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阳、侯猛(编):《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

2008-10-25 作者: 朱晓阳、侯猛(编) 原文 #智识 的其它文章
朱晓阳、侯猛(编):《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

朱晓阳、侯猛(编):《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

新书讯:《 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 》,朱晓阳、侯猛 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

目录

导论/侯猛

“语言混乱”与法律人类学进路/朱晓阳
中国法律的现代性/黄宗智
法律的文化解释/梁治平
从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王铭铭

纲常、礼仪、称呼与秩序建构——追求对儒家的制度性理解/ 苏力
威慑艺术:形象、仪式与“法”/王铭铭
法律:一个安排秩序的分类体系/王启梁

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高丙中
习俗、权威与纠纷解决的场域——河北一村落的法律人类学考察/赵旭东
村落纠纷中的“外人”/陈柏峰
反抗与惩罚:20世纪50年代嘉定县乡村的犯罪与财产法秩序/张佩国

延伸个案与乡村秩序/朱晓阳
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卢晖临 李雪
法律社会学调查中的权力资源 / 苏力
“立法者”或“诠释者”?──法律人类学家的研究伦理及其他/林端

附录一 “法学与人类学对话”研讨会综述
附录二 法律和人类学相关研究英文文献目录

致谢

读本能够得以编辑整理,最应当感谢的是各位作者的学术努力和他们的授权。但文献的选择往往反映出编者的学术眼光和知识偏好,因此读本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本书收录的作者、文章及原出处如下(按文章在本书出现顺序排列):

侯猛:“导论”,原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4期。
朱晓阳:“语言混乱与法律人类学进路”,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黄宗智:“中国法律的现代性”, 原载《清华法学》第十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原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第4卷(1993)。
王铭铭:“从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原载王铭铭:《经验与心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苏力:“纲常、礼仪、称呼与秩序建构——追求对儒家的制度性理解”,原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王铭铭:“威慑艺术:形象、仪式与‘法’”,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
王启梁:“法律:一个安排秩序的分类体系”,原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
高丙中:“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原载《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赵旭东:“习俗、权威与纠纷解决的场域——河北一村落的法律人类学考察”,原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陈柏峰:“村落纠纷中的‘外人’”,原载《社会》2006年第4期。
张佩国:“反抗与惩罚:20世纪50年代嘉定县乡村的犯罪与财产法秩序”,原载《社会》2007年第4期。
朱晓阳:“延伸个案与乡村秩序”,原载《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苏力:“法律社会学调查中的权力资源”,原载《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
林端:“‘立法者’或‘诠释者’?——法律人类学家的研究伦理及其他”,原载《社会理论学报》第十卷第一期(2007)。

读本的构想最初得到赵旭东、王铭铭两位老师的动议支持,后来更直接得益于2006年5月“法学和人类学对话研讨会”的召开。因此,也要感谢主办单位即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学系、《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以及苏力、刘世定、邱泽奇、吴玉章、王好立、冯小双、刘亚秋、李存娜、薄洁萍、 胡凌 、牛悦等师友的支持。感谢王亚新、高其才、余盛峰、范愉、徐中起、张永和、张冠梓、张骐、尤陈俊、宾凯、王启梁、成凡、贺欣、张小军、贺雪峰、陈柏峰、吕文江、陶庆、林端、赵旭东、高丙中、王铭铭、于长江、卢晖临、戴凯里(David Kelly)等师友的主题或书面发言及讨论。此次会议的纪要已经作为本书的附录一。另外,也要感谢荷兰莱顿大学刘本先生(Benjamin van Rooij),他提供的法律和人类学相关研究英文文献目录,作为本书的附录二。

世界人类学大会原计划2008年在中国召开,大会并专设法律人类学分论坛。读本选择在2008年出版,也有向世界展示中国法律人类学研究成果的意味。这里要特别谢谢北京大学出版社蒋浩先生和杨剑虹编辑,是他们给予了默默、有力和及时的支持。

朱晓阳、侯猛
2008年7月15日

Leave a Reply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