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慨:《哈利·波特》批判
康慨:《哈利·波特》批判
7月21日,在早餐桌上,我捧着厚达759页,价值180元人民币的《哈利·波特与Deathly Hallows》,直接从后翻起,飞快地读完了最后一部分“十九年后”,不由得发出一声长叹:总算结束了……
那天早晨7点,全球化的阳光沐浴着古都北京,我也出现在一家大书城的售卖现场,见有许多高中生模样的中国青年,像是没有睡醒,文静地站在长长的购书队列里,等待着《哈利·波特》第七部的全球首发。这里没有太多狂欢的气氛,不免令敬业的新闻工作者感到不爽。但是我回到家,看到BBC的电视报道,原来西半球早已进入了状态。
最后的狂欢就是最疯狂的狂欢。从纽约到莫斯科,从开普敦到奥斯陆,这世界,数以千万计的人都像着了魔,男女老幼,为了同一本书,蜂拥着,尖叫着,兴高着也采烈着。24小时之内,仅在美国一地,新出的“哈七”便一举卖掉了830万本,史无前例,何其巨大!
我也留意到一些不合拍的东西,尽管它们已被淹没在无尽的狂欢中。
在美国,纽约西塞内卡镇的两位少年,当夜去鲍德斯书店购《哈利·波特》,凌晨驾返,撞树翻车,其中14岁少年不幸死亡,18岁驾车者重伤。而在巴基斯坦,有人在卡拉奇《哈利·波特》销售现场外布置汽车炸弹,逼使发售流产,巴军士兵连夜拆弹,并荷枪守卫,如临拉登。
十年来,《哈利·波特》承担了太多的东西,政治的,宗教的,经济的,艺术的……问题是,它果然能承受如此之重吗?或者换句话说:至于吗?
它拿天文销量说话,戴上种种夺目的光环,被高捧至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得享“经典”美誉,且于阅读之普及,出版业之脱困,均功莫大焉。
果真如此吗?
1.《哈利·波特》普及阅读了吗?
许多家长、老师和学者力挺《哈利·波特》的一大主因,便是它对阅读的促进。的确,如果娃娃从来不读书,只看奥特曼,玩电脑游戏,忽一日见他安静地坐在角落里,捧读一本好几百页厚,全是字儿的大书,任谁都要欣喜不已。
单就《哈利·波特》来说,它的确普及了阅读,前六本书的销量高达3.25亿册,便是最好的说明。但是,普及阅读不应该只是普及《哈利· 波特》。我不知道在《哈利·波特》之后,幸存于书海里的还有多少儿童,但在世界几乎所有的地方,青少年阅读率近年来都在下降,而青少年读物市场,扣除《哈利·波特》的因素,也未见明显好转。
很多孩子并没有因为《哈利·波特》,就从此爱上了阅读。他们读这本书,无非是因为全世界都在读,身边的人都在读,不读就没有谈资,就不酷,就有被儿童集团孤立的危险。读完了,也就完了,照样泡在奥特曼里,等到爸爸从股市上下来,不顺心,发了怒,才会装模作样地读一读教辅。
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多要靠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引导。《哈利·波特》是现象,是“波特迷狂”(Pottermania),是片断,而绝非全部。如超女快男,如于丹易中天,指望靠一本书扭转个体精神贫弱的人生,改变日益沙漠化的社会文化环境,无论中外,实妄想也。
2.《哈利·波特》是文学经典吗?
在一本书面前,什么样的人有资格评判它是不是经典?或者说,做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我不在这里引用冗长的哈洛德·布卢姆,他与JK·罗琳有过节——对《哈利·波特》,他的评价倒是简洁精炼:垃圾!我也不想再费笔墨,引用伟大的卡尔维诺为经典所下的十四条定义。我只想说,经典的判断,是一个经验主义加专业知识的过程。判断者首先要阅读古往今来的海量著作,以此建立起比较好坏的标准;其次,他还要有广博的学识,以在标准的建立过程中,滤掉个人的好恶。
为《哈利·波特》叫好的人,大多尚不具备这两种能力。而具备能力的,除了骂它的,基本上就是根本不读它的人。罗琳女士出道十年,从未得过任何严肃的文学奖项,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也许到了22世纪,我们的后代会建立起一套完全不同的评价标准,在这个标准里,没有塞万提斯,也没有普鲁斯特的容身之地,而罗琳或会跻身其间。
我曾经写文章,非议过《哈利·波特》的译文,及至耐下心来,读了读原文,才发现中译者的文采在许多地方高过了罗琳,至少,有许多很傻的句子得到了好心的修饰。
小学毕了业,就不要再读《哈利·波特》了。当然,抱着学外语的想法,去读原版,还是情有可原。然而你本可以找到比它好上太多的英语童话,比如吉普林的《丛林故事》,比如EB·怀特的《夏洛的网》……为什么不学更好的英语呢?
至于《哈利·波特》的成年读者,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或孙子朗读,那只能说,他们真是童心未泯,而且幼稚的可爱。不过,要怪就怪这个时代吧。
《哈利·波特》完了,也许从现在起,我们可以重回经典。
3.《哈利·波特》是书业救星吗?
进入21世纪,在电视、网络、手机,以及门户网站的“社会新闻”等一切新奇玩意儿的刺激和包围下,图书业已经成了令人悲哀的夕阳产业。《哈利·波特》此时横空出世,直令业内人士大呼救星已至。一时间,对《哈利·波特》,全行业同仁皆大欢喜,以为书业复兴指日可待———只有绿色和平组织指责它用去太多纸张,危及世界森林。
等到《哈利·波特》全系列出完,欢欣鼓舞之声已消散大半,作家、编辑、老总们仍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哈利·波特》雄霸一方,真正从中赢得暴利的,只是两家出版社,一家电影厂,以及寥寥数人。它们是:英国的布鲁姆伯瑞(Bloomsbury)出版社,美国的学者(Scholastic)书局,华纳兄弟电影公司,英国头号女富翁JK·罗琳,以及她的经纪人克里斯托弗·利特尔(Christopher Little)。书店呢?远的不说,只以刚刚上市的哈七为例。连锁书店、网站、超市陷入价格混战,竞相打折,将独立书商逼入绝境。许多小书店打不起折,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赚钱的机会从眼前溜走。书业未见和谐共进,只见更为剧烈的贫富分化。《泰晤士报》17日的报道说,许多小书商只能去特易购(Tesco)排队购书,因为大超市的零售价,比他们拿货的批销价还低。
英国版哈七的定价(建议零售价)为17.99英镑,但一家主要的零售商卖到了7.99英镑(约合人民币124元),约4.4折,特易购和阿斯达(Asda)超市卖8.87英镑(约合人民币138元),而此书的官方批销价为9.89英镑。
地处佩顿(Paignton)的托贝(Torbay)书店,是《书商》杂志评选出的年度独立书商,该店的马修·克拉克(Mathew Clark)说:“哈利·波特的魔法已经走火入魔了。没人能从这本书的销售中赚到钱。”
最近十多年,由于网络零售业和连锁书店,特别是超市的低价竞争,过去遍及英国城乡街巷的小书店已经大面积倒闭。
阿斯达超市一度批评出版商布鲁姆伯瑞谋夺暴利,定价过高,是在“拿小朋友做人质”,要挟书商。布鲁姆伯瑞则以不给阿斯达发货作为报复,直至后者服软道歉,才拿到预定的50万本哈七。
这是资本的狂欢,是规模经济称王的时代,是 shopping mall 的盛宴,含辛茹苦的小商贩却连汤都喝不痛快。
克拉克店里的哈七卖10.99英镑,但他说,这本书让他烦透了。“我很高兴这是最后一本。”他说。
4.《哈利·波特》全是奇迹吗?
与《哈利·波特》畅销奇迹密不可分的,是高明的营销手段,作者、经纪人和出版商有唱有和,各施巧技,配合得天衣无缝。
自哈四起,出版商便开始搞全球同步首发的活动,以盛大的狂欢式party迎接新书上市,创造出普天同庆的迷幻场面,将无数小朋友和他们背后的家庭纳入其中。
种种技巧之内,以保卫小朋友阅读之乐的名义,保密措施的运用,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凡内部工作人员,均受保密条款的严控,但凡有一词一句的走漏,便有被扭送进局子里的风险。为求将哈七捂得严严实实,英美两大出版商已经花去了1000万美元,包括各种匪夷所思的防盗报警装置。
但保密亦非死死捂住,其中自有张弛之道。哈七出版前一年,罗琳便主动放风,称主人公难免一死。于是全球沸腾,媒体乱猜结局,小朋友们亦恳求罗琳笔下留情,放哈利一条生路。但罗琳不为所动,云里雾里,东拉西扯,终将读者胃口吊至天高,促成并进一步放大了哈七的种种天文纪录。
在这甚嚣尘上的保密加忽悠之外,英美出版商还严格限制各国合作伙伴。世界各地的出版商和译者,均不可事先得到手稿、校样,甚至样书,以便提前开始翻译、编校和印刷工作。此种举动当属反常。以中文版为例,如果马氏姐妹提前三个月,也即今年4月下旬拿到样书,埋头苦译,想必可以赶在7月21日,以中文版参与全球首发,那岂不是更为轰动,更让中国小朋友欣喜若狂,从而卖出更多的书?而偌大一个中国,保护唯一的一本哈七样书,又有何难?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会不会泄密,而是怎样才能让布鲁姆伯瑞、利特尔先生和罗琳女士求得利润的最大化。须知,中文版一出,上述三方将只能拿比例不多的人民币版税,但在中国卖原版,却可赚取比例数倍于版税的英镑实利。有看官会问,中国大陆卖原版哈七,也不过几万本。没错儿,但若将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罗马尼亚、俄罗斯、巴布亚新几内亚——世界各地英文原版的销量加在一起,其数字又何止百万千万。
所以,在译本上市前的每一天里,布鲁姆伯瑞、利特尔先生和罗琳女士都能从各国出版商的口袋里夺走多一份的利润。
每有《哈利·波特》新作问世,在世界各地,均有书迷抢先于当地的官方出版商,在网上公布自己的译文,但布鲁姆伯瑞往往只是口头稍加点拨,并无实际的法律行动。盖因书迷的译文伤害更多的是当地出版商的利益,于布鲁姆伯瑞影响不大,因而乐得做好人,决不肯得罪书迷,因为投资更大,也更赚钱的华纳兄弟电影公司,还要靠书迷捧场,大赚票房。而本地出版商,由于只对自己的译文享有权利,因此无权过问网友自译,此时只能暗自叫苦。
《哈利·波特》是立体营销,是全球化时代市场攻略的典型案例。布、利、罗做得并非不对,但这样一来,或许可以澄清,“波特迷狂”不全是无来由的奇迹,其中也有种种具体因素铺就。老话说的好: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我不是《哈利·波特》的反对者,而只是对这种种的迷狂和高估感到不安。我自己的孩子也在读它,它有很多好的东西,如我以前所说:勇气、信念、友谊、智慧,好过市面上许多以教化和暴力腐蚀童心的坏书。
《哈利·波特》好是好,但不至于好到这种程度。《哈利·波特》是很神奇,但它不是一切。《哈利·波特》决不是经典,而真正的经典遍地都是,只不过它们积满了灰尘,可我们的孩子从来不读,甚至没有机会去读。
说到底,这只是一场热热闹闹的游戏。没错儿,“All WAS well”,但是现在,Game is over,游戏玩完了。
《哈利·波特》的美国出版商学者书局总裁兼CEO迪克·罗宾逊(Dick Robinson)在纽约举行的哈七首发典礼上。
《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25日
相关文章: 《哈利·波特》批判:金元帝国的鲜艳诱饵
1 Comment
Leave a Reply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看来是对《哈利波特》的蔑视之言
我要说的是 我是一个成年人 我喜欢哈利波特 即使你说它没有这个 没有那个
原因很简单 这是我在未成年的时候 在枯燥的高中时代接触的 一本可以忘记题海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