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囚徒到省委书记》的文学史定位

2008-06-15 作者: 鲁 煤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8年第6期 《从囚徒到省委书记》的文学史定位 作者:鲁 煤 ]

初读《从囚徒到省委书记》,还不禁胆战心惊,忐忑不安,攒一把冷汗。这是它的特殊题材与主题所引发的。

书中的男主角白刚,少年时候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地下革命斗争,被捕入狱,在反动派严刑拷问下顽强不屈,表现出高尚的革命品德。蒙冤成“右派”后,在新中国的劳改农场服苦役,依然坚持实事求是,决不屈服“认罪”,同样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这同一位白刚,在新旧两个时代,经受两种社会制度的专政、镇压,前者来自真正的敌人,而后者却来自自己的党和国家的专政机关!伏案思之,怎不令人痛不欲生?而自己的专政机关在客观上竟变成反人民的工具,何其荒诞、可笑、可恨而可悲!

“文革”结束,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右派”及其他各种冤假错案得到平反。随之,一批表现“右派”苦难历程的优秀电影、文学作品涌现。但这些作品有局限性:有的主要靠艺术虚构创作,有艺术真实性,而没有史料、文献价值。有的是受难者的个人回忆录,有史料价值,但限于个案,视野狭窄,信息量小。鉴于此,作者白石、冯以平夫妇决心构筑宏伟工程:以白石十二年在劳改农场、十年在农村,和冯以平类似的亲历、亲见、亲闻、亲感为依据,多视角、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地、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展示这一段历史的悲惨与荒诞,给国人留下那个时代的真实证言,以便党和人民永远记取历史教训,促进思想解放,尽快完善以法治国的大业。但是,这是对长期以来不准写社会阴暗面的习惯势力的挑战,尤其表现公安、劳改机构的错误、阴暗面,更是极敏感的禁区,作者是要闯关冒险的。但作者认定,科学、全面的历史观,绝不可隐瞒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光明面背后的阴影与悲剧。于是他们运用自己拥有的最丰厚的资源,以在劳改中坚持真理、决不屈从的顽强意志,“十年磨一剑”胜利完成了这一部煌煌巨著,尽到了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我和作者白石同志是解放战争年间华北联大文学系同学、老战友。自1948年睽别三十多年后,于1979年他为落实平反政策来京,我二人偶尔相会。我问他,是否需要找中央负责文艺界落实政策的领导人帮助解决,并调到北京来工作,我可代为向上反映。他表示还是回河北省去解决。1984年春又在京相会,知他已升任河北省委书记,我为他庆幸,但并未予以特别关注。而这次读此书,正沉溺于主人公血泪悲情中不能自拔时,忽然读到这一情节,我却马上感到“石破天惊”般震撼与狂喜。我从中感悟到进入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路线、干部政策彻底抛弃了过去的某些陈规陋俗,实现了180度大转变。第一,白石对各级领导强加给他的错误决定,从不认错,绝不奉行“组织服从”,而是抵制到底。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中央和河北省委的组织部门,不但不责难于他,反而连提四级——从副处级提到副部级,破格任用,近乎“一步登天”,这实是认同、赞扬、表彰他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共产党人的硬骨头精神了。

白石从劳改农场放出来后,又在农村劳改十年。他从在农村最底层艰苦谋生的生产实践中,深感人民公社制度阻碍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出路,认为允许农工商各业同时发展,才是唯一正确出路。他在刚平反后,在参加中科院召开的农业改革研究会上发言,大胆讲他对改革走向的科学预见,一鸣惊人!于是他被调到河北省委能参与高层决策的岗位上来。这最有力地彰显出,新时期的党中央和省委组织部求贤若渴,任人唯贤,决不再搞论资排辈、压制人才那老一套。

这是一本写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走上正路、走向光明、走向辉煌的书。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