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日本青年来华友好联欢追记
[ 2007年第6期 三千日本青年来华友好联欢追记 作者:朱 良 ]
近几年来胡锦涛同志同一些国家领导人和日本政治家会见时,曾多次强调双方青年间友好来往的重要性并达成了不少青年交流的协议。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时指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中日友好的未来和希望,《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宣布,“双方就双向实施两国青少年大规模交流计划达成一致”。
重启1984年中日青年友好联欢后续活动
1984年9、10月,三千日本青年应邀来中国举行中日青年友好联欢。这是两国青年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促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群众性交流活动。很可惜的是由于某种原因,1986年底以后,不再提到这次活动,扩大这次重要活动成果的后续工作停止了。
事实证明,1984年那次友好联欢的成果是巨大的。当年参加联欢的日本青年现在已是五十岁上下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积极为日中友好而努力。令人高兴的是,我全国青联已经邀请200名日本朋友于今年6月访华,举办“中日友好联欢”的后续活动。200人中大约半数为1984年友好联欢的参加者,半数为参加者的子女。还邀请曾经积极响应并推动“中日青年友好联欢”的实施的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参加这次后续活动。
着眼于人民,加强民间往来,发出三千日本青年访华邀请
1982年7月发生了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篡改日本侵华历史的事。日教组(日本教职员工会)带头勇敢地起来斗争,坚持应以真实的历史教育日本青少年。我国也进行了必要的斗争。当时邓小平提出:要发展扩大中日两国之间的往来。前一段我们也确有对民间往来重视不够的缺点,要纠正过来。
1983年11月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日本期间,按照中央批准的方案,根据“着眼于人民、着眼于未来”的精神,在日本青年的欢迎集会上,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邀请三千名日本青年在1984年秋访问中国。
在向日方发出邀请之后,中央决定由团中央抓总,对外用全国青联、全国学联、中日友协的名义。还决定成立筹备委员会,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日友协名誉会长王震任主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为第一副主任,全国青联主席、副主席分别为正、副秘书长。
邀请、组成和接待三千人的日本青年代表团是一项非常复杂、细致的工作。在日本,没有一个单位能统一负责组织和派遣;中方就直接向200多个日本团体、单位发出了邀请。邀请以民间为主,也充分照顾官方,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政府都被邀请了。这样,就把中日友好活动推向了日本全国。对朝野各政党,我们采取一视同仁,同等邀请。不要求各政党的党首担任团长,从而避免了各党派间在日中友好问题上产生纷争。我们完全尊重日方对代表团人选的决定,并且照顾左邻右舍,既有各界的知名人士和一些老朋友的后代,也有国会议员。最后日本220个团体、单位派遣了3017人,组成217个代表团,包括63名记者,其中绝大部分成员是初次来中国的青年。日方认为,中方能把日本各派、各界、各地的三千名青年集结在日中和平友好的旗帜下访华,是很了不起的。
照顾青年特点,确立正确方针
中央领导同志对这次友好联欢十分重视,总结了历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和1965年首届中日青年大联欢的经验,吸取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接待外宾那种政治说教、强加于人的教训,提出了正确的方针。
胡耀邦总书记先后六次听取了筹备工作的汇报,提出“友好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联欢活动采取“寓友好于交流之中”,要搞得“轻松、愉快、活泼、多样”。他强调要彻底改变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外宣传中空洞生硬的政治说教和强加于人的做法;要学习周恩来总理在交朋友时既坚持原则,又富有人情味的外交艺术。王震主任在筹委会上提出,要采取丰富多彩的青年喜欢的活动形式,充分表现中国青年热情、好客、奋发上进的精神。他多次强调要让日本青年通过同中国青年接触和亲眼观察,来了解中国。
国家主席兼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先念对友好联欢也很关心。他说“日本三千名青年访华是件很有意义的事。经费问题,我提议由我方负担为好。”对这次友好联欢的费用,团中央精打精算,整个接待的财政预算是803万人民币。应该说,在当时搞这么大的活动,也是很节约的。王震主任主持了八次筹委会会议,解决了许多困难问题。举行此次友好联欢,没有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和支持,要解决交通、安全、住宿(当时北京的旅馆还很少)等问题是不可能的。
团中央对友好联欢的日程和节目进行了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事先征求了日方的意见,对150多个代表团提出的800多条要求,尽量予以满足。例如:中文日文演讲比赛、围棋对局、集邮、时装表演、茶道、插花、对口交流、文艺演出等。团中央多次派人到外宾要去的六省市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全面情况和每个活动地点的情况。各地根据代表团的特点,安排了同行业友好会见、对口交流、体育比赛、参观游览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活动。日方200多个代表团,每个团分别参观一个工厂、一个农村和一个学校,仅大学就有120多所。上海有88家农户请客人去做客并吃饭。友好联欢从9月24日到10月8日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武汉六大城市举行。3017名日本青年分四路或从上海入境或由上海出境,高潮是在北京汇合,参加了我国35周年庆典,观看了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因此北京和上海的工作特别繁重。整个联欢活动规模大,气氛热烈,感情交融,活动丰富多彩,突出了各地方的特点。在北京,王震主持了人民大会堂五千人的盛大欢迎宴会,胡耀邦在万人欢迎大会上讲话,会见了日方代表并同三千青年一起游园。日本朋友还应邀参加了国庆焰火晚会,在天安门广场同几万中国青年一起跳舞、唱歌、联欢。我国国家主席、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等分别参加了上述活动并会见了日本朋友。日本青年来华时,中曾根康弘首相为他们送行并致电祝贺友好联欢的成功举办。
突出“情谊”,消除偏见
在举行友好联欢的1984年,日本39岁以下的青年人都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美军的占领下出生的。他们不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而受到美国反华、反共思想、意识形态以及美国生活方式的影响很深。有的青年认为中国“神秘莫测”,有的人认为“中国人民生活在紧张和束缚之中,没有个人自由”,有的人认为共产党“不讲人情”。来中国参加友好联欢后,很多人亲身体会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全团有91人在中国赶上过生日,东道主为他们准备了生日蛋糕,祝贺他们生日,他们感动地说:“到了中国真像在家里一样”。聂荣臻元帅派人把他在抗日战争中救助的日本姑娘美穗子的女儿接到家里来,共进晚餐。日本著名歌手芹洋子带着两岁的女儿亚美来参加联欢,胡耀邦送给小亚美三件礼物:中式棉袄、奶糖、巧克力。类似的事情不少,看来是小事,但是充满着情谊。
通过友好联欢,深深地触动了日本朋友的心,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也加强了中国青年对中日友好重要意义的认识,增进了双方的友好感情,播下了长期友好的种子。一些原来对中国怀有偏见和疑虑的人表示“要重新认识中国”,认为中国已走上经济建设的轨道,“实现‘四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对外开放在经济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有的日本青年表示“要做日中友好的接班人,要为两国世世代代友好奔走效力。”参加南京那一路联欢的日本代表团成员表示:“没有想到在曾发生过大屠杀的地方受到亲人般的接待”,因此更加“深感内疚”,主动举行“日中不再战”的宣誓。在上海机场离境回国的青年中有80%的人恋恋不舍,热泪盈眶。
联欢工作完成得很出色
作为老共青团干部,我认为团中央对这次有三千名日本青年参加的友好联欢工作完成得很出色。首先是对中国青年进行了深入的爱国主义和精神文明教育,包括帮助中国青年学会如何同外国青年进行交往。其次各项组织工作也做得非常细致周到。例如,三千人来华前,就知道自己在各地宾馆的房号及参加活动乘坐汽车的车号。
在筹备过程中,团中央编发了面向群众的《中日青年友好联欢宣传提纲》,各地都结合实地情况通过媒体及各种渠道,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提纲》除了说明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外,要求广大青少年“人人关心联欢,个个都做友好工作”;要以热情、谦逊、文明、友好的态度讲礼貌,注意行为美、思想美、语言美、风度美;要时刻想到自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一分子,要遵纪守法,不能做任何有损国格、人格的事情,要通过友好联欢,反映出中国青年高尚、文明的精神面貌。对所有接触外宾的青年,不给他们设定“框框”,而是把方针、政策交给他们,鼓励大家主动大胆地和客人交谈、接触,建立友好情谊。这样做使整个活动气氛轻松愉快,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
联欢前,团中央为各地将近900名工作人员举办了一星期的训练班,对宾馆、汽车、铁路、航空、公安等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及外宾参观单位的接待人员也都根据“提纲”精神进行思想动员和教育。他们都表现出非常可贵、感人的顽强拼搏精神。
这次大规模的群众友好联欢活动,直接参加活动的青年有近一百万人。上海有几十万青年自发地甚至夜间十一点钟还在街头欢迎日本青年。在联欢期间,每天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这次联欢活动实况的青年估计有上亿人。在1984年对外开放的初期,有这么多青年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初步懂得了如何同外国朋友交往,如何主动做友好工作,改变了过去看到外国人或者回避或者围观看热闹的情况,这是有重要意义的。一大批青年干部更是受到了锻炼,增长了对外活动的才干。
由于组织和思想工作严密细致,大家认真负责,三千名日本客人没有一个人发生意外损伤,汽车队伍没有发生交通事故。9000多件(次)行李在接运过程中没有发生差错。客人丢失的50件物品被迅速找回,甚至在天安门广场国庆焰火联欢晚会上失落的4台照相机,也全部找回交还原主。
应日本两百多个友好团体的邀请,以全国青联主席为总团长的“中国青年访日友好之船”于1985年10月27日至11月12日回访了日本。中国青年代表团有504人,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包括了56个民族的青年。代表团访问了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的43个。日本200多个青年和友好团体、日本政府有关部门及各政党的负责人、都道府县的知事、议长、市长都参加了会见或活动。中曾根首相出席了招待会并致词。曾参加友好联欢的三千名青年更是十分热心积极,并且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投身中日友好事业。全日本有几百万人直接参加了接待。这种举国一致的欢迎阵势是空前的,也说明了1984年三千日本青年来华参加友好联欢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
友好联欢的经验值得借鉴
三千日本青年来华参加友好联欢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现在两国青年各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来往也不少,但是团中央组织实施的1984年那场规模宏大的交流活动的经验还是很宝贵的,特别是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方针,对青年团员和广大青年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对所有接待、接触外宾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经验,对于举办大规模群众性国际活动包括奥运会这样的活动,都有不少可供借鉴的地方。(2007年5月)
(作者是中联部前部长)
(责任编辑杜晋)
“赫衣”应是“赭衣”
《炎黄春秋》今年第四期《劝君少颂秦始皇》一文中的“赫衣”应为赭衣。赭(zhě)衣,囚衣,也指囚犯。“赭衣”句出自《汉书·刑法志》对秦政的评语。原文是:“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生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日,每天;县,悬;石(dàn)之一,即一石120斤)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周式一
远景出版社在台湾
《炎黄春秋》今年第四期《巫宁坤教授回国落难记》一文,“后来香港远景出版社社长沈登恩先生……”,“香港”应为“台湾”之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台湾活跃着一批年青出版人。沈登恩、王荣文组建的远景出版社令人瞩目,后,王荣文另建远流出版公司,远景逐渐式微。王荣文的远流至今仍为台湾出版界之佼佼者。龙文善
作者更正
《炎黄春秋》今年第四期刊登的我写的《爱国华侨王唯真一家》,有一错字,请更正。第36页左栏5行:“管理宽”,应为“管得宽”。这是我原稿中的错字。陈健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