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收入变动分析
中国农村收入变动分析
时 间: 2007-04-27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白重恩
主持人: 张曙光
评议人: 张曙光 王小鲁 李实 尹恒 邓曲恒 岳希明 盛洪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实录
张曙光:今天我们请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白重恩教授,他的报告题目是中国农村收入变动分析。过去很多老师比如在座的李实老师都对收入分配做过研究,但是白重恩教授在这篇论文中有些处理方法还是比较新的。现在中国的人口流动是个很普遍的现象,特别是从农村流到城市。流动以后收入变化也是很明显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我不多说了,下面请重恩来讲,然后请其他专家评论。
白重恩:非常感谢天则所的老师,也非常钦佩天则所这么多年能把这个传统延续下来。我也在我们学院主持学术讲座,能够连续不间断是非常困难的。今天我要讲的这个工作主要是我的一个博士生孙文凯做的。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主要是由于我最近跑调研比较多,没有太多时间和孙文凯进行充分讨论 。如果其中有什么缺陷责任应该在我。我今天讲一个初步结果,这样对改进研究工作比较有帮助,所以非常希望大家能够多提意见。另外,由于我们这里只是初步结果,所以请求大家暂时不要引用。等到我们以后把这个问题研究得更清楚了,我们会发表。
今天我想讲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般我们看到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数就是基尼系数。但是基尼系数本身有其缺点,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反应收入差距。但是这也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最好的指数。用基尼系数的时候我们也有自己的发挥的余地,比如是用年度的收入数据还是用几年的平均数据。我觉得年度的收入数据不是特别好,尤其是农村的年度数据。在调查的时候,农村的收入的不确定性是比较大的。几年收成好了收入高一点,明年收成差了收入低一点。所以年度的收入数据包含了很多不确定性,有其一定的缺陷。但是如果没有其它的数据,用年度收入数据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如果有时间比较长的数据,用平均收入再来分析收入差距可能会反应出更加真实的情况。所以,这是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如果用农村数据,年度数据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和几年数据计算出的平均收入是否有偏差,如果有偏差有多大、是向哪个方向。第二,消费差距和收入差距往往是不同的。因为,消费者不会把所有收入都用来消费,不同收入层次的人消费系数不同。而且,如果今年收成不好也可以用借贷来解决眼前的消费问题。所以,如果有一个比较好的信贷市场,消费曲线应该会比较平滑,年和年之间的消费差别不会有收入差别那么大。我们希望考虑消费差距和收入差距有何不同。第三,不同收入阶层间是否有流动,流动程度有多大。我们下面把所有人按照收入分为五个阶层。是不是各个收入阶层的人总是停留在那里阶层呢?如果收入阶层之间没有流动,收入差距是比较持久的。如果收入阶层之间有较多流动,那么收入差距的持久性就可能不会太大。可以减少收入差异的持久性,这是我们要研究收入阶层之间流动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关心不是不同收入阶层的人有非常不同的机会。如果只有高收入阶层的人才有机会,只有高收入阶层的人收入增长比较快,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太大活力。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低收入阶层的人也有相同甚至更多的机会,低收入阶层的人收入增长快于高收入阶层的人,这样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就有趋同的趋势。所以,我们要研究各个收入阶层之间是否有流动。第四,每一个农户这五年的收入增长受哪些因素影响。我们尤其关注的是起始收入水平对收入增长的影响。比如,我们想研究1997年收入对1997年到2001年的收入增长有什么影响。另外,我们还想观察一下绝对收入的变化,有多少人的收入是增加或者减少了,分别占多大比例。其实关于这个主题有很多其他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是建立在这些研究也包括在座各位的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关于收入差距的研究,李实、岳希明、小鲁教授就写了很多文章,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关于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流动,国内也有研究,这方面李实老师、邓曲恒主要关注的是城镇地区。还有做中国收入流动性的研究的斯坦福研究人员,他们用的是较为早期的数据,着重比较中美差别。由于数据局限性,只是用了比较老的数据。
我们用的是农村的数据,我们希望将农村和城镇的情况做一下比较,看一下农村和城市的差别。我们用的数据也有自身的问题。首先我们的数据年代有86年到91年的,95年到02年的。这些是农业部农业定点调查系统对农户做的调查。农业部有固定观察点系统,在全国300多个县每个县选一个村,每个村中选出50到100的农户。有的村户数更少,比如群殴前几年去的延庆县的一个村只有四十来户。建立固定观察点以后会派出观察员到农户家中进行调查,观察员往往是农业系统的一些官员。农户也是要记账的,他们有一个账本把包括收入、支出等的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固定观察点调查的好处是可以持续观察同一个农户。所以,我们不光可以看到一个农户现在的情况,还可以查到他过去五年的情况甚至是过去十年的情况。所以Panel数据的时间分布很长。但是对于这些数据,农业部的经济研究中心提供得不是很多。我知道不同的人都是用了不同省的一些年代的数据做了研究,还没有人能够用所有省的所有年代的数据。我们也是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六个省的数据而没有所有省的数据,这是我们研究的局限性。这六个省是辽宁、山东、湖北、广东、云南、甘肃。我们剔除了一些不可用的样本,用到了1986-1991、1995-2002年间这六省数据中的3000多个样本点。如果收入是零或者负数我们就将这个数据剔除了。另外,我们剔除了一些极端值,比如有的比正常的收入多了两个零。我们把收入最高和最低的1%的样本也剔除掉,用了中间98%的样本。还有一个很奇怪的就是02年的数据,那一年这六个省里面有四个省的平均收入降了很多。整个省的样本点农户的平均收入降了很大幅度。也许是因为所有农户都来自一个村,而这个村又碰巧由于自然灾害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后来,02年的数据我们没有采用。每一个省在十来个村有观察点,我们根据每个省这些观察点得来的数据计算这个省的农户收入的基尼系数。这里我们根据每个农户的总收入和人口得到户平均收入。我们本来想根据每户人口年龄阶段做一些调整,比如孩子和老人他们的收入和一般成年人就不一样。但是数据不是十分可得,数据里只有劳动力和非劳动力。我们虽然也按照是否是劳动力对这些数据做了处理,但是结果肯定不会十分理想。
介绍了我们所用的数据和对数据进行的基本处理,现在我们可以报告一些结果。首先看一下基尼系数。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基本上在0.35和0.40之间波动。一个和国外的一般研究不同的结果是消费的基尼系数大于收入的基尼系数。目前我们对此找不到一个满意的解释,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对此进行研究。没有对消费的决定因素有较好的判断之前,我不想做太多猜测。有人说低收入的人储蓄倾向更大,所以消费基尼系数更大。我觉得这需要对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做进一步的研究。刚刚是所有省的收入数据的平均,下面还有分省的数据。91年前差距比较大,从95年后,各个省的基尼系数差距就不是很大了。这个的原因,我们也不是十分清除。总结一下前面的这些结论。收入差距水平稍有增加,消费差距水平大于收入差距,近年各省之间差距不大。
刚才是用的年度数据来计算的基尼系数。下面我们计算出每户五年平均收入,然后用这个数据来计算基尼系数。我们发现,如果用五年的平均收入,从95~99年之间的平均到97~01年之间的平均,基尼系数一下子降到0.2左右。这和刚才用年度收入数据计算得出的0.35到0.40之间的系数相比降了很多。比较早的年份中,五年平均和年度数据分别得出的基尼系数差距不是很大,但是95年以后差距突然大起来。各省情况也是类似。总结一下,如果用五年平均收入来计算基尼系数,得出的结果远小于用年度数据算出的基尼系数。
下面我们看一下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流动。我们研究了两个时段的情况。一个是91~95年的,一个是97~02年的。我们把农户按照收入水平排序,收入最高的前20%属于一组,次高的20%属于一组,这样一直到第五组。先根据91年的数据排序,再根据95年的数据排序。在李实老师的对于城镇人口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收入最低的20%的城市家庭中,有44%的人到了95年仍然是收入最低的阶层,22%的变成了收入次低的那一组,5%甚至收入进入了最高的一组。收入最低的那组和收入最高的那组继续留在那个组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分别是44%和50%。我们用农村的同样的时间段的数据进行计算,发现农村的收入变动非常大。农户继续留在那一组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变动这么大是否可信也是个问题。如果我们相信这些数据,那么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农村的收入阶层间的流动远远高于城镇。即使没有把那两个极端值去掉而用全部样本,我们得到的结果仍然是这样的。在第二个阶段即97~01年,我们发现和第一阶段相比,流动性变小了。我们没有选择和李老师他们一样的98~02年的数据,这是因为我们02的数据没有采用。我们仍然是发现,在农村的收入阶层之间的变动是大于城镇的。所以总的说来,农村的收入变动程度明显大于城镇,随着时间稍有降低但变化不大。
下面我们观察的是绝对收入的变化。我们分了三个时段:86~90年、91~95年、97~01年。这里很难解释的是在97~01年,将近50%的农户的收入是下降的,就是01比97年的名义收入是下降的。其中有几个可能性。一个是物价问题,二是数据质量问题。第三是人口年龄因素。如果一个家庭从86到01年都是在样本里面,那么这个家庭的平均年龄就增加了很多 。由于没有年龄的数据,我们无法做出相应调整。这是我们觉得比较无奈的。另外还有一个各阶层的人均收入下降的比例。最底层的人均收入下降的比例不是很大,最高阶层的下降比例是最大的。最低收入阶层在早期的收入下降的比例是1%左右,到了97~01年是11%。最高的阶层是从38%一直到87%。
最后我们还要回答的是起始年的收入对未来几年的收入增长的影响如何。我们做了很多的回归,除了把起始年收入作为收入增长的解释变量以外,还加入很多其它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我们分了两个时段:86~91年和95~01年。这个回归分析,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样本做了很多,包括全部样本、低收入样本、高收入样本。另外我们剔除极端值样本的程度也有不同,剔除了1%的,剔除了0.5%的,不剔除的。还有,用年度数据和几年平均的数据,我们都分别做过回归分析。不管我们采用怎样的样本,这个结果非常稳健,起始年的收入对未来几年收入增长的影响总是负的。也就是说,开始越穷的人未来几年的收入平均增长速度越快,开始越富的人未来几年的收入平均增长速度越慢。这个是我们还希望得到其它的结果,但都不是十分稳健。这个结果是不管回归分析如何进行都能得出的,而且非常显著。这一点我觉得比较有意思,也就是似乎是存在收入趋同的倾向。
总结一下我们的工作结果。一是用五年平均收入计算出的基尼系数要远远低于用年度数据计算出的基尼系数。第二,五年平均收入的差距从95到01年没有显著变化,基尼系数都在0.2左右。三是消费差距大于收入差距。农村的收入变动程度要明显大于城镇。第四,农村的收入变动程度随时间稍有降低。第五,关于收入绝对变动的结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最后,起始收入越高收入增长越慢。我的报告就到这里吧,希望听到大家的意见。
王小鲁:不像李实,收入分配我是这几年才开始做,了解也十分有限。我几次听了重恩讲他的Paper,总的感觉是重恩的论文一般论证充分、考虑周率。这次虽然是一个初步结果,但是我还是觉得分析比较周密。这里面有几个方面也比较引起注意。关于收入流动性的问题,收入是否有趋同的走势。如果这几点能够证实,应该是个好消息。就是说,农村的收入差距就过去若干年的情况看不是那么可怕,而且很大程度上不是固化的。
先说刚才重恩提到的几个现象怎么解释。一个是消费基尼系数大于收入基尼系数。我想是不是由于过去这些年农村消费中出现了异常现象,主要是教育和医疗支出大幅增加,造成很大一部分人生活困难。生病以后住院一下子就要花去几千上万块钱,中低收入的农户对此承受能力就十分有限。也就是说大笔的医疗和教育的消费可能会导致基尼系数扩大的结果。这还需要考虑到高收入和低收入的差别。可能低收入的人碰到大病要住院就选择不治了。放弃治疗的情况可能更多地出现在低收入的人中。另一个是对于孩子的教育。孩子靠高中或者大学了,需要交一大笔钱。低收入的人可能选择放弃,高收入的人则会有一项较大的支出。这是我的猜测,可能这个原因导致了消费的基尼系数扩大。
第二是97~01年的名义收入下降,是不是价格因素特别是农产品价格变动所起的作用。我想你们在进一步修改这个文章的时候,最好还是用消费物价指数做一下评点。因为这期间粮食价格大幅下降,这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户的收入降低。粮食价格的下降幅度肯定大于农村消费品物价指数的下降幅度,因为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的收入主要靠粮食。如果产量没有明显上升而粮食价格大幅下降,现金收入就减少了一大块。即使把消费物价指数的下降考虑进去可能仍然是这个结果。你要更准确就要做进一步的分析了,比如是把农产品自我消费率考虑进去。
关于收入趋同的判断,文章也是提出了存在这一可能性,因为从数据来看似乎有这个趋势。但是对这一点,我贸然地说一声有点怀疑。在另外一个研究里,我做了一个图。我用的是国家统计局的农村和城市的居民收入十分组的数据。这个数据是95~04年的,每10%分一个组。 这个图上非常明显地反应出收入差距在扩大的现象。高收入的阶层收入上升快,低收入的人收入上升慢。当然,这个没有考虑到流动性的问题。它是把每年都做这样的分析,而不是对同一批人进行定点观察。如果对同一批人进行固定分组,然后进行追踪观察,可能结果不一样。但是这里能够看到的是,不管是不是同一批人,收入差距都是扩大的。这和重恩的Paper里面得到的收入差距是收敛似乎不太一致。
白重恩:我觉得这两个结果不矛盾,主要就是由于你刚才说的那个原因。开始收入比较高的人收入增长速度比较慢。这个统计局的数据就是年度数据,如果你把它多年平均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
李实:重恩就是说,收入差距如果分年度来算没有下降而是增加。之所以从长期平均数据得出收入差距下降,是因为流动性增加。流动性增加和收入收敛是一致的。比如今年你的收入是10块我是1块,第二年我10块你1块。两年算出来的基尼系数是一样的,但是两年平均后的基尼系数是0。
白重恩:对。比如今年你是1块我是10块,明年你是1块我是12块。基尼系数增大了,但是要把它平均起来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王小鲁:从最低收入跳到最高收入这只是其中小部分,还是有一部分人保留在原来的组别里面。如果用几年平均,反映出来的基尼系数肯定小于按年度数据算出来的基尼系数。但是这里头还需要思考一下它和收入差距扩大到底有什么关系。我觉得农村收入差距的变动要大于城市这是肯定的。至少农民的收入会随着丰年欠年有所变化。但是在考虑到这些特点之后,总的变动趋势到底如何,还需要继续研究。
白重恩:中间从92到94年没有数据,我们没有找到这几年的数据,可能是这几年没有调查吧。
李实:这个题目非常值得做,我们过去没有做就是因为缺少Panel data。我们上次调查增加了回忆数据,让他们回忆过去几年的收入。然后用得到的数据做这方面的研究。刚做了一个城市的,现在白教授做了农村的,是一个比较好的参考。有了Panel data 就可以做很多的研究了,包括做跨年度的多年份的收入和消费的差距以及收入的收敛性等方面的研究。他们这套数据提供了做这些研究的基础,他们做的工作比较有意思。比如从结果看,做了多年度收入的平均后,我们发现基尼系数大幅下降。从原来的0.4降到0.2,幅度很大。如果结果可信,对于我们理解农村收入差距的变化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还有,发现了收入的流动性非常强。另外还收入有收敛性。在初始阶段收入比较低或者比较低,但是过了几年就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我们就可能认为农村的收入差距不是一个大的问题。可能由于受到收入波动性的影响,我们算年度的收入基尼系数就不如算更长时间内平均基尼系数能反应真实的情况。现在我比较关心的是,到底这个研究结果和现实之间能不能对应起来。抽样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可靠性和数据本身的质量,都可以决定结果是否和现实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我过去曾经专门跑到山西一个村子里住了两天,我就想看看数据到底是怎么来的。因为我想用这些数据,所以我关心它们的质量。在真实地调查之后,我觉得这些数据的质量确实令人担忧。最重要的是整个农业部为维护数据投入太少,这个结果就是定点观察几乎就是放任状态。很多调查员只是应付上头布置的工作,把数字按时报上去。调查员有没有跑到村子里每户去核实收入和消费,随着后来监督的松懈这些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都明显下降。这些数据虽然是我们花钱拿到的,但是确实不太敢用。
这些数据其中有一些问题。第一是数据本身存在替换。本来应该是一个连续调查户,但是到了90年代以后很多调查户不太愿意待在原来的村子里。有一部分农户是举家外迁,还有一部分农户是嫌记账上报麻烦选择退出。第一种情况中往往是经济能力强一点的才会选择举家外迁。这时就要换户,谁愿意参加调查呢?这有一个激励的问题。有的地方为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会给与少量的补贴。这种补贴很少,所以对村子里的穷人管用富人不管用。所以这么换户之后,很可能富户走了穷户进来了。但是问题在于,换了户却没有换号。本来是两个户却被当成一个户,这样收入就产生很大的变化。我不是说这是普遍情况,但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将会对结果影响很大。第二种情况是Panel Data也会有生命周期。最初比较年轻的户收入是相对较低的,经过五年十年以后他们的收入增加达到峰值,之后到了中年他们的收入开始下降。后来的收入差距下降以及收入收敛可能很大程度上都和这个有关。
尹恒:白老师做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原来我们做了城市的,也同时在酝酿着要研究一下农村的,还和李实老师就此讨论过几次。今天我们来的时候也是很高兴的,我们期望着会有新的发现。我们一直在考虑的是,研究收入流动性有很多不同的指标和方法,我们能否有所创新。据我们了解,斯坦福的潘卡维他们对收入流动的研究也考虑了很多办法。我们也试图从方法上突破以期得到更为稳健的结果。研究城市我们考虑的是个人样本,但是农村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经济活动。所以我们在研究农村的时候主要是以家庭人均收入为对象。家庭人均收入和人口结构高度相关,比如家里的就业结构、孩子数量、老人数量。我们在处理农村数据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能不能对家庭结构有更清晰的调整。比如是不是可以提出人均等价收入的概念,把一个小孩当作0.5个大人,或者是1/4的大人,或者不同年纪的小孩折合成不同分数的大人。这些方法来处理年龄和人员结构之后,结果会不会更加稳健。我估计这可能对于家庭收入的流动性有很大的影响。具体到白教授的这个研究,我看到了其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结果。刚才几位老师也在试着去解释其中的一些现象,说不定这里面就蕴含着某些我们从来没有认识到的现实。但是这些结果是否稳健?比如白教授他们做的农村的收入的流动性和我们做的城市的相比就大很多。我们还可以用其它的办法来验证这个结果是否稳健。比如做流动矩阵的时候,我们一般把收入划为五个水平。这在收入差距比较稳定的时候问题不是很大,如果收入差距变化较大,按照人均等分的方法就可能影响流动性。收入差距增大可能使得收入流动性增大。所以还有一个分组方法,不是以收入等分的形式来分组。而是按照收入聚类的方法分类,离平均收入最近的人分一组,次近的人分一组,然后更远的人分一组。这样的话就可能把收入差距变化的因素排除。如果这样处理之后结果还是维持不变,那么结果的可信度就增加了很多。因为这是Panel Data,还可以进行不同年份之间的收入相关性的分析。看是不是不同年份之间的相关系数是不是也呈现这一趋势。这样考虑之后也可能使得结果更为稳健。最后还有关于绝对收入的回归。到底是不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或者是穷人的收入增长更快。我们的经验是,在回归方程的右边放不同年份的收入,结果可能会有不同的变化。比如分别放期初和期末的,曲线变化会很大。我们几个人就这个问题也考虑了很久。
邓曲恒:我说一些关于数据方面的讨论吧。我想说的和李老师刚才说的也有关系,是关于家庭结构方面的变动。农村和城市不一样,它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可能会比较大。比如,80年代的时候可能是一个大家庭,到了90年代由于子女长大分家可能变成两个家庭了。这样的话就可能影响到结果。
岳希明:我最担心的也是数据质量问题。另外一个难以解释的就是消费基尼系数比收入基尼系数要大。这究竟是数据问题还是刚才小鲁讲的一些大的医疗教育支出的影响。最后,你们好像用的是劳动力和非劳动力来处理了数据。如果没有很充分的调整因素的话,与其调整还不如不调整。
自由评议人:关于收入变动,几位老师都做过研究,但是白老师的文章仍然很有意义。他除了研究收入流动性这些外,还提出了一个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消费的不平等会高于收入的不平等。这是数据问题还是真实情况,或者是不是如刚才王老师所说的是由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的消费不平等。更深刻地说,是不是贫富差距导致了消费不平等。这是一个很反常的现象,值得我们研究。
李实:最大的差别在后面的时间段,前面几年只是高一点点。有一种解释,当时把高收入和低收入的极端值剔掉了。主要是95年以后有一个大幅度的上升,这一点比较让人难以理解。
白重恩:有一种假设,就是这些数据纯粹是编出来的。
王小鲁:去年我到了山西几个村子的固定观察点去看了一下。我的印象是,有部分人还是在干活的。这些调查员人还在那里。我接触到的调查员对村子里的情况还是比较熟悉的。我和李实也用到一部分这些数据。我在用的时候也是比较小心的,李实也提醒数据质量可能不高。我在看数据的时候也就比较注意,发现有一部分村子的数据有明显编造的痕迹。除了每年固定的常规调查以外,我们还通过固定观察点发放问卷。我们发现有的村几十户人对问题的回答都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推断可能村子存在编造数据的情况。所以最后使用这些数据的时候,我对其怀疑度比较高的数据就直接剔除了。比如一个问卷有8个选项,农户上交的调查结果全集中在2、3项上,而且挨着的农户答案选择几乎一样,这种情况基本可以判断那些数据不是真实调查取得的。对于常规调查取得的信息,比如人均收入、人均消费,这些数据准不准我们就更难判断了。
李实:这个数据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对于定点观察国家农业部拨钱很少,所以地方政府的态度就十分重要了。调查员到农户家里去,耽误别人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时间,让人填表,有时他们也觉得麻烦别人。
盛洪:白重恩教授的结论实际上很明显。原来我们的收入分配差距不像以前的基尼系数显示的那样严重。中国的收入分配尤其是农村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是那么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但是我更看重的是白教授在计算方法上做的一个小小的修正,我觉得这特别重要。过去是在一个时点上进行社会分层,然后在这个断面上看收入差距。可能跟踪到每一个人确实比较重要,因为这个人的收入在时间序列中可能会有波动。无论是五年平均还是流动性都是采用了多年份平均数据进行计算。这涉及到对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的理解,到底是在一个时点观察还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去看。这个时段不见得是五年,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是跨代。富人有时会自我惩罚,他们的后代经常是纨绔子弟,这些后代把钱花光变成了穷人。但是穷人又会努力奋斗,于是再次富裕起来。中国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我 觉得这样一个方法上的小小的改进是有巨大的意义的。
刚才讲97~01年的绝对收入下降的比例增大,我觉得这和宏观数据是相呼应的。那个时期是朱镕基执政,他实行的农村政策叫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封闭运行。这是对农民非常不利的政策,它关闭了粮食的自由市场,然后让国有粮食部门去垄断这些粮食的收购。它给出了一个好听的词叫保护价。但实质就是每年都在下降的保护价。粮食部门由于是垄断收购,他们净打白条。这导致的结果是96年以后农村的收入增长速度在明显下降。这都是非常清楚的。我还记得我们98、99、00年的增长速度大概就是2%、3%的增长速度。如果平均增长这么少,肯定有相当多的人收入是下降的。所以我觉得这和宏观数据是呼应的,不见得很怪。
消费的基尼系数大于收入的基尼系数,我对此也有一些猜想。我刚才看到这也是从97开始比较明显的。98、99年的时候,边际消费倾向肯定都是下降的,农村的消费倾向更是为负。他们多收入一块钱,可能消费反而减少。由于收入下降,农户甚至比收入下降速度还快地减少消费。城市还是正的。这说明中国人有一个和西方人不同的特点。西方人认为越是穷的消费倾向越高,越富的消费倾向越低。中国则是谁穷谁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中国人如果看到自己的收入增长变慢或者开始下降就开始拼命降低消费。我觉得要了解这个心理需要对微观案例进行分析,比如可以找几个家庭访谈一下。这至少可以对那种不同于西方人的消费行为做个支撑。
另外刚才还有一个结论,农村的流动性比较大。我觉得这是合乎逻辑的。要研究最好把人力资本获得的收入和非人力资本比如货币资本获得的收入进行区分。人力资本获得的收入可能变动会大一些,货币资本的收入比如你购买股票的收益可能变动较小。而城镇居民由于积累的财富较多所以货币资本更多一些。他们可以买股票、买房产,这些资本的收入是更具有稳定性的。农户的收入除了更多是人力资本的收入还有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的因素。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变化的。所以我觉得对收入做一个区分可能更准确一点。但是反过来我又想,农村的收入流动性这么大是好事吗。原来在某一阶层的农户五年后流动到其它阶层的概率几乎是同等的。这样的不确定性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实际上确实有些人的能力比别人强,所以他们在较高阶层的可能性就是比其他人大,所以这么大的流动性是令人怀疑的。这涉及到什么是相对较好的流动性指标,不见得流动性越大越好。要是我比别人更努力还是不确定明天是不是就成穷人了,那我还努力干嘛。
李实:流动性可以反应几种情况。可能有这种情况,两人的收入同时增加,只是一个速度大一个速度小。这会导致流动性很大。但是这种较大的流动性应该不是大的问题。本来你收入高收入增加慢,我收入低就收入增加快。但是你说的不仅相对收入变动大绝对收入变动也大,这就是问题了。现在影响居民您的收入关键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收入的相对位置,另一个绝对收入的增加。一个是相互比较,一个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如果社会上较多居民相互比也不行、和自己过去比也不行,这就是最糟糕的。我们做收入分配研究较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标准的价值判断。什么样的流动性是好或不好。流动性的形式和结构可能导致对同一批数据得出的结果不一样。如果指标变动是很大程度上是由收入增长引起的,那是好事。如果增长很小只是相对位置变化引起了指标变动,那这不是太好的。还有,可以把所有这几年的收入消费用价格指数将其平均,然后看看每一年的收入的平均增长。
李实:这个很难。即使97~01年的价格指数不变,前面几年的价格指数变化非常大。特别是90~97年,巨大的价格指数变化导致绝对收入下降的比例偏低。
张曙光:我说几句然后就让白教授回应吧。不管今天的报告最后得出的结论看起来合理或者不合理,都是值得深思的。收入问题目前确实非常尖锐。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刚才我们看到,五年平均之后的基尼系数和年度数据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差距很大。一个0.2,一个0.4。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义。农村人口本身的流动比较大,农村收入的流动性比城市的也大很多。这都是比较有意思的结论。我觉得是不是咱们再安排一次。请其他做收入流动性分析的人再来讲一讲。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在座的学生如果想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向这几位老师请教。
王小鲁:我看到你文章在文献综述中引述我和樊纲的一篇文章中关于农村收入差距走势的观点,我们原来不是那么说的。原来我们的文章中是对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Panel Data的回归。根据这个回归拟合出来的函数,现在还没有到顶还在往上走。我们文章当时是这么说的。
白重恩:我觉得今天收获很大。就像张老师说的,国内研究收入分配的专家都在这里,我学了很多。我想大家都同意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希望我们做了这个研究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把自己可以得到的数据拿出来继续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关于绝对收入下降还有消费基尼系数大于收入基尼系数。比较容易做的就是价格调整,另外我们也在准备做的就是刚才盛洪讲到的估计消费倾向。不管数据的质量如何,起码数据是比较丰富的。这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消费倾向,到底消费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也许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消费基尼系数大于收入基尼系数。另外像盛洪说的,收入变动实在太大了,每一个收入阶层停留在本阶层的可能性都只有20%多。这可能和农村收入波动性很大有关。农民的收入由于收成和粮价的变化而波动很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不是两个年度间比较而是前面五年的平均和后面五年平均的变动。我们现在的数据是可以允许我们做这个研究的。之所以我们现在只是用年度相比,是为了和你们的结果比较。你们都是用的年度数据比较的所以我们也就这样做了。但还应该要做的是用前面五年的平均比较后面五年的平均我相信那个变动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都是20%多了。可能变动会小一点,这个数字会大一点。总的来说,今天我们的收获很大。大家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及很有价值的建议。我们回去以后会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工作,希望以后还有更多交流机会。
点击: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