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今年过米寿
[ 2007年第3期 “五四”今年过米寿 作者:彭 迪 ]
新年伊始,一阵强劲的春风化解了冰冻多年的神州大地。温家宝总理年前对文学艺术家发表的交心交底的谈话触动了人们的心弦,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知名人士发表了同样激情的谈话,也推心置腹向我们的总理交底交心。这种上下一心互信互爱的政治空气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罕见的,如果不是空前的话。我国传统的做法是,领导发表文告,全国各地纷纷表态支持,气势虽然磅礴,但人们看得出来,这种千篇一律的表面文章,大都是出于政治需要,甚至是由上级指示组织的。这次对温家宝谈话的反应完全不一样。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们自发地发表评论感想。他们的一些真心话甚至是冒着触犯当局禁忌的政治风险说出来的。我国有影响的月刊《炎黄春秋》给这次历史性的上下思想交流提供了一个深得人心的平台,真是难能可贵。
温总理在谈心中表达的为民为国的崇高理想,治国安民、道德重振的精辟见解,尤其是坚持真理敢讲真话的勇气,已经有不少同志作出高度评价。这个谈话意义深远,需要继续领会和展开探讨。
他这篇谈心的第一句话,“我没有稿子”,就像闪电似的把我吸引住了。我一定要看下去,这不会是一篇书本上的教条训词或反复灌输的官腔大话。更使我惊喜的是,他紧接着说:“一篇没有稿子的报告,人们不会求全责备,说错了,大家批评就是了。”
好些年来,我没有听到领导人说这种欢迎批评的话了。现在我们领导人的讲话,常常是篇篇 “重要”,句句正确,只要求大家学习遵循,保持一致,似乎天下有什么绝对正确,能够垄断真理的主义、政党或个人,既不期待人民探讨质疑,更不容忍不同意见。温家宝不像是这样的领导人。虽然他身居要职,德才兼备,但并不自以为是。他主动申明他只是向大家提点“不成熟的意见”。对在座的老作家们,他称:“他们是我的前辈,应该说我是读着他们的作品长大的。”对于饱受政治摧残,至今还受到打压排斥,不许他们说话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温家宝总理这种语重心长勉慰之情令人感动不已。
温家宝这次讲话的重点是号召全体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以天下兴亡大业为己任,勇敢地站出来,无私无畏,坚持真理讲真话。他不是停留在一般号召,而是着重阐述“知识”(包括知识分子)在振兴中华的宏伟而艰巨的大业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今日之中国,这种作用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虽然措辞委婉,但没有回避探讨造成这种反常局面的主客观原因,提到某些政治上敏感的问题,特别是解放思想和民主改革。
温家宝的谈话,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响应他的号召,我也想讲点我的真话,如果文不对题,就算是题外之音吧!我认为思想,特别是深层次的思想是区别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最重要的标志。通过这种天赋的智商,人类征服了地球并且已经开始向宇宙进军。同样地,先进的民族也是运用这种本能占据了自然和人文科学的高地,建成了强大的国家。美国就是这样的典型之一。它的诀窍就在于对人民的思想以及表达思想的言论,很少限制,充分发挥他们的思想威力和创新。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都出自美国或是从外国跑到美国去安家落户的移民,在这个条条框框较少的国土,发挥他(她)们的聪明才智。落后的国家,不了解这个道理,甚至私心重重,唯恐人民自由思想的威力危及统治者的利益,千方百计限制和剥夺老百姓的思想和言论自由,其结果是作茧自缚,自我窒息。
不幸,我们中国从秦始皇开始,两千多年来实行的就是这种专政制度。虽然专政的强度有起有伏,专政的名义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压制言论自由,排斥外来思想的基本政策不变,直至晚清政府才开始发现闭关锁国有导致亡国之虑,必须励精图变。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康梁变法本应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始,可惜不为笃信皇权专政的最高当权者容忍而失败。半醒半睡的清廷只醉心从外国引进坚船利炮而无心接纳欧美强国尊重人的个人价值和自由权利,逐步建立人民做主的政治制度,发挥人民的智慧才华的成功的建国经验。
晚清的这段历史教训至今还有参考价值。坚船利炮的洋务运动比较容易,改革政治制度比较困难,因为它涉及当权者的既得利益。特别在中国,厉行专政制度的传统观念,积重难返。这种残余影响甚至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也没有肃清。我们党领导,突破了一些传统的教条,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成绩卓著,尤其是培育发展市场经济,容许人民有更大的自由发展经济,生活大有改善,国力也有很大加强。但是这种改革开放的重点还是放在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略似晚清兴办工业,坚船利炮的洋务运动,比起旨在削弱君权的康梁变法维新运动来,我以为还有逊色。由于片面孤立地强调发展经济是“硬道理”而忽视甚至压制思想和言论自由的结果,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虽然无疑是远远超过秦始皇时代,但政治和思想领域恐怕还不如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活跃。
世界已进入高度活跃的以信息和知识取胜的时代。国际竞争的重点已逐渐从“硬实力”更多地转向“软实力”发展。除了经济和国防实力强大以外,国家政治民主,信息畅通无阻,思想言论活跃,科学文化繁荣,道德素质优良等等都是构成近代文明国家的要素,而且从长远看必将超过那些单凭硬实力取胜的国家。从朝鲜、越南到伊拉克,美国企图单纯以压倒性的硬实力压倒对方的企图,屡战屡败。如果没有强大过人的软实力作后盾,它将败得更惨。
爱因斯坦突破传统时空概念的思维和崭新的科学理念,打开了世人的眼界。这位伟大的探索宇宙真理的科学家也是一个热爱正义与和平的人道主义者。无意识地,他的研究成果为原子弹的诞生铺平了道路。他为此而感到懊悔。从他的一生,人们看到硬实力和软实力是如何相辅相成,而软实力也可以说是硬实力的基础。
由此可见,从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政治改革开始,带动我国的软实力的发展,是何等重要。对我的这些浅见,我们党中央的领导想必心中有数。稀罕的是温家宝总理肝胆相照,系统深入地向公众提出这些问题同大家探讨,并指明解决问题的道路是回到我们建党初期强调的“五四”精神——“民主,科学”。他强调说:这就是追求真理。
我发现,这是温家宝总理的一贯立场。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这个问题如此重视而且有这种迫切感。近几年纪念“五四”运动,领导召开大会,发表讲话,大报刊登文章,场面虽大但主要是宣扬爱国主义,很少探讨五四运动更加深远的意义——民主和科学精神。
拿去年“五四”运动的纪念日说吧!唯一的纪念活动是温家宝总理在五四青年节看望北师大学生。他没有准备做什么报告,同学生不拘形式自由交谈,在学校图书馆回答一位学生的提问时,即席发表了一些多年来包括学生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想说而没说的话,令人费解的是,各主要大报,不知是不约而同还是有意安排,将温家宝这段最重要最精彩的答问都登在第二版很不醒目的地位。我问了一些朋友,他们都漏看了这段简短的重要讲话。为了引起公众的重视和反思,我今日再将温总理那次谈话的原文介绍如下:
“五四”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我们继承“五四”光荣传统,追求民主与科学的目标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没有民主与科学,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现代化。我们今天讲民主,就是要让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平等公正自由的环境中全面成长;就是要把发展民主和完善法制结合起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人民当家作主”。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人民能真正行使国家主人的权利,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在中国,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一件天大的难事。因为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从有文字记载时开始,中国只有皇权党权甚至个人专权压制民权的历史,不知人民当家作主为何物,“五四”运动标志着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文明世界的开端,可惜封建思想和专制势力根深蒂固,阻力太大,失此良机。这也不奇怪。包括许多文章史料和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大都渲染帝王将相左右乾坤的作用。反抗专制统治的人民运动,不是被镇压失败,就是成功后又回到专制统治,成为一种恶性循环。胜者为王,自命为天子,所作所为,自认为是替天行道,而且代代相传,一坐天下就是几百年。当权者以此为乐,人民习以为常,而且信息闭塞,不知道许多国家别有洞天,可以考察借鉴。
共产主义运动本是人民解放当家作主的又一次机会。但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如苏联等,片面强调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地位,给党的领导提供了滥用权势、压制民主的条件,直至动用专制手段对付人民,实际上把人民排除在领导之外。我国共产党一向提倡“为人民服务”,但也过分强调党的绝对领导地位,高度集权,不免导致独断专行,甚至发生反右和文革那样违反人民意愿的事,犯了许多错误。现在我党领导提出“以民为本”,用意虽好,但我以为还没有超出“为民做主”的范畴。“由民做主”和“为民做主”,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我们的国家大事,从制定方针政策到重要人事任免,都由党领导“包办”,从中央到基层,掌权的大官,都是共产党员。虽然我们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但在权力机构中,不少党组织成了名副其实的官僚权势和利益集团。在这种高度集中而缺乏监督的政治体制下,一般百姓和广大党员都没有多少当家作主的权利。许多人多次挨整挨批,如惊弓之鸟,不敢再对党领导提意见,讲真话。
我深知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难度,不能急于求成。为改变观点,改变制度,需要创造条件,逐步推广。但我认为应该知难而上,不能因噎废食,却步不前。我不主张照搬外国的具体做法,但我认为也不应拒绝和蔑视外国比较成功的经验,一概斥之为邪教异端,更不应该过分强调中国人民觉悟程度太低,不会搞民主,一搞就要乱。每当看到一些不发达国家,例如南非、东帝汶等国的人民,在酷热的太阳下,光着脚丫,排着弯弯曲曲的长队,像十里长蛇,井井有条去投票选举他们支持的政党和领导人时,我不由得感慨万千。我国解放已经半个多世纪,我们的人民早应当家作主,享受宪法规定的各项自由和民主权利,过正常的民主生活了。
温家宝的谈话真诚地指出解决我国这个头等重要问题的必要。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亮点。但愿它能光芒四射,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责任编辑 杜 晋)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