资金。

不久,他们家迁到市区南岗一栋僻静的俄罗斯别墅里。当时,满洲省委下辖哈尔滨市委、磐石、珠河、汤原、宁安等中心县委,双方都是通过秘密交通员传递文件、沟通情况。省委文件和宣传品,均由他组织秘书处印刷、分发,妻子薛雯负责机密文件保管和秘密交通接头。她不断在省委宣传部、组织部、印刷机关之间往来联络。

当时罗登贤27岁,冯仲云、赵尚志24岁,赵一曼26岁,薛雯19岁,平均年龄24岁。为了抗日救国,他们分别告别故乡——广东、江苏、四川、河南,先后来到哈尔滨,患难与共,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友谊。

教授投笔从戎组织抗日武装

1932年,东北三省已被日寇全部占领,关东军到处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城市隐蔽斗争更加困难。此时周恩来以伍豪名义发表文章,提出“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罗登贤如获至宝,决定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周保中、杨靖宇、赵尚志等分别到各地组织抗日武装斗争。

不久,省委又派冯仲云到松花江下游的汤原中心县委组织抗日武装。

汤原县原有一支中国工农红军33军抗日游击队,因缺乏经验,战斗不断受挫。冯仲云多次召开党的会议鼓舞士气,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款买枪给游击队。同时发动游击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开展夺枪斗争。在他组织动员下,有一次从敌人手里夺取了五条枪,士气大振。这支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后来发展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联军第六军。

1935年1月28日,哈东游击队正式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庆祝大会后,李兆麟、金策、王惠同、赵一曼等率领部队赴方正、延寿地区打击敌人。他和赵尚志率领部队化装成伪军向方城岗、小山子等行动,仅三小时就占领敌人三个据点,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后来又组织反日联合军突击方正城,俘获伪县长。当年冬天,关东军对抗日联军加强了扫荡,战斗十分激烈,第三军二团顽强抵抗,团长王惠同光荣牺牲,赵一曼政委不幸被俘,第二年英勇就义。不久,冯仲云和十多个战友在转移中,也遭敌人突然袭击,三个领导干部牺牲。他左手负伤,仍带着伤痛掩埋好战友的遗体,发誓:“为了祖国的统一,要斗争到最后一滴血!”

事后,他代表省委向党中央写报告:“哈东游击区,自1935至1936两年间,同志牺牲者数百名,百姓以数千计,血染帽儿山,尸填乌吉密,哈东人民解放斗争实以鲜血写成中华民族斗争史之光辉灿烂的一页。尤其是我共产党员赵一曼、王惠同等诸同志,在敌人百般严刑拷打、威逼与利诱之下,不屑屈辱而慷慨悲歌,从容就义,使哈东人民永铭勿忘,实我大中华民族之光荣,谁谓东北无慷慨悲歌之士!”

1936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东北党组织在汤原县密林深处召开了历史性的“汤珠联席会议”。他和汤原、珠河中心县委书记及东北抗联第三军、第六军军长赵尚志、夏云杰等出席,确定“领导群众抗日反满的各种紧迫的经济、政治斗争,广泛造成全民抗日统一战线,并在统一战线中夺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关于游击运动则提出“采取进攻策略,向新区发展,向日满统治薄弱的缝隙突击,以出奇制胜游击战术解决敌人。”

会议推选冯仲云为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长;赵尚志为执委主席,并和省委常委夏云杰共同负责军事部;朱新阳为省委常委,任青年部长;李兆麟为省委常委。

当时,在江西的党中央因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率领红军长征,东北党组织与中央失去联系,组织关系改为由莫斯科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王明、康生直接领导。面对日本关东军的残酷扫荡,东北党组织领导抗联部队坚持独立自主、顽强作战的方针,牺牲和损失惨重。王明、康生不了解东北艰苦复杂的斗争情况,给东北党组织下发《给吉东负责同志的秘密信》以及补充指示——简称《王康指示信》、《吉特信》、《中代信》。其中有正确的指示,也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内容。满洲省委在讨论这些指示时,往往意见分歧,争论激烈,产生许多不必要的矛盾,严重影响对敌斗争。冯仲云、赵尚志对王、康指示曾经持怀疑和反对态度。

当时,王明、康生对东北党组织时有不满,经常调换领导班子,多次令满洲省委领导成员去莫斯科汇报、接受审查,甚至挂起来不作结论,给省委工作造成许多困惑。长期在省委工作的冯仲云深有体会,所以他这次特地派常委朱新阳去莫斯科汇报,请求指示。不料王明、康生严厉批评《汤珠联席会议决议》“完全是反统一战线的”,“不是真正懂统一战线”,“不懂满洲实际情况”。而且不让朱新阳回国沟通情况,送他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挂起来。

朱新阳一去不回,《珠汤联席会议决议》得不到莫斯科批准,根据地议论纷纷,冯仲云处境尴尬,但仍坚持党性,忍辱负重,履行领导职责。幸好不久吉东省委成立,东北抗联第五军军长周保中代表省委给冯仲云写信,表示理解和支持,他受到莫大鼓舞。

1937年,“七七事变”前,他和赵尚志商定在汤原县小兴安岭山谷里召开北满省委扩大会议,除冯仲云、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省委常委和珠河、汤原中心县委书记出席外,抗联第三军、第五军、第六军领导人也赶来与会。会议决定千方百计带领部队,利用青纱帐和深山老林开展游击战,发动群众对抗日本关东军的三光政策,打击敌人。

会后,他和东北抗联的将领们分别率领部队,在松花江两岸和兴安岭野林不断出击。有一次,在鹤岗煤矿附近集镇活动,日本关东军正张贴布告通缉他,调动部队四处搜捕,悬赏一万元要他的人头。地下党向他通报情况,他镇静表示:“不用怕,敌人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他有千军万马,我有地下长城。”

第二天凌晨,他和战友们趁着朦胧雾气钻出铁丝网,胜利脱离包围圈。当时,敌强我弱,反讨伐战斗十分残酷,东北抗联原有三万多人,只剩下一千人左右。一些团、师、军长相继牺牲,血染疆场。敌人曾经押着战俘辨认哪个遗体是冯仲云。战士为了迷惑敌人,随意指一人说是冯仲云。敌人信以为真,将人头割下悬挂牌楼上炫耀战绩。

其实,当时冯仲云正在森林里参加省委会议。会议选举他和金策、李兆麟三人组成新的常委会,确定金策任省委书记,他任宣传部长,李兆麟任组织部长。那是东北抗联部队最为艰苦卓绝、充满悲壮的岁月,敌人重兵讨伐,强迫群众并屯居住,切断抗日部队的联系。我军伤亡惨重,粮草弹药断绝,到处冰天雪地,大家以树叶作铺,围着篝火睡眠,常常挖树皮草根、猎杀野兽充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作战,在漫漫森林里辗转穿行。冯仲云与李兆麟等战友偶尔相遇,第一句话往往是“你还活着呢!”

1939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那天深夜,为了打通与党中央的联系,他和战友高禹民等,越过边境进入苏联境内,寻求与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沟通情况。

在异国他乡,他四天内奋笔疾书,挥泪写了三万多字悲情报告:“亲爱的中共中央负责同志:从1935年5月——1939年5月,整整四个年头了……北满党完全处在四外隔绝的状态,得不到任何直接的援助,没有得到上级组织的领导……但是值得中国人民嘉许和中国共产党足以自豪的,是我们在敌寇空前严重压迫之下,在巨艰万难的环境中,本着共产党员的真正革命精神,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地前进!一息尚存,誓死抗战,使我大中华民族史上呈现灿烂的光辉!”

他直言不讳提出“中央三四年来与东北党,尤其是北满党没有联系,使党内各种问题不能及时在政治上、组织上得到解决,使工作受到无限损失。这是错误的,我们认为中央某些同志应该负有责任。”他希望见到中央同志当面汇报,批准由苏联远东党部发起召集吉东、北满党领导人开联席会议,研究建立统一指挥和调整党的领导机关等问题。

一个月后,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海来看望他们,冯仲云再次提出上述要求,对方说正在请示中,他又要求给延安党中央发电报联系,马海将电文带走,以后杳无音信,始终未见到中央领导人。

冯仲云焦急万分,直到1940年1月,他才和先后来苏联的周保中、赵尚志见面,共同商定在苏联伯力召开中共北满、吉东省委代表联席会议。

12天会议,认真总结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确定统一成立东北抗日联军:南满为一路军,杨靖宇任总指挥、政委;吉东为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崔石泉任参谋长;北满为三路军,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委,许亨植任参谋长。

不久,他们返回中国境内,向抗联部队传达伯力会议精神,继续在林海雪原深处浴血奋战,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此时,日寇在东北的兵力已增至100万,对抗联部队进行“毁灭性的扫荡”,攻势猖獗、残酷,抗日名将杨靖宇、赵尚志等相继壮烈牺牲。

为了保存实力,积蓄干部,东北党组织决定将抗联一部分部队转移到苏联境内继续整训,冯仲云由此开始进入新的人生历程。

配合苏军光复东北河山

苏联伯力附近有一个一千多人的抗联野营基地,属于学习、训练性质,通常叫教导旅。成员是苏联、中国、朝鲜的抗日军政干部,其中有中国的冯仲云、刘亚楼、周保中、李兆麟等,也有朝鲜的金日成、崔庸健等,亦称国际旅。冯仲云、刘亚楼和一位四川人是国际旅的三位“大老师”,分别讲授政治、军事课程,深受人们尊敬。

当时,大家都盼望祖国早日解放。1945年,这一天终于来到了。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本宣战,调动150万精锐部队,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日军发动突然攻势,给日本关东军毁灭性打击。那天上午,中、朝抗联将士在伯力机场握手告别,先后登上飞机回国参战。金日成等率队进军平壤;周保中、李兆麟率队进驻长春和哈尔滨;冯仲云率队进驻沈阳,担任警备司令部副司令。他首先会见八路军先遣队曾克林将军,写信向党中央汇报抗联部队回国参战情况,“希望党中央派人来,越快越好。”同时指示沈阳电台着重播送新华社的新闻稿,宣传东北人民抗日英雄事迹。

不久,“九一八事变”14周年来临,在沈阳十万人“血耻大会”上,他以驻军副司令和东北抗联将领的双重身份慷慨演讲,回顾东北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历史,号召大家勿忘国耻,建立自己的军队。当天傍晚,党中央派陈云、彭真、伍修权等到达沈阳,他们热情握着冯仲云的手,亲切慰问:“我们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事最艰苦,第一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第二是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接着,他参加了东北局工作会议,直接接受党中央的领导。冯仲云重情重义,深切怀念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杨靖宇、赵尚志等战友,曾写报告要求东北局在他们牺牲的地方命名纪念。后来,黑龙江和吉林设立了尚志县、靖宇县。

1946年4月24日,38岁的冯仲云高票当选松江省主席。不久,“七七事变”九周年纪念来临,哈尔滨20万人隆重集会。他在大会发言中热情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赞美东北人民前仆后继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同时,他念念不忘战场上壮烈牺牲的战友,饱含热泪倡议将哈尔滨最热闹的街道改为靖宇街、尚志街、一曼街,获得热烈赞成。从此,三位民族英雄的名字,连同他们的事迹永传人间。

大会刚刚开完,战火纷飞年代离别12年之久的妻子薛雯带着儿女,也从江南新四军根据地来到哈尔滨。一家人久别重逢,幸福团聚,其乐无穷。东北局领导陈云、彭真、林彪、林枫四对夫妇,特地设宴为患难夫妻幸福团聚热烈祝贺。席间,大家相互开玩笑说:女同志应该学习薛雯,男同志应该学习冯仲云,他俩成了忠贞爱情的榜样。

此后,他一直担任省主席、东北局委员,并同周保中联名向东北行政委员会倡议建立东北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烈士子弟学校。他经常执笔撰写东北抗联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断向文艺界提供有关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以及八女投江等故事的生动素材。当时,文艺界的袁牧之、陈波儿、塞克、周而复、刘白羽、于敏、石联星等,经常到他家里做客、聊天,搜集抗联部队的资料。电影《中华儿女》、《赵一曼》在国内外获奖后,剧本作者颜一烟和著名演员石联星曾感慨说:“望着这些荣誉,我总不能不想起最初向我谈材料并给了我许多帮助的冯仲云。”

冯仲云还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每周到学校办公一天,帮助解决难题。著名作家刘白羽采访冯仲云后,夸赞“他是一个教授,一个学者,是从艰险中苦斗出来的出色英雄。”“他是一个热情的人,也是一个好作家。他一时一刻也不忘牺牲的战友。”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