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走来的女战士彭儒

2006-08-15 作者: 唐 瑜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6年第8期 井冈山走来的女战士彭儒 作者:唐 瑜 ]

彭妈妈今年92岁了,看上去却不像。知情人都知道目前她已破了四项“纪录”:她是中央纪委唯一健在的大革命时期的女同志;是从井冈山走下来的唯一健在的女红军;是声名远扬的红四军“彭家将”中唯一健在的女将;是“朱毛会师”中唯一幸存的女战士。

92年,是一段历史,它既记录着一个革命老人南征北战、赴汤蹈火的一生,同时也印证了无数同她一样的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强盛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死而后已的光辉历程!

92年,是一个符号,它既铭刻着老一辈的高风亮节、丰功伟绩;同时也启迪着年轻一代开拓进取、奋勇直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新的辉煌!

为党的事业奉献一生,坚定不移

1928年3月,湘南大地冰封雪裹,寒风刺骨。积雪中,一排杂乱的脚印穿过一片蓊郁的杉树林,一直向罗霄山脉延伸……

在一个小山村旁,围满了衣衫褴褛的人。人群中,一个身材娇小、大约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正和几个年龄稍大的红军女战士一起振臂高呼:“乡亲们,红军是我们自己的队伍,我们要联合起来,支援红军……”

天气寒冷、空气干燥,再加上连日奔波、过度劳累,一股殷红的鲜血突然从正在喊话的小姑娘的鼻孔中渗了出来。小姑娘皱了皱眉头,走出人群,从路旁摘下一片树叶,揉成一团,将鼻孔堵上,又重新走进了人群……

这个小姑娘便是当年的彭儒。这个小故事,是她在参加湘南起义后,跟随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部队上井冈山途中,发动群众支援和加入红军的一个片断。

彭儒生于一个开明乡绅的家庭,父亲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当过四届县议员。依她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她完全可以过那种安逸舒适的生活,但是,她却走上一条充满艰辛,随时都可能付出生命的革命道路。对此,彭儒说:“一个人要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我的信念就是要为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这个信念一旦形成,我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1927年,彭儒正在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当时正值大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各种新思潮吸引和熏陶着她。在学校,她接触到了共产主义的ABC,并且在哥哥、姐姐、嫂子的帮助下,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因此,当湘南起义爆发时,她便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起义,后又加入了红军队伍,被分配在红四军29团。1928年7月,红四军29团攻打郴州失败,彭儒的叔伯哥哥彭晒、姐姐彭堃、彭娟在战斗中被冲散,最后英勇牺牲。特别是彭娟等人,在郴州战斗中被俘,解回宜章,最后被土豪劣绅游街示众,凌辱而死。面对白色恐怖,当时很多人不愿意干了,跑回了家。彭儒虽然也很难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她没有退缩,毅然跟随部队返回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粮食、衣被、住房、医药都十分紧缺。彭儒所在的29团,枪支少,妇女老少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但面对困难,彭儒始终没有动摇革命的决心,她和红军战士一道自力更生、勤俭节约,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1928年秋,彭儒在贺子珍、康克清等大姐的帮助下,和当时任湘赣特委副书记的陈正人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结了婚。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历时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决定长征。当时,中央将彭儒列入了参加长征的名单,而陈正人却留守苏区。夫妻俩面临生离死别,但彭儒没有多想,她坚决服从组织,毅然踏上了长征的道路。然而,队伍出发两天后,因为过河受了凉,彭儒开始打摆子、发高烧。当时,组织上见她病得不轻,就由董必武出面找她谈话,要她留下,彭儒又一次服从了组织,她被老表们用担架抬回宁都,找到中央分局,从此在中央苏区一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斗。直到1935年苏区中央分局决定,要她随同丈夫陈正人突破封锁线去白区治病,才离开了苏区。

在白区陪丈夫治病的近两年时间里,彭儒和丈夫始终没有忘记心中的信念,他们每天都在关注国内形势,每天都在打听党的消息,并且为重返党的怀抱做着各种准备。

1937年5至6月间,彭儒和丈夫在经历千辛万苦后,先后来到延安,又见到了毛泽东同志。毛主席见他们俩都还活着,非常高兴,给予他们很大的安慰和鼓励:“你们这些留在苏区的同志能冲破艰险,战胜敌人,来到延安,真是不幸中的万幸。许许多多优秀的同志都牺牲了,但是红军是不可战胜的,红军的党员、红军的干部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这时候,抗日战争已揭开序幕,彭儒和丈夫又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了抗日战争中去。

消费不是浪费,勤俭节约不能丢

1928年秋,井冈山的枫树林已脱掉青绿的夏衣,换上了一身红妆。这一天,毛泽东同志正和贺子珍坐在一起吃饭。

“子珍姐!”随着一声清脆的叫唤,一个轻盈的身影闪进了屋里。贺子珍抬头一看,原来是彭儒。毛泽东和贺子珍很喜欢这个小妹妹,便叫她坐下,和自己一起吃饭。彭儒答应一声,坐了下来,拨弄着碗筷,却并不怎么吃。待毛泽东一碗饭快吃完时,彭儒突然伸过头去,瞧了瞧毛泽东的碗,然后就起身告辞了。彭儒的举动,让毛泽东和贺子珍觉得奇怪,却弄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其实,小彭儒是来他们家“打探情报”的。原来,彭儒听到一些战士风言风语说:“毛委员表面上跟我们吃一样的饭,实际上好东西都放在碗底。”彭儒很生气,便去一探虚实。经过几次打探,结果令彭儒很“失望”,毛委员吃的菜无非也是茄子、辣椒之类,根本没有肉,和战士们吃的没有什么区别。

这件事引起了彭儒由衷的钦佩。革命战争时代艰难困苦,不仅磨练了老一辈的坚强意志,同样也在他们的身上形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彭儒的一生十分节俭,直到现在,老人家还保持了穿着朴素自然、吃饭简单不浪费的良好习惯。

彭儒一上井冈山,就和饥饿、严寒结下了不解之缘。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这是一首彭妈妈至今还难以忘怀时时吟唱的歌。当年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老百姓除了自己吃用外,剩下的就不多了。红军上山后,老百姓为了不让红军饿着冻着,宁愿自己少吃点。毛泽东当然意识到,军队要尽可能减少群众的负担,不然时间一长会造成军队脱离群众。因此,他规定无论官兵,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菜金,有时甚至连5分钱也保证不了。山上的南瓜最多最贱,南瓜汤就成为每顿必不可少的菜。生活虽然艰苦,大家却非常乐观。

到了冬天,山高风大,雨雪交加。许多战士穿着单衣、夹衣,有的连草鞋也没有,打着赤脚。盖的东西也很少,每人只有一床军毯或夹被,大家便在地上铺一层稻草,有的同志干脆把稻草塞在夹被里,说这叫“金丝被”,当时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哪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1929年1月13日,湘粤赣三省的敌军分三路进攻永新、宁冈、遂川等县。当时坚守井冈山的红军还不到1000人。经过7天7夜的浴血奋战,终因敌强我弱和叛徒为敌人带路,井冈山失守。白色恐怖笼罩着井冈山,湘赣特委只剩下彭儒、陈正人和王佐农在山上。

那年冬天出奇地冷,一连下了40天大雪,彭儒他们拄着竹棍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而此时彭儒正怀着第一个孩子。当时,最严重的问题是没有吃的。一连20天,敌人天天搜山,到处烧杀,彭儒他们只有靠从被敌人烧焦的废墟里找一些烧糊了的谷粒,和着挖来的野菜、竹笋,熬些汤喝。更难受的是没有盐吃,人人腿发软,心发慌。晚上没有盖的东西,只能用杉树皮当垫被,盖着一条破了十几个洞的棉花套,冻得整夜难以入眠。这种恶劣的境况一直到宁冈中心县委书记何长工及时派人找到他们才好转。

1929年秋,彭儒在永新大湾生下第一个孩子。当时连被褥都没有,只好垫着稻草生孩子,生下这个孩子,彭儒只吃了一个鸡蛋。孩子生下来不到3天,就送给了老乡。后来才知道,这个孩子6岁那年生病,因没钱医治死了。

回忆起这些往事,彭儒感慨万千,她说,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革命前辈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受尽了生活的磨难,我们这些活下来的老同志和现在年轻的党员领导干部们应当继承老一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作为共产党人,要时刻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看是否积极健康,是否勤俭节约,是否想到了人民群众的温饱冷暖”!

为人民办实事,而不是谋取私利

1960年3月5日,明媚的春阳映红了首都北京古老的城墙。

这一天,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50周年的广播大会上,宣读了从全国各地遴选的首届“三八红旗手”及“三八红旗集体”名单。

作为当选的首届“三八红旗手”之一,彭儒那天特别高兴。“这并不是因为我得到了一项荣誉,而是我为人民‘干实事、务实绩、创实惠’的观念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党和群众的满意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彭儒说。

荣誉的获得,凝聚着彭儒艰辛的工作。1956年,国家农垦部成立,彭儒被任命为农垦部人教司副司长、机关党委副书记。当时,由于机构刚成立,工作人员少,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为此,彭儒总是不分昼夜地工作。大家见她玩命地工作,而且身体又那么瘦弱,就劝她多休息。但她口头答应了,却仍然坚持每天工作到深夜。

不仅如此,她还经常下农场参加劳动和调研。她经常到北大荒、海南岛等垦区去,每次上午一到农场,下午就开始干活。她总是深入到生产一线和群众见面,她说:“要想掌握第一手资料,不仅要跑一个生产队,还要跑更多的生产队,不仅要去近的生产队,还要去远的生产队,不仅要看好的生产队,还要看差的生产队。”

1959年1月,她到粤西团结农场参加劳动时,坚持要到离场部30多里外的开荒前线去,她说:“现在我们工作的重心就是推动开荒,怎么能不去现场呢?”因为路远,场领导要用车送她,她坚决不要,说:“别人能走我也能走。”

在海南岛东昌农场工作时,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一次,她同群众一起开荒,大家怕她累着,便说:“彭大姐,您不用干了,站在旁边看看,就给我们很大鼓舞了。”但她却说:“这样不行,我下来就是要通过劳动向你们学习的。”工人们很感动:“您年岁这么大,又是女同志,还这样干,我们青年人更应该鼓足干劲,加油干了!”

在任的时候,彭儒一心扑在工作上,就是离休了,她还是不肯闲着,时刻关心着民生疾苦。1985年9月,她从中央纪委专职委员的位子上离休。但是,一些群众有什么事情,还是给她写信,有时候一天就收到好几封。对群众的来信,她每一封都十分重视,并且分好类,叫自己的女儿或者秘书转交给中央纪委有关部门,还时不时打电话询问办理结果。

除了努力工作,为人民“干实事、务实绩、创实惠”,彭儒从政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廉洁自律。她说:“当干部,第一要执政为民,第二要廉洁自律,这两点缺一不可。”

彭儒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部下不叫她领导,而是亲切地叫大姐。她把部下当亲人,把他们的冷暖挂在心头。1960年,她一个部下的爱人刚调到北京就生下一个孩子,可他家里还有两个年迈的老人和一个盲女,生活十分困难。彭儒知道后,连忙从家里拿出仅有的几斤红糖和一袋黄豆送到他家里,并从自己也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拿出20元钱给予支援。这位部下的爱人1994年临终时,还叮嘱女儿要一辈子牢记彭奶奶的大恩大德。

到北京工作后的彭儒,对家人的要求更加严格了。她不允许孩子们坐父亲的公车,说“那是公家配给你父亲的工作用车,你们没有资格享受”;她要求孩子们打电话的时间不能太长,说“那是公家的电话,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凡是和公家沾边的东西,她都严格要求孩子们不要去碰。“母亲对我们的要求十分严格,有些事情现在说起来都叫人不敢相信,但母亲确实是那样要求我们的!”彭儒的小儿子陈洪生说。

离开彭妈妈的家,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从一个娇弱的富家千金,成为一位坚定的红军女战士,并成长为一位坚强的革命女干部,支撑其一生的精神支柱,是她那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也许当年的小彭儒,是在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国传统的爱国理念和共产主义信念的感召下,走上了革命道路。这些宝贵的东西,在经过战争岁月的洗礼和革命浪潮的熏陶后,已深深地沉淀在了她的血液里,使她一生的革命行动变得就如同吃饭穿衣般自觉平常。

彭儒同志的革命人生

彭儒,原名彭良凤,湖南省宜章县迎春镇石彭家村人。1913年3月6日生于一个乡绅家庭,1926年考入湖南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后参加红军。

1928年,彭儒随朱德和陈毅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部队和湘南农军来到了井冈山。上井冈山后,负责湘赣边界妇女工作。1928年秋,和当时任湘赣特委副书记的陈正人结婚。1930年由团转党。历任江西省行委、赣西南特委、永吉泰特委妇委书记。1931年至1934年先后担任江西省委妇女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汀州市委组织部部长、代理市委书记,中央苏区中央局妇女委员会委员等。出席了中华工农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4年秋参加长征,不久因病经组织批准返回苏区中央分局,任江西雩都县委宣传部部长。1937年到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工作,后到延安马列主义学院、中央党校参加学习整风,任党总支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彭儒曾北上吉林省,任延吉市委组织部长、中共吉林省委妇委常委。1949年南下江西,任江西省总工会副主席。后调往北京,历任农业部监察室副主任,农垦部人教司副司长、机关党委副书记,国务院农林办公室机关党委书记,中直机关党委委员等。“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四人帮”迫害,后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恢复工作。1972年任国家水产总局顾问、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两案办公室”副主任。1985年9月离休。

(责任编辑 李 晨)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