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引发的思考

2007-02-15 作者: 钟沛璋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7年第2期 《大国崛起》引发的思考 作者:钟沛璋 ]

2006年岁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周年。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曾经长期艰苦的谈判,而现在这事似乎平常而过。引起轰动的,却是一部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播放。十二集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安排在央视一套,也不是在黄金时段,首播就达到很高的收视率,之后又一再重播。与此同时,一套8本的同名系列图书,也成为热销书。媒体和网上对《大国崛起》评论不断。人们有种种猜测,以至纪录片的编导郑重声明,要求大家不要误读,并没有什么政治背景。但这的确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思考之一是能否放眼看世界

自从1840年帝国主义的炮舰轰开长期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大门后,原来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周围都是番夷之邦的人们,如何看外面的世界,从皇帝、大臣到普通老百姓,一直是个大问题。林则徐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大臣,他感到必须认真了解外面的世界。他让人收集各国报刊和书籍,他的好友魏源根据这些资料编了一本名叫《海国图志》的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当时各国的状况。此书一出,却遭到朝廷上下和士大夫们(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强烈批判。认为这是长番夷的威风,灭我中华的志气,岂非有卖国之嫌?相反的,《海国图志》一书传到日本后,却受到日本的普遍重视。几年之内,《海国图志》竟翻刻二十几版,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很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时隔一个半世纪,我们高兴地看到《大国崛起》所受的重视,比当年《海国图志》的遭遇已有很大不同。据纪录片编导介绍,此片的缘起是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体学习,请北京大学历史教授讲“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从中得到启发,派出7个摄制组,到9个国家进行实地拍摄,并遍访各国上百位著名教授、学者进行探讨,前后花了三年时间,采用先进的电视技术,从数百盘带子中,精心编制了12集纪录片。这样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纪录片,受到普遍的重视,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从各方面反映中,不能不看到,尽管中国已是世界贸易大国,已是美国、西欧和日本的主要出口国,中国对世界的过去和现状还是知之甚少。有的青年说:“没有人告诉过我外国是这样的。”因为教科书灌输给他们的,资本主义就是贪婪、残忍、掠夺、原始积累,而不知道资本主义还有冒险精神、追求科学、鼓励市场竞争的一面。传统教育灌输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就是“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2006年年初,《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登载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的文章《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就被认为是为帝国主义侵略翻案。一篇学术探讨性的文章,竟然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现在播放《大国崛起》,有些人所以会猜到有什么政治背景,因为大家多年来已习惯于中国媒体上公开宣传的都是官方的立场、官方的意图,而看到比较客观,有点不同声音、不同角度的报道,就感到奇怪了。同时,电视纪录片普遍受到欢迎,说明人民的需要。虽然在50分钟一集的时间中,要浓缩一个国家的兴衰史,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大家还是非常需要这既有历史眼光、又有全球视野,既有知识性、又能引发人们思考的报道。有人甚至建议中央电视台是否也像美国那样,为大家专门设个历史频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已引起世界的震惊和重视。国外人们也用各种不同的眼光来看中国。2006年3月,我就曾评价过一本法国资深记者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写的畅销书《当中国改变世界》。这本书是一个生动的调查报告,用大量的信息和材料,向人们展示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世界发生的影响。书的结尾说:“20世纪,闯进世界经济瓷器店的只是几只老鼠(日本韩国等),它们不会造成多大损失。而今天,则是一头可能造成惨重损失的大象进了商店。为了给大象腾出地方,人们需要对瓷器店重新进行改造。为了使大象找到自己的位置,还需要对它进行驯化。任何操之过急都是危险的。古老富国和复兴的帝国都需要重新学习。”现在我们又看到三十年间始终关注着中国的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用几个月的时间,与访问的记者合著成一书《邻居——中国》。他认为,近几十年来,由于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一下子缩短了距离,又由于现代经济关系的不断加深,中国变成了美国和欧洲的一个邻居。施密特说:“经济上的竞争绝对不可以遮盖或者排挤对别国的尊重,(德国的)政治家、企业家和工会领导人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我们自己的政治判断力和理性会告诉人们:中国在重新崛起的过程中将会走自己的路。”说得好,既然成了邻居,就需要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是否要认真考虑,怎样创造条件,让在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从小就能以健康的心态放眼看世界,学会独立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考,学习别人的长处,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为创建人类的新世纪作出贡献。

思考之二是为什么风从西方来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题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发展史”。《大国崛起》纪录片拍摄的是五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9个国家的历史。这500年是什么历史?被称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本书之一,已经出版了第7版并翻译成多种文字的,著名已故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的《全球通史》告诉我们,这500年是西方崛起的世界,是西方据优势地位的世界,是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一句话,是西风吹遍全球的500年。

为什么风从西方来?

是因为西方国家发现了新大陆,地理大发现使人类开始了全球化的历程。

是因为西方国家用兵舰和贸易把他们的势力扩张到世界各地。英国就曾有“日不落国”之称,凡是太阳照到的地方,都有插英国旗的殖民地。

是因为西方国家发明了蒸汽机、电器化,进行了工业革命,开创了现代文明。1848年《共产党宣言》说,西方国家“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西方国家是现代化的发源地,东方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得认可西方吹来的风。

中国对西方的认识却是经过漫长、反复、痛苦的过程。在《大国崛起》的纪录片中,也曾几次出现过中国的镜头。五百年中,中国曾是有很大实力的东方大国,但是因为闭关锁国,不重视与外国的贸易交往,逐渐走向衰落。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惊醒,感到应该向西方学点什么。于是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全盘西化的争论和徘徊。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再看我们的东邻岛国日本,从渴望主宰自己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在如同海浪激荡起落的现代化过程中,日本一个不曾改变的命题就是:面对西方世界进行一场为超越而进行的最彻底的学习。1968年,明治维新100年后,日本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而中国得到的教训是:落后就要挨打。于是中国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决策。尽管比西方落后了几百年,也要迎头赶上,中国开始走向繁荣富强。

但是争论还是不断。改革开放初期,就有一部影响很大的电视纪录片《河殇》,说蓝色的海洋文化正在超过黄色的黄河文化,就引起了很大争论,这不是鼓吹全盘西化吗?邓小平说,对改革开放不要争论,摸着石头过河。二十多年后,中国终于跃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畅销全世界。但是,这是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不是“资本主义复辟”,是不是“和平演变”?这样的阴影,从没有在中国人的头上消除过。看来,如何对待西方,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长久的命题。

思考之三是向西方学习什么

学什么?《大国崛起》纪录片和它同名系列书引人入胜之处,不是要大家急功近利地去求得一些表面的答案,而是引导人们首先去揭开一些问题的谜底: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拉开了真正世界意义上的大国之旅的序幕。是什么让它们在16世纪初迅速强大又迅速衰落?为什么大国之争一开始就是争夺海权?海洋是大国崛起的决定因素吗?

荷兰,一个时常面对海潮威胁的国度,为什么能在17世纪成为世界的中心并以自己的名字标志整个世纪?

英国,是无意间打开神秘的崛起之门吗?它在18世纪、19世纪称雄世界近两百年的基础到底在哪里?

法国,这个充满激情与浪漫的国度,凭借什么始终能够引领世界风潮?独特的法兰西精神究竟源自哪里?

德国,这欧洲大陆民族国家中的姗姗来迟者,在极短的时间一举站在巨人的行列中,原因何在?

日本,这个曾在欧美列强的逼迫下打开国门的小小岛国,是怎样迅速摆脱被奴役的地位的?

俄罗斯,在15世纪之后,已没有人能够用武力使它屈服,为什么却经常从内部崩溃?它为什么总是集强大与羸弱于一身?

美国,一个国民来自全世界的移民国家,它的立国之本是什么?一个仅有200余年历史的新国家,凭什么执牛耳近一个世纪?

随着谜底的揭开,就可看到人类的先进经验是怎样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比如荷兰,由于贸易的需要,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公司,为了把公司的股票换成现金,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由于资金空前的速度循环的需要,就进入了现代经济的核心领域——建立银行。由于荷兰人将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由此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直到今天,荷兰这个商业帝国所开创的商业规则,仍在影响世界。

再看英国,这个大海包围的岛国,为什么称雄世界二百年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社会负责制,都是发祥于英国。现代国家制度保障了英国长治久安。清末到英国考察的大臣,就曾这样写到:“至其一国精神之所在,虽在海军之强盛,商业之经营,而其特色实在地方自治之完密。”地方民主自治是保障公民自由的重要制度。公民自由得到保障,公民的创业积极性就高涨,就推动了国家现代化。

再看美国,爱迪生的发明,使美国率先站在电器化时代潮头,美国极其重视对发明专利的保护。在美国商业部的大门口,就刻着林肯总统的一句话:“专利制度就是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上。”美国还把专利权写进了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今天美国又率先站在信息时代的制高点,成为21世纪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就不是偶然的了。这一切表明,发展中国家都应该重视向西方学习,重视科学、民主、教育,重视新的思维方式和竞争制度的建立。半个世纪前,我们的前辈就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倡导向德先生(democracy)学习,向赛先生(science)学习。今天无论是科学或民主,我们都还要很好地学习,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思考之四是世界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

《大国崛起》的结尾,有一些格言性的话:

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中只是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

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危险。

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对未来的行程,可看到什么呢?我们看到世界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物质生产正向极大丰富发展;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破坏,污染日益严重,人类生存条件日趋恶化。

一方面世界富人越来越富;另一方面世界穷人越来越穷,贫富差距急剧加大,社会矛盾日益严重。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全球变成一个相互为邻的地球村;另一方面民族国家和宗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四分五裂,恐怖活动的威胁遍及各地。

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创造财富;另一方面人类发明的科技也正把人类引向毁灭。21世纪可能有15个国家拥有核武器。核武扩散正在失控。核武器总量已足可毁灭几个地球。

中国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来,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高消耗的生产经营,已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扩大已达警戒线,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从中央领导到社会各方已形成共识,不能继续走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和谐世界的理念。

中国的智慧老人季羡林先生在上世纪末曾预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方文明能否重领世界风骚?

在我们诚心诚意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同时,是否也要认真思考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传统。向西方“一边倒”,丢掉自己的传统 ,如有人主张取缔中医、否定自己是龙的传人等等,还是扬其精华、去其糟粕,重作新的阐发,给传统的东方文明以新的生命力?和——和平、和解、和睦、和谐、和乐、和气、和合、和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面对矛盾重重的世界,能否以东方智慧通过沟通、谈判、协商、妥协,达到和而不同、双赢,走出十字口,达到和谐世界?

中国人要自信,自尊,自强,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2006年12月15日)

(责任编辑 杜 晋)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