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佚名诗非梁漱溟所作

2006-12-15 作者: 徐克敏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6年第12期 四首佚名诗非梁漱溟所作 作者:徐克敏 ]

在我国知识界,特别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中间,提起梁漱溟先生,可以说是尽人皆知。梁漱溟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毛泽东的朋友。其实,梁先生的“头衔”远不止于此。他还被人称为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等等。但友人近日拿来一本名为《六月雪》的新书,书的副标题是《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内容不言自明。引起我注意的是,该书的最后一页上,收录了一首七言打油诗一《咏“臭老九”》,署名为梁漱溟。又听说,梁漱溟先生的亲属近年也曾被询问:“梁先生的诗集将于何时出版?”当然,梁漱溟先生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一辈学者,身后留下一些诗作,似乎不是没有可能。那么,他是不是又多了一个诗人的“头衔”呢?

据笔者所知,1989年6月13日,香港《大公报》的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梁漱溟的四首诗》的署名文章,作者不仅公开了四首诗的全文,而且对于诗文中表现的不向恶势力低头和高洁的骨气大加赞赏。这可能是此前一直传抄于民间的所谓“梁漱溟作”的诗文首次“正式”见诸报端。随后,1990年8月由陆铿主编的梁漱溟先生的纪念文集在香港出版。《大公报》头一年刚刚发表的那篇《梁漱溟的四首诗》便被顺理成章地收入了纪念文集之中。于是给人们一种印象,似乎是进一步印证了这些诗作确为梁先生所作。同年的11月,在广州出版的杂志——《当代诗词》(总第20期)上,在“逸想遗音”的栏目下,再次发表了署名“梁漱溟作”的《七律二首》。此后,1992年上海的《新民晚报》也发表过评介梁诗的短文。1993年元月3日,香港的另一家报纸——《信报》,又发表了一篇《梁诗补遗》的署名文章。文中引述的仍旧是1989年6月发表过的那四首诗中的两首,其一便是《咏“臭老九”》。可见,诡称“梁漱溟作”的旧诗及其评介文章,自1989年走出“民间传抄”的状态之后,便频频以公开发表的形式出现于正式出版物的行列之中,流传至今,又有十个年头之久。如果算上“民间传抄”的时间,这几首署名“梁漱溟作”的政治讽刺诗总共流传达二十年左右。这就愈加使人相信这些诗确为梁先生所作。

可是,据我所知,梁先生从来不会作诗,也没有留下任何诗作,更提不到是诗人了。所以,《六月雪》书中收录的《咏“臭老九”》,连同其他两三首在“文革”期间就曾以梁漱溟先生的名义传抄于民间的所谓“梁诗”,均非梁先生所作。

根据之一是:在距今20多年前的1980年12月,梁漱溟先生的学生孟宪光(字晓阳)在给梁先生的信中,曾抄寄了一首署名为“梁漱溟作”的七言律诗,向老师请教。诗中有“淡抹浓妆多入时”,“辜负掌中笔一支”等句,不是《六月雪》内收录的那首打油诗,而是另一首所谓“刺郭”的旧体诗。梁先生在给孟宪光先生回信时就在那份抄件上写下了这样两句话:“我一生至今天,从来不会做诗词韵语,此诗当然不是我做的。晓阳为至熟至熟的门生,你曾见过或听过我做的诗词吗?”可见,梁先生早在去世之前即亲口否认过这些诗作是出自他的手笔。

根据之二是:在已经出版的八卷本《梁漱溟全集》中,根本找不到一篇诗作。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梁漱溟先生平生从不作诗,当然更提不到是诗人了。

但是,在用事实澄清了梁漱溟先生不曾作过诗这个问题之后,读者自然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些诗作竟能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地在民间传抄,甚至公开发表于报刊之上,以至今日又被收入一部颇有影响的文集之中,颇有点经久不衰的味道,而且又总是冒梁漱溟之名呢?”我想,这与诗中道出了人民群众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动乱中的心声不无关系。这些政治讽刺诗的真实作者,在当年极不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扩大诗的影响,冒用了梁老先生的名义,将诗在民间流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笔者以为,既然这几首诗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完全可以用“佚名作”的形式将其保存下来,流传下去,只是在真相已经大白之后,不要再冠以“梁漱溟作”就可以了。是否妥当,还望读者赐教。

附:佚名诗作四首

咏“臭老九”

九儒十丐古已有,而今又名臭老九。

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

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文化有。

假如马列生今世,也要揪出满街走。

无 题

事不惊人死不休,风凄云惨暗神州。

秦皇若见甘膜拜,炀帝如知骇汗流。

登殿不闻争马鹿,衅钟谁肯问羊牛。

难能得一补偏手,又听喧嚣说反修。

无 题

强将弥勒化维摩,苦逼群仙出大罗。

按剑尚嫌天下小,忌才偏恨古今多。

一钱不值非公论,万寿无疆是挽歌。

堪笑孤行垂死路,任他挣扎绕盘陀。

刺 郭

淡抹浓妆多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

曾吹召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圣词。

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

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掌中笔一支。

(责任编辑 赵友慈)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