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校长李品珍

2007-09-15 作者: 胡竞成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7年第9期 我的校长李品珍 作者:胡竞成 ]

2005年5月,我们衡阳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高20班同学在武昌聚会。这些年届古稀的老人,自1956年高中毕业分手后,穿过半个世纪的风雨,从祖国各地走到一起倾诉衷肠。回忆高中生活,大家都忘不了李品珍校长给我们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最近,由彭水梅主编、杨泰波作序的《大写的人》一书出版。想不到看起来个子不高、举止文雅、和蔼可亲的校长李品珍,竟是名震湖南宁乡、福建永安、曾与郭沫若、羊枣共同战斗的老革命!还是卓有成就的《红楼梦》研究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至今97岁高龄,仍奋斗不息。

(一)创办《沩风》宣传真理

李品珍1911年9月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自耕农家庭。他1925年投身政治活动,1926年加入了共青团,1927年担任共青团宁乡县第四支部书记。他1930年入省立一中(毛泽东同志母校)前后,大量阅读进步书刊,始有了“爱与创造”人生观的构想,1931年作长文《生命论》,阐释“爱与创造”人生观。1935年9月15日,李品珍与同学黄鼎青自掏腰包创办《沩风》半月刊。利用《沩风》,将经过三年思考的“爱与创造”人生观重新阐释,认为:“这是唯一的合理人生观”。我惊奇地发现: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努力实现的创新型社会先进思想,原来70多年前已在李校长心中萌芽了!

《沩风》在揭露、批评宁乡教育落后的同时,还发表了哲理性很强的文章,很受读者欢迎,成为宁乡乃至长沙很有影响的刊物。李品珍也以此为阵地,发表了大量政论、杂文,如:《论热情》、《道德论》、《青年论》等,观点鲜明,战斗性很强,使国民党顽固势力坐立不安,C.C组织几欲点名取缔。

(二)抗日救亡虎口脱险

1937年9月,李品珍根据中国共产党动员全民族实行抗战的宣言,自觉行动起来。他用毛边纸办起《抗战壁报》,同时,开办“抗敌讲座”,以显浅易懂的语言宣传抗日,观者听者如潮。10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发起为前方将士募捐寒衣活动,将被盖20床、棉背心100件、毛巾100条、力士鞋50双,敲锣打鼓送到抗敌后援会。接着,针对日本鬼子在战场上施放毒气,他又办起了20多人的看护训练班,使八人成了正式护士,一人成了战地医生。1938年2月,他被任命为中共宁乡县工委书记兼任第一女校支部书记。

李品珍在宁乡建立了坚强阵地,自然为国民党顽固势力所不容。1941年农历除夕,他与祖父正在守岁,突然有人敲门。当中医的祖父以为有病人便打开门,来人一见李品珍,就叫喊,接着又拥入一伙人,为首的亮出驳壳枪:“不许动,房子已被包围了!”说着“叭!叭!”两枪示警。李品珍故意做出顺从的样子,被两个特务押出柴门。走到门外水塘尽头,听见他们耳语:“就在这里!”他知道他们要杀人了!随即一个“猛虎洗脸”,反身卡住持枪特务的脖子,特务来不及回神,李品珍已乘势将他一甩,反身从一丈多高的塘基上跳到塘下田里,接着双腿一弹,风也似的掠过了四丘稻田,弯腰跑进对面山下小水沟,后面追上来一串枪声,居然都没有打中。李品珍终于顺利冲进了夜色笼罩下的森林脱险。特务们只好在归途捉了一名农民交差了事。

这次历险,在当地百姓中传开,成了“那样斯文的李品珍会飞檐走壁,被捉住还能甩开五个拿枪的特务、跳过两米多高的围墙成功逃脱”的英雄传奇。

(三)奔走革命并肩羊枣

摆脱了特务追捕的李品珍,开始了长达两年九个月的革命流亡生活。他改名李达仁,先后潜至衡阳、桂林、香港,以笔名史任远为《野草》、《青年生活》、《力报》、《广西日报》及《开明日报》撰稿,为茅盾主编的《笔谈》(香港刊物)、张铁生主编的《青年知识》(香港刊物)及《时代批评》撰稿。1943年10月16日李品珍来到福建战时省会、战时我国东南地区“文化名城”永安,被聘任《建设导报》主笔。该报发表了大量进步文章,评述抗战和反法西斯斗争局势,揭露和抨击国统区腐败丑恶的现实。李品珍写了20多篇社论,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李品珍还和谌震等人创办了东南出版社,谌任社长,李任经理。初期印行了当时的名著《天下一家》、《东京归来》、《联合国概观》后,许多作者将他们的著作拿到永安出版。其中有郭沫若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夏衍的《水乡吟》等。郭沫若收到绸面烫金的《浮士德》时,简直爱不释手,一再说:“印得很好,很好!校对、装帧都好。”亲自给李品珍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加以赞扬。后又把花了15年心血研究、刚刚才编好的《先秦学说述林》送东南出版社印行。此书后经郭老增补,后来成为《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现存北京“郭沫若著作陈列室”。正是由于李品珍带头艰苦创业,东南出版社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先后印行了30余种七八万册进步书籍。

李品珍还收集于潮(乔冠华)写的《方生未死之间》、茅盾写的《论“生活的三度”》等文章汇编成一本集子,定名《方生未死之间》。这是东南出版社出版物中最富战斗性、现实性的读物之一。李品珍为这本书写了5200字的长序。他写道:

“……我们负担着民族的不幸历史的重担,不能不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走完人家两个世纪才走完的路程,我们的工作繁重,任务艰巨。

……只有人性的充分发扬,人间生活才会至真至善至美。人性的体现方式是爱与创造的生活。爱人类,爱万物,爱生活;创造生活中的新事物。”

《方生未死之间》的序言不但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在后来的反饥锇、反迫害、反内战运动中起了很大的动员作用,广州中山大学的学生上街游行时曾朗诵这篇序言,作为动员的武器。

1944年6月新闻巨子羊枣(杨潮)到永安,被聘为《民主报》主笔。羊枣请李品珍等组成“社论撰写委员会”。从1944年8月至1945年7月,共发360篇很有战斗性的社论,其中李品珍写了70篇,达10万字。今天,我们回头再看看《养成实事求是的作风》、《为民主政治进一解》、《改善儿童教育》、《完成历史的使命》、《论东南文化建设运动》、《论国民大会》、《世界政治的坦途》等篇章,仍具有现实意义。

1944年9月,羊枣创办《国际时事研究》周刊,任主编,李品珍、谢怀丹任编辑。从1944年9月1日出刊,到1945年6月26日停刊,共出了39期,是当时东南地区最畅销和具有较大影响的进步读物。李品珍积极协助羊枣工作,对羊枣的政治军事论文十分钦佩,他在《羊枣与〈国际时事研究〉》一文中赞叹:“羊枣的军事评论的杰出,表现在他对每一次军事局势的重大发展的前因和各种可能的后果分析得那么透彻,敌对的双方战斗的结果往往恰如他所分析。他不但熟悉战斗双方的历史和地理,甚至对双方指挥人员的战斗性格和其指挥才能的特点都力求作尽可能多的了解,因而更有利于判断双方在战场上角逐的必然结果。”“……连那些精心绘制的战地形势图,也无不出自羊枣一人手笔。”

国民党顽固势力终于对羊枣、李品珍等伸出了罪恶之手。1945年7月11日,永安少将特务俞嘉庸按顾祝同密电,命令立即逮捕重要“共党分子”福建省主席刘建绪的随从秘书谌震、福建省政府参事杨潮(羊枣)。7月12日谌震等3人被捕,7月15日羊枣、李品珍等4人被捕。后又将逮捕范围不断扩大,被捕者共达29人。这正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在永安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事件,被称为“永安大狱”。其中,优秀共产党员、著名记者、杰出的政治军事评论家羊枣遭捕半年后被虐死狱中,故又称为“羊枣事件”。

羊枣被虐死狱中激发的抗议和要求释放政治犯呼声达到高潮。仍囚在狱中的李品珍一方面联合狱中难友,向全国寄发“快邮代电”,另一方面通过重庆的好友林一青,将永安大逮捕情况报告民主人士冯玉祥、宋庆龄、罗隆基,罗隆基曾当面质问蒋介石。狱内狱外的斗争,特别是全国形势的好转和强大抗议力量,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在1946年4月8日下令释放尚囚禁在永安监狱中包括李品珍在内的12名政治犯。

(四)教书育人义无返顾

1953年12月李品珍来到衡铁一中任校长。衡铁一中的前身是创建于1943年的交通部部立衡阳铁路扶轮中学。学校地处一个黄土小山岗,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当时学生纪律松弛、教职工思想比较混乱。李校长一上任,便深入各环节了解情况,制定治校方案。他认为:实施德、智、体教育方针,还必须重视美育与劳动教育的作用。他遵循马克思“按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思想,提出“要把学校办成一件艺术品”。他启发学生树立“爱与创造”人生观,使衡铁一中迅速改变面貌,一跃成为名校,高考成绩连续三年(1954——1956)在中南六省名列第一,是湖南四个省级先进单位中唯一的学校先进集体。

严格自律,为人师表是李校长带领大家建校的法宝。第一是“勤”,同学们曾议论:李校长为何精力充沛,我想他是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第二是“信”,他视“诚信”为进入“爱与创造”生命流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李校长身上,从来是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办事的。第三是平等待人。一天中午,学生没吃饱饭,纷纷向总务科提意见。李校长亲自向学生道歉,立即让厨房再做饭,并以此为鉴,整顿食堂。

李校长曾说:“学生入校,首先要将其调教成为一个活人。”又说:“我认识到,训斥学生是错误的,批评学生也欠妥,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应当是帮助、引导和鼓励。”这一教育思想很快被老师们所接受,从此确立了衡铁一中的新校风。所以师生关系十分融洽。

我们最爱听的,是每周开周会听校长讲话。他的话很有哲理、深入浅出,经常博得师生的热烈鼓掌。有一次他讲“爱与创造”人生观,说:“有的人心无大志、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不是人生观,是‘猪生观’。”我至今还有深刻印象。

我们最热衷的,是学校的各种课外小组活动,我们做雪花膏、肥皂,感光纸、简易显微镜、电路实验、矿石收音机、飞机模型、湿度计等,有趣又能培养动手能力,使我完成了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过程,对于我后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我们最快乐的,是参加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学校有舞蹈、话剧、合唱、乐器等团队,遇有庆典、汇演活动,每个班级还排练文艺节目,有的节目还获得市里大奖。连我这个不太爱活动的人,居然也参加排练空军舞,至今我还没有忘却那时所学的“走鸭子步”。

李品珍校长就是这样,把素质教育做到了细微之处。学校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有的市民说:“不用看校徽,就知道这是衡铁一中的学生,气质那么好!”当时省教育厅准备进一步推广衡铁一中的办学经验,终因接踵而来的反右运动而搁浅。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李品珍在韶关铁中任校长。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月,虽然他为学校的教育、建设呕心沥血,仍然在劫难逃。他被监督劳动长达七年之久,轮番批斗、“即兴批斗”达四五十场之多,人格被侮辱、肉体被摧残、肋骨被打断,被囚禁在身子伸不直、腰不能弯的人间地狱。八届十二中全会永远开除了刘少奇党籍,韶关铁中党支部也作出了永远开除李品珍党籍的决定。直至1972年底才宣布“解放”。

后来,李校长回忆:“‘文化大革命’横直是‘造反有理’,也得讲理的地方,我也就得工夫去想自己受委屈的事。”1973年4月他又回到教育岗位,1975年去梅村主持广铁二中农村分校的工作,不到一年,把广铁二中农村分校办成广州市教育局系统的先进单位。直到1976年11月离休。

(五)大爱无垠创造无限

李校长离休了,但他对“爱与创造”人生观的追求没有离休,他仍然选择了继续奉献。开头,他一方面研读英译本《红楼梦》、《红岩》、《青春之歌》及《林海雪原》,一方面做《宁乡人民革命史》编撰工作,继续积极宣传“爱与创造”人生观,做青年的引路人。从1980年至今,他以70到90岁高龄,不断向各地学校的学生、教师、机关干部职工、工厂的工人做革命人生观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数百场,听众达数十万人。

李品珍对《红楼梦》的研究,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写出多篇红楼梦人物评论。1944年东南出版社出版的《贾宝玉的出家》一书中,李品珍写了长序;1948年香港千代出版社出版了李品珍写的《林黛玉的悲剧》一书。离休后,他为该书补入三篇文章,以原书名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2001年又将新作六篇加入,仍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增订精装本。

1984年,《宁乡人民革命史》被中国历史学会及中国出版家协会从2000多种史学著作中评为28种“爱国通俗历史读物”之一。

同年,李品珍看到家乡森林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惊人,当时已73岁的厅局级离休老人,喊出“誓染故乡山水绿”的豪言,自带行李,自带钱粮,不要国家一分钱,还带上90岁的老母亲,与其他16位离退休干部一道,离开大城市,住进偏僻山乡的破房,过起了没电、缺水、漏雨、连睡床都成问题的老游击队生活,在宁乡办起了“老战士林场”。短短三年,他们为家乡义务植树4100亩、40余万株,带领群众造林3000余亩。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广州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6月获全国老龄委颁发的“老有所为精英奖”。1991年被中组部评为优秀老干部。老战士林场亦被广州铁路分局委托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视片《金涛绿浪》。

李品珍校长在20岁萌发“爱与创造”人生观,就是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他立志“缔造爱与创造的人间天国”这个理想,贯穿着他近百年的人生轨迹,至今97岁高龄仍矢志不渝。他说:“过着爱与创造的生活的人生,便是有价值的人生。”

(责任编辑 赵友慈)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