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之龙王士珍
[ 2006年第4期 北洋之龙王士珍 作者:叶小青 ]
在中国近代史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个黑暗、混乱的时期。那时,军阀割据,群魔乱舞,弄得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提起北洋军阀,人们首先想到袁世凯,北洋军阀的崛起就肇始于袁世凯的小站练兵。袁世凯实为曹操、董卓式的枭雄人物,富有政治头脑,在小站练兵时,他网罗了一批喽。后因缘时会,这些人大都成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呼风唤雨的人物。当时,其麾下有三大将: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世称“北洋三杰”,后亦称“王龙”、“段虎”、“冯狗”。民国后,“段虎”、“冯狗”均先后贵为国家元首,而“王龙”比他们稍逊,仅官至国务总理。然而论及品第之高下,王士珍则不在二人之下,其在政治舞台上时隐时现,似龙见首不见尾,“龙”之称谓,绝非虚誉。
王士珍发迹之始
王士珍,字聘卿,号冠儒,1861年生于直隶(今河北)正定牛家庄一户破落的小地主家庭。王士珍小时体弱多病,9岁才开始入私塾读书,16岁习武,17岁考入驻守正定镇的淮军中。因他读过几年书,做事又沉稳,深得总兵喜欢,所以被派为队官,后又被推荐到聂士成的武卫新军中。1885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成立培养新式军事人才的武备学堂,要求各级军队选派优秀军官入校学习,王士珍也被选中。三年后,王士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发到山海关,任随营炮队学堂教习。据说,王士珍在入聂士成的武卫新军前,士珍并非他的本名,虽然他被选派,但职位卑下,恰在此时,有个名叫王士珍的守备迄退,王士珍便以其名入武卫新军。从此,其旧名无人提及。王士珍发迹之后,知道此事的人曾向在家贫居的真正守备王士珍说:“子之化身已贵显矣,子可往求之,必得富贵。”其人笑而不答。
1895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祈求清政府出兵,协助镇压,而怀有野心的日本政府也乘机出兵朝鲜,向中国挑衅。为应付朝鲜危机,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开赴朝鲜牙山,王士珍率炮兵学堂学生随军前行。7月25日,日军突袭牙山,叶志超不敢抵抗,率军逃入平壤城,会同总兵左宝贵防守平壤。在平壤城,王士珍观察周边地形后,向叶志超建议:“宜于城外山上设奇布防,敌至方能应战,如凭城固守,久必大困。”但叶志超一心想逃跑,根本不听从王士珍的意见。9月12日,日军两万多人包围了平壤城,从四面进攻。王士珍带领炮兵在西城防御,并亲自发炮轰敌。在激战中,王士珍左手无名指被炸掉,额头也被弹片划伤。但此时,叶志超不顾一切,带领亲信仓皇出逃,引发清军的溃败。王士珍也带领炮兵连夜奔逃。由于清军毫无组织,加之地理不熟,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窜。幸亏王士珍携带一军事地图,才引导残军安全退回中国境内。当是时,人们皆佩服王士珍的才略,认为他日后必成大器。后风云际会,王士珍果然发迹。
小站练兵投靠袁世凯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朝野上下极感耻辱,但也刺激了他们的自救之心。他们认为日本人之所以打败他们,就在于日本明治以来,大力学习西法,训练了一支精良的军队。而清军主力湘、淮军训练废弛、战术窳蔽,已经毫无战斗力。他们感觉到,如果不训练出几支能征善战的新式军队,统治就难以为继。1894年11月,清政府成立“督办军务处”,开始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在“督办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藻、翁同的联名保举下,12月,清政府委派袁世凯督练这支新式陆军。
袁世凯深知,靠他一个人的力量练兵是远远不行的,既然是编练新式军队,就得有懂新式军事的人才。为此,他请他的老朋友荫昌为他举荐人才。荫昌曾担任过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的总办,于是,他便把他的得意弟子,当时正在聂士成军中的王士珍推荐到小站。接着,袁世凯又从武备学堂毕业生中物色到了段祺瑞和冯国璋二人。王士珍刚到小站时,正值他的嗣母病故,面容消瘦,身体羸弱,而且口讷寡颜笑,实在其貌不扬。袁世凯并没有认为他有奇特之处,但当议及军事,王士珍则面面俱到,极有规划。袁世凯大喜,认为其才可堪重用,立即任命他为督操营务处会办,右翼第三营步队帮统,兼步队学堂监督。不久,又升任他为工程营管带,兼德文学堂监督。由于王士珍做事细密、周到,而且不张扬,深得袁世凯的信赖,有关军中的成绩考核,人事的升降黜陟,多与王士珍、徐世昌等人商议。而王士珍也感激袁世凯的知遇之恩,竭力帮助袁世凯训练新军。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逐渐成为新式军队将领中的佼佼者,据说一次德国教官在参观三人阅操,看到整齐划一的队伍,于是挥鞭一指说:“此三人者,堪称北洋军中之杰。”“北洋三杰”之名由此叫起,后来人们又根据各自性格将这三人形象化地称为“王龙、段虎、冯狗”。
袁世凯在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的辅佐下,新建陆军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清政府新军的模范,时常派人去参观检阅。1896年,督办军务处大臣荣禄到小站检阅了新建陆军后,大加赞扬,并特别欣赏王士珍,向袁世凯赞叹道:“此人负治国之才,不第长于军事也。”袁世凯听后,更加倚重王士珍,对王士珍提出的要求,无不应允。1897年冬还派他去日本阅操。
小站练兵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正如台湾学者苏同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一书中所说:“小站练兵,奠定了袁世凯以北洋势力控制中国的始基。”袁世凯就是以小站旧人为班底,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北洋军阀系统,釜底抽薪,取代了清王朝,统治中国达十几年。正是随着袁世凯在小站开始的一人得道,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人也鸡犬升天。
帮袁镇压义和团
1899年10月,袁世凯升任山东巡抚,当时山东义和团运动正蓬勃兴起。为了镇压义和团民,袁世凯先派王士珍往山东视察。于是,王士珍便带领两名亲兵往来于山东各地,未经一月,把山东的沿海要塞、屯兵处所、团民与教民的冲突,一一勘察周详。返回后,袁世凯惊喜道:“胡速归如此!”即委派王士珍为小站留守司令官,指挥各军依次从小站开赴山东。到山东后,袁世凯又任命王士珍总务山东全省军务,负责山东的“剿匪安民”任务。
在对待义和团的态度上,袁世凯虽然主张痛剿,但朝廷和地方士绅主张安抚,袁世凯为此犹豫不决。王士珍向袁献计,建议对团民先行劝解,先礼后兵,如不听从,则诛杀首犯,解散胁从。袁世凯点头称道,向团民“出示剀切晓喻,先后至十余次之多。”然后举起了屠刀,结果,在袁、王的督剿下,不出一个月,山东的义和团民死伤惨重,余部纷纷转向直隶和京津地区活动。
袁世凯对义和团民的血腥剿杀,引起了欲借义和团达到仇洋排外目的的端郡王载漪、庄王载勋等人的不满。1900年6月,他们派遣一个义和团首领持令箭来到山东巡抚衙门拜见袁世凯,说是奉端王爷命令来山东设坛。袁世凯闻听大吃一惊,忙召集幕僚商议。群僚表示,如应允则山东又要大乱,如不应允,朝廷的命令很难违抗,正在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之时,王士珍起立,表示此事交给他办,然后快步走出去。不一会儿,王士珍手持令箭回来,众人皆惊。王士珍从容道,来人乃是一江湖大盗,盗用朝廷令箭来此诈骗,现在已经将此人斩首,可将令箭奉还朝廷。袁世凯听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王士珍精明果断。
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外国传教士、商人纷纷来山东青岛、威海卫避难,王士珍特派便衣队沿途保护,并为他们安排舟马、提供衣食钱粮,竭尽庇护之能事,外国人很是感激。八国联军侵入京师后,四处掠夺,特别是在义和团民频繁活动的地区,更是烧杀蹂躏。但来到山东、直隶交界处,看到山东一侧的墙上写有“此山东境”,便停止了前行。原来这是王士珍派人写的,表示山东乃袁世凯管辖之地,是保护过外国人的。由此可见袁世凯、王士珍的行动得到外国人的认可。在义和团时期,王士珍为袁世凯的进一步飞黄腾达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自己也水涨船高,仕途平步青云。
官运亨通于清末
1901年袁世凯继承李鸿章的衣钵,当上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为了巩固自己的根基,袁世凯益加重视军队的编练,他任命王士珍为北洋常备军左镇翼长,兼理全军操防营务处,专司训练。而王士珍训练军队也很有一套,对士兵不打不骂,以恩德感人,如果军官犯了错误,他也从不当着士兵的面责问军官,以保持士兵对军官的尊重。他还极力培养士兵的绝对服从效忠意识,让他们相信袁世凯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只有听命于他,才能升官发财。
袁世凯对王士珍的忠心非常的欣慰,在其手下的众多诸将中,能始终受到尊敬信任的也就王士珍一个人。凡重要军事问题,袁必咨询士珍而后行,说:“聘卿核否?”他上的奏折中,凡是和军务有关的,必须王士珍修改后他才放心。当人问及,袁世凯称“聘卿乃北洋第一军事人才也。”
1904年11月,清政府决定以北洋新军为模范,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军队。为此,清政府成立练兵处,以庆亲王奕为总办,袁世凯会办,王士珍为军政司正使负责规划。奕作为袁世凯的傀儡,对军事一窍不通,只知道贪污捞钱,所有的训练计划、厘订饷章、军屯要厄,都是王士珍与段祺瑞、冯国璋商量主持,奕只是点头同意而已。由于王士珍为袁世凯立了汗马功劳,他为此向慈禧保荐说:“王士珍随臣当差多年,军务知之最悉,对朝廷切实可靠。”于是,王士珍很快便兼任了第六镇统制官,授正黄旗蒙古副都统,赏头品顶带。
1906年秋,清政府为了检阅新军的编练效果,展示其新的军事力量,决定在河南彰德举行军事演习,即会操。王士珍以军令司正使负责会操。彰德会操引起外国列强的极大关注,英、美、俄、日、法、奥、德、荷、比等国家纷纷派人来观阅。袁世凯自然知道此事的重要性,吩咐王士珍一定积极准备,确保万无一失。阅兵开始后,当中外参观者看到队伍整肃,军容壮盛,无不啧啧称赞,皆曰:“法令之严明,战术之娴习,中国前此未有也。”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得知彰德会操成功,极为高兴,亲自召见王士珍,予以奖赏。
1907年王士珍升任江北提督,加陆军部侍郎衔。按清制,武职至提督,皆一品,已为极崇,但不能节制地方。而王士珍所任的江北提督,因为是由江淮巡抚改设而来,其前身为漕运总督,所以有统辖地方之权,并且还兼理漕运事务,可见清政府对王士珍的重用。但1908年慈禧、光绪死后,摄政王载沣罢黜了袁世凯。作为袁世凯心腹的王士珍也忐忑不安,称病请求辞职,载沣不许。但王士珍再三请求,于1910年隐退正定。
游弋于民初政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载沣无法控制局势,只好请袁世凯重新出山。而袁世凯趁机攫取内阁总理大臣的职位,掌握了大权。袁世凯刚一组阁,便驰命王士珍入京担任陆军部大臣。1912年初,袁世凯逼宫成功,宣统退位,袁世凯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但王士珍并不欢心。虽然袁世凯是他的主人,但他对于清王朝也忠心一片,再者他生性平和,淡薄于名利,当他看到民国成立后,政局扰扰,非他所愿,于是便再次辞官退居正定。袁世凯坐稳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多次函电王士珍,要他出山担任要职,但都被王士珍委婉谢绝。
袁世凯在当了民国总统后,“北洋三杰”中的段祺瑞、冯国璋的势力逐渐坐大,跟袁世凯离心离德,而段、冯二人也明争暗斗,袁世凯为此昼寝难安,便想借助王士珍这位“龙”头大哥压制二人。1914年春,袁世凯派儿子袁克定专车去正定请王士珍,临行前,他嘱咐袁克定说:“聘卿不来,弗许归。”袁克定到后,王士珍表示已无意于再参加政治活动。袁克定说:“参不参加政治是一回事,父亲邀请你去京谈谈又是一回事,如果你不去,我也只好留在正定了。”王士珍抹不开面子,只好随同袁克定来到北京。袁世凯见到王士珍,非常高兴,说:“聘卿来,我心安矣。”即授王士珍陆军上将,并派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模范团筹办处处长。
统率办事处的成立,其目标显然是对准陆军部长段祺瑞,段祺瑞十分不满,便向袁世凯辞职,而袁世凯也正有此意,想用蔡锷取而代之,为此,向王士珍咨询。王士珍不愿得罪段祺瑞,也不愿军权落入北洋之外的人手中,便沉吟片刻说:“锷乃南人,且对总统颇异之,如用之,北洋诸人心将寒。”袁世凯听后默不着(做)声,不再提起此事。1915年5月,段祺瑞称病请假以示对袁世凯的不满,王士珍只好暂行代理陆军总长一职。
当是时,袁世凯原形毕露,想尽快龙袍加身,做中华帝国的皇帝。杨度、梁士诒、陈宦等纷纷奔走劝进,封爵进位后又无不弹冠相庆。但王士珍比较清醒,超然与外,不为帝制所动。当袁世凯帝制失败,一命呜呼后,世人对王士珍不同流合污的品性极为称赞,同时因他是北洋的元老,为各派所接受,所以继续在北洋政府中担任高职,任陆军总参谋长兼京畿警备总司令。
1917年,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张勋以调停之名率“辫子军”入京,企图复辟帝制。7月1日,张勋把12岁的清废帝溥仪抬出来,宣布清帝复辟。王士珍本来想躲开此事,不料被张勋派人强行请到府中,被迫在复辟电文上署名。溥仪复辟后,封王士珍为内阁议政大臣,兼参谋部大臣。然而,复辟帝制乃是逆历史潮流而动,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段祺瑞也在7月4日马厂誓师,发布檄文,讨伐张勋。在讨逆檄文中,段祺瑞把王士珍为首的北京军警长官说成是“为了保持市面秩序,不能不投鼠忌器,隐忍未讨。”表示除张勋外,其他人既往不咎,宣称“凡我旧侣,勿用以胁从自疑。”当段祺瑞的军队与张勋的辫子军激战时,王士珍督率模范团助段作战,张勋很快失败,段、冯重新掌握了北京政局,冯国璋任代理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王士珍则任陆军总长,一时,北洋人心大振,“北洋三杰”也成为世人倾慕的对象。
然而,段、冯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到11月中旬,段、冯已经闹的水火不容,对于“虎”、“狗”两家的内讧,王士珍无可奈何,对人连连叹息;“兄弟阋于墙,自毁家门。”11月20日,冯国璋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的职务,请王士珍组阁。但王士珍已经厌倦了政治生活,拒绝了冯国璋的请求。于是,冯国璋让人去王士珍门前请愿,并高呼:“请聘老出山组阁,以巩固北洋团体。”王士珍不得已,出任内阁总理,但宣称:“本总理今天一个人来,将来一个人去,决不更动内阁的一个人。”但王士珍看到段、冯两派磨刀霍霍,杀伐之声叫嚣不停,自己依违期间,很难做人,仅仅三个月后,王士珍便称病告归,离开了政坛的是是非非。
立遗嘱祈盼和平
王士珍晚年,笃信黄老之术,并结识道学大家段正元,为其修养所折服,便在北京成立道德学社,亲自为社长,聘段正元为社师,宣讲道术和修身养性之道。王士珍归隐后虽然想超然于政事之外,但由于他是北洋的耆老,一些北洋旧人有事还是找他商议,而他也乐意调和其间。直皖、直奉战争时他就多次出面调停,但于事无补。1926年冯玉祥遭到直、奉攻击撤离北京后,政权中绝,商会、银行公会出面组织临时治安会和救济联合会,王士珍以在野之身被推为会长,协助维持北京的秩序。1928年蒋介石北伐,张作霖败退北京后,王士珍又被公推为京师临时治安维持会会长。
1930年7月,王士珍患肝癌,卒于北京,年70岁。临终时,他写了一份遗嘱,表达了他的心愿,其大意是:
予自小站练兵,迄今数十年,只知有国有民,不知有身有家,予年已七十,孑然一身,自觉问心尚无愧怍。惟念国家前途,土匪遍地,灾迭见,而兵戈尚无宁止之日,心实不安。深盼邦人君子,一致祈祷和平,俾统一之局,早日实现,予虽在九泉,亦所心安。
王士珍虽自感无愧,然而他一生跟随袁世凯,是北洋军阀中的重要人物。虽然他不同于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等人以兵祸危害中国,但他绝推脱不了其中极不光彩的角色。在临终时他期盼和平的愿望大抵是真实的,但在新旧军阀的杀伐中,其愿难偿。
(责任编辑赵友慈)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