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贵在落实

2006-12-15 作者: 周瑞金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6年第12期 自主创新贵在落实 作者:周瑞金 ]

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国际激烈的竞争,中国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二是在国际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竞争中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弱化。

一个在强化,一个在弱化,矛盾就来了:一方面“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便宜”,以致在欧盟出现“Notmade in China”这标志的商品,公然嘲笑、歧视中国商品。另一方面是有钱也难买到需要的商品,中国能源需求旺盛,海外并购却屡屡受阻;高科技产品对中国更是有价无市,连想买先进武器,都被美国“盯死”。

怎么办?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作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无疑是非常适时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在,自主创新口号响彻大江南北,全国各级政府制定十一五规划也都把自主创新放在突出地位。这是令人鼓舞的。不过,规划制定了,人大通过了,宣传热潮也掀起了,目前关键还在于自主创新落实得如何?

“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那我们的企业对自主创新反应如何?拿出自主创新方案的企业又有多少?增加了研发经费的企业又有多少?我初步询问了一些企业,他们的普遍反应是,期待政府的扶持与政策的引导,结果又把球踢回到政府脚下。据了解,我国真正具有研发型的企业只有山东海尔、深圳华为、安徽奇瑞、上海振华、海立等为数不多几家。中国企业普遍不重视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0.5%,仅及发达国家一般企业的1/4。显然,企业这个主体没有充分发动,要真正落实自主创新,可就难了。

“自主创新以市场为导向”。那我国市场对自主创新的导向如何?目前,在中国注册的专利,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专利,绝大部分是外国的。其中,计算机类外国专利占70%,生物技术占87%,信息类占92%,半导体类占90%,外国专利显然占领了我国绝大部分领域。原先我们想靠与外资合资、靠让市场获得技术。现在看来,“以股权换技术”与“以市场换技术”,结果是让出了企业控股权和国内市场,而真正的先进技术却没有到我们手中,甚至有的反而废掉了我国原有的技术优势,自主创新更无从谈起。原因很简单,外方合资的目的是千方百计利用其作为独占性生产要素的核心技术,实现利益最大化,并不愿意与合资方的中国国内公司分享其独有的核心技术。因此,大多数合资企业只能按外方技术“照葫芦画瓢”,无法培育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只有少数合资企业由中方控制了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和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才保障其推动了自主创新。事实说明,中国企业控制“两权”和以市场为导向,自主创新才有保证,才具有强大的、持续不断的动力,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实用价值。我国目前拥有的自主创新优势,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基因组研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是值得自豪的。但是,也要看到,它们多数是靠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大财政投入取得的。今天要落实自主创新规划,仅仅靠国家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优势,显然是不够的,还一定要同市场导向相结合。要讲投入成本,要讲产出效益,要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利,要讲对提高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有益。

科技创新,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学科的交叉融汇和技术集成。尤其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展示了自然组织更深层次的统一,改变着人类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纳米、生物、信息和认知四大领域的汇聚融合,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集成,具有极大挑战性。这些领域的创新,需要综合应用各类知识、思想、技术和管理,其复杂性、系统性、拓新性空前的强。为适应这种多学科、深层次的自主创新,一定要具备思想精神层面上的条件。比如认知领域的创新,在国外已成为一门新学科,量子力学引起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现代科学实验已证明爱因斯坦的观念错了,“薛定谔的猫”假设实验将引起哲学的一场革命。如果我们重感性,轻理性,受机械唯物论的束缚,习惯于模仿克隆,甚至视恶俗、耍怪、搞笑为时尚,又谈何自主创新?由于原创太累,大投入见效慢,结果弄虚作假、瞒天过海、欺世盗名屡见不鲜,“汉芯”“生命工程”造假成风。一方面不宽容,不能容忍失败;一方面又不愿承担责任,只想一本万利,心气浮躁,侥幸乖巧。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又谈何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需要宣传,更需要落实。贵在落实!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全国科协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过一段很好的话:“一切妨碍自主创新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自主创新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放手让一切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活力竞相进发。”

(责任编辑 萧 徐)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