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良谋写春秋

2006-12-15 作者: 杨湛山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6年第12期 良知良谋写春秋 作者:杨湛山 ]

我早就想给《炎黄春秋》杂志(以下简称《春秋》)写点读后感之类的文字,然而迟迟没有动笔。这是为什么呢?一是手头确实在忙,二是自感积累不足,担心词不达意。但是,当看了第七期《春秋》,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能感动中国吗?》以后,就抑不住激情进发,信口流出了一首拙诗:

圣洁灵魂遍古今

圣洁灵魂何处寻?神州大地遍古今。

无私奉献伴终生,一心为国更为民。

泰山压顶不弯腰,只为立言又立身。

马恩大纛光万丈,科学民主是精髓。

传到中国走弯路,哲人慨叹两头真。

和平崛起论发展,三民理念争创新。

我是《春秋》的老订户、老读者,现年七十又六。在我有生以来的阅读视野里,没有哪家期刊能改变我的阅读命运,而《春秋》使我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我原来是小说迷,现在竟变成了文史迷,《春秋》迷。但这决不是感情用事,我反复观察思考,做过比较,确实觉得《春秋》品位高,因为她具理论勇气、史料价值、锐敏目光、民主科学思想、知识水平……一句话,她的可读性最强。因此她早已成了我须臾不可离的良师益友,随身伴侣,即使过春节也不忘把她带上。大年初二到小女儿家聚会,唯恐让闲聊贻误了时间,躲进静室阅读《春秋》刊载的《我们心中的耀邦同志》。在夜晚踏雪归来的路上,竟吟成了《党的灵魂胡耀邦》这篇长诗,并经过反复阅读和兼读其他文章及征求诗友意见,最后定稿,送给内部诗刊发表,受到好评。那首诗是:

党的灵魂胡耀邦

(读史咏叹)

党有良心党兴旺,党内党外夸耀邦。

可惜贤哲不长寿,但喜精神大发扬。

故人一生多壮举,人格风范树榜样。

知错就改讲真话,面对诤友说赞赏。

拨乱图“新隆中对”,百废待兴抓大纲。

真理标准大论战,冤假错案一扫光。

联产承包心灵史,中南海边笑声朗。

精神文明作决议,社会主义模型创。

科学民主称旗手,中华文化放馨香。

首都八千人集会,倡廉反腐震天堂。

除却痼疾开心扉,姹紫嫣红百花放。

平地冒出“自由化”,无端罪名把人伤。

无奈请辞心不退,志走全国炼纯钢。

为人生来求上进,苦学苦思想独创。

通读马恩最刻苦,高层领导鲜有双。

化解多少常凄凄,总是心胸坦荡荡。

智勇诚仁真童心,为国为民更为党。

赫赫丰碑立神州,马恩大纛永飘扬。

在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的那一年,经过反复阅读《春秋》的有关文章、报道,我写出了《满江红·念小平》和《任仲夷解读邓小平》两首诗词,以表达对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改革开放先驱任仲夷的深切怀念。

满江红·念小平

(读史咏叹)

风雨百年,人尤念“小平您好”。普天下,众生良知,赞誉升高。英明卓绝世敬慕,国党万幸民族豪。力挽狂飙改弦易辙,觅新道。创理论,构想高,总设计,小康妙,驾世纪快车,决胜赶超。文韬武略震寰宇,高瞻远瞩黑白猫。人民儿子酷爱人民。心操焦。

任仲夷解读邓小平

(读史咏叹)

九旬志叟论改革,语重心长出新说。

感念小平总设计,杰出领袖功绝卓。

只缘马翁召见早,时不待人怎奈何。

政治特区当创试,总结推广到全国。

民主监督世瑰宝,治党治国堪上策。

今年是中共建党八十五周年、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我反复阅读《春秋》兼读其它期刊,创作了《湘江鏖战铸党魂》,加上前年创作的《淮海浩歌》,即形成一个“系列”,并注明(读史咏叹),专写党史、军史、战史和党史人物,以便让人们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

这样一来,便进一步加深了对《春秋》的渴望和眷恋,每当月初即翘首仰望,等待到来,当从传达室拿到手时,即边走边看,巴不得一口气吞下所有的铅字。

我还禁不住坦言向《春秋》建议,在我的记忆里,杂志对毛、刘、周、朱、陈、邓等党的领袖人物的报道还不够充分,尤其缺乏重点报道。最好约请一部分权威资深老干部,老知识分子等,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用不同视角,像报道胡耀邦那样加以报道,因为这样的报道有历史过程有生动细节,最感动人,最教育人,也最鼓舞人。

在此,我还想到,在阅读《斯诺文集》时,发现以推行极左军事路线而驰名中外的李德,在被撤职后,并未沉沦,到达延安后,竟自告奋勇帮助红军训练骑兵,仍然积极向上。另外从别的报刊上看到,他在四方面军时曾制止了一名军人持枪威胁毛泽东的行动,这都是对他的正面肯定,也应该有意识地组织人撰写,否则就会在党的历史上给人们留下一个谜团。

还有,在《春秋》上还不时出现,把“文革”极左行动都扣在“造反派”头上的现象。事实上“保守派”在扫“四旧”、“抄斗赶”中的极左行动也不逊色,例如对“反动学术权威”和“文物”的推残和破坏,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邓小平说“两派都是错误的。”因此鉴于《春秋》的品位和在国人中的影‘响,也应组织人撰写“文革两派斗争史”。如果现在再不组织人写,再过十年、二十年,能口述这段历史的人物将不复存在。

我衷心期望《春秋》越办越好,获得更大的成就。

最后,我想以本人前不久创作的一首拙诗献给《春秋》,作为本文的终结。

良知良谋写春秋

刊海报山欲何求?爱不释手桌埋头。

去日沧桑秉笔纸,岁月悠悠栽舌喉。

志士仁人志相聚,民主科学竞自由。

国幸民幸党大幸,良知良谋写春秋。

(2006年8月3日—8月15日于趵突泉畔忧乐斋)

(责任编辑 赵友慈)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