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大捷参加者高成贵
[ 2007年第8期 平型关大捷参加者高成贵 作者:余春水 ]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80周年,又是“七·七”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全面抗战70周年,也是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首战平型关大捷和新四军建军70周年纪念日。在这么多重要纪念日到来的前夕,我特地拜访了现已90岁高龄的老红军、平型关大捷的参战者、新四军老战士高成贵,倾听高老讲述他征战南北的动人故事。
高成贵,1918年6月生于陕北延川县一户贫苦农家。1935年8月参加刘志丹领导的红军,1936年7月入党。1935年9月,高老所在的陕北红军与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红25军胜利会师,9月18日两军合编为红15军团。新组建的红15军团为粉碎敌军对陕北根据地“围剿”,迎接党中央和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到来,在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副军团长刘志丹指挥下,先后进行了劳山歼灭战、榆林桥战斗。11月初,红15军团与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中央红一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亲自指挥下,红一方面军参加了具有奠基礼意义的直罗镇战役。
东渡黄河进军山西
1936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以红一方面军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2月17日发布《东征宣言》,旋即东进,讨伐山西军阀阎锡山。高成贵所在的15军团75师突破黄河天险,进入山西。当时,天气寒冷,还下着小雪,有的战士光脚行军。虽然红军将士缺吃少穿,武器简陋,条件艰苦,但作战勇敢,过了黄河,第一仗就是直捣义牒镇,在缴获敌人的物资中高老还分到了一床棉被。我军打石楼,转战晋西北,一路长驱直进,重创敌军,威逼太原,给土皇帝阎锡山以沉重打击。迫使阎锡山撤回犯陕之师,从而减轻了对陕北根据地的压力,并使我军在人力、物力上得到补充。而我军也付出了惨痛代价,深受高成贵爱戴的著名红军将领、副军团长刘志丹,75师参谋长毕士弟等优秀指战员,就是在东征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的。
5月上旬,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以实际行动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红军三个方面军胜利会师,中央军委决定东征军回师陕北。高成贵随部队西渡黄河回到陕北。
西征会宁三军会师
5月19日,红15军团,奉命出师西征,此时,高成贵已调入73师交通队当战士。他们从延川王家坪出发,经安塞、靖边越长城,进抵绥远边境宁条梁。这是沙漠地带,刮风沙子满天飞,高成贵他们头天挖好的工事,第二天就被沙埋上了。吃饭也弄得满嘴是沙!高老说他们73师夜袭小板桥镇,因敌固守,一时难以攻克。军团首长派刘华清等冒险前去与敌谈判,取得了成功:我军撤围,敌人打开城门迎进我军,并送了一些我军急需的大米和布匹。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表扬。
西征中,兄弟师攻城略地,进展顺利。6月中旬,73师趁75师围攻预旺城之时,继续向西发展,6月12日攻克宁夏同心城,14日克王家团寨,21日进驻七营,继之又包围了杨郎镇,威逼固原县城。我军一系列战斗行动,震撼了陕甘边境之敌。
8月,15军团,从宁夏固原县黑城镇出发,经海原向甘肃打拉池挺进。15军团骑兵团奉命奔袭会宁城,经36小时长途疾进,歼敌400余人,一举攻克会宁城。高老所在的73师担任前卫,勇猛前进,歼敌一个团,扫请了红二、四方面军北上道路障碍。10月10日,历经千难险阻,转战万里的红一方面军(含先期到达的红25军)、红二、四方面军,终于在甘肃会宁城胜利会师了,战友们激动得鼓掌欢呼,握手拥抱,互相交换着自织的毛衣、袜子、毛手套等小礼品,场面热烈、伟大、震撼人心。高成贵参加了在县城孔庙召开的三军会师的联欢大会。会上,来迎接二、四方面军的陈赓师长,代表红一方面军致欢迎词,然后大家聚精会神地聆听朱德总司令宣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的贺电。这是高成贵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见到敬爱的总司令,心情非常兴奋。他说:“那时,朱总司令年已半百了,又经万里征程的艰苦磨难,显得有些消瘦,但却毫无倦容,依然精神矍铄,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赢得了热烈掌声。我们在会宁住了两晚上,又奔向攻打山城堡的新战场。”
访谈中,我请高老谈谈当红军时,对什么事的印象最深?“苦,很苦!”老人脱口而出。他说整天行军打仗,敌强我弱,与敌周旋,整天跑路,敌人严密封锁,使我们缺吃少穿,冷饿交加,真的累得不行!供给极端困难,群众苦,部队也是好苦好苦啊!
出师抗日首战平型关
集思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
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
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
常抚皓首忆旧事,眺望燕北几度秋。
这是聂荣臻元帅在86岁高龄写的一首《忆平型关大捷》诗句。晚年的高老,每每读到聂帅这首感人的诗篇时就非常激动,他的思绪又飞回到亲历平型关战斗的惨烈场面上去了:那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迎来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新局面。1937年7月7日日寇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件”,7月20日,根据我党与国民党达成的协议,红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红15军团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是老军团长徐海东。8月24日部队在师长林彪指挥下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抗日前线。为了配合第二战区国民党军作战阻滞日军攻势,八路军总部于9月中旬命令115师进至平型关以西一带。高老说,他永远忘不了平型关战斗:“当时,我在344旅687团交通队任班长。(那时的交通队即后来的警卫连,由警卫、通信、电话三个排组成。)平型关,是山西灵丘到太原的必经之地,地形险要。两边高山陡峭,公路在山底下,路窄,有一二十里长,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口袋,敌人钻入这个口袋,就是插上翅膀也是难以逃遁的。师首长决定利用有利地形采用‘拦头、斩腰、断尾’的战法痛歼疯狂不可一世的日军。我们早早地埋伏在两边的高地里,25日晨,骄横的鬼子和大批辎重车辆长达一二里,由东向西大摇大摆而来,7时许,全部进入我师设伏地域。我团的主要任务是“断尾”,在拐弯处将敌退路切断,鬼子的第一辆车掉进了沟里,后面的就一个跟着一个撞上去了,我们在上面迅速用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阵猛打,日军一下子给打蒙了。但鬼子很快就清醒了,拼死往上冲。他们装备精良,又都是武士道的死硬分子,很顽强狡猾,枪法也很准,有的躲起来了,拒不缴枪,我们就扔手榴弹,炸得敌人鬼哭狼嚎,横尸荒野。我还亲手打死了三个鬼子,激战中,我连也伤亡了十几个人,我的手也被弹片擦伤了,后来,我还领到了国民政府颁发的残废证,现在还留有疤痕呢!经过反复拼杀,血染山河,我们终以劣势装备一举歼灭日军精锐之师1000多人,缴获大批枪炮弹药、车马等军用物资。平型关的巨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沉重打击了鬼子兵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提高了我党我军的声威。我能参加这次举世闻名的战斗,感到光荣和自豪。”
第二故乡安度晚年
高成贵,1940年随八路军115师从太行山南下山东,几经辗转来到苏北,编入黄克诚任师长的新四军3师。后因战争形势发展需要,3师指战员开赴东北,高成贵等少数人作为骨干留在新四军,继续坚持抗击日寇的武装斗争。1945年10月4日高成贵与1938年参加新四军的俊俏安徽姑娘孙素相识、相知、相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患难相随,喜结百年之好。1948年高成贵调入华东野战军第24军,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军干部部部长等职,在皮定均等首长指挥下,历经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渡江和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的生死考验。1957年高老调来安徽,任省军区干部部部长、省武警总队政委、南京军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等职,从此,他在第二故乡安徽生活、工作达半个世纪,与安徽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工作勤勉,把一腔心血倾注到军事发展和支援安徽的地方建设之中。1982年8月从省军区顾问(正军职)岗位离休。
高老人离休了,思想却没有离休。他与风雨同行62个春秋的孙素老人,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老少边穷地区的进步与发展,向灾区和贫困地区捐助钱物。同时,他还热心公益活动,担任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等多种荣誉职务,并经常应邀参加重要的纪念会、座谈会,接受采访、提供战斗纪实资料……他家订阅了《解放军报》、《参考消息》、《作家文摘》、《将帅名录》、《党史博览》等多种报刊和党史、军史资料,每天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与时俱进,保持着一个老革命者的高风亮节。2002年,为建设川陕红军纪念碑,二老捐款2000多元;2003年回陕北探亲时,他们又给县委捐了2000多元。
采访结束了,我起身告辞,腿脚不便、走路蹒跚的高老拄着拐棍执意要把我送出家门,送出庭院。站在路边,老人拉着我的手,谦虚而又诚恳地说当红军时,自己还只是一名普通战士,服从命令,不怕牺牲,奋勇冲杀,其它情况了解甚少,加之事隔70多年,许多细节淡忘,所谈虽是亲身经历,但都是粗线条的,很对不住你啊……看到慈祥的老前辈对采访这样的认真负责,使我很为之动容。
(责任编辑 杨继绳)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