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法治论衡》第十一辑:走向民主的时代

2009-05-05 作者: 《清华法治论衡》第十一辑 原文 #智识 的其它文章
《清华法治论衡》第十一辑:走向民主的时代

《清华法治论衡》第十一辑:走向民主的时代

《清华法治论衡》第十一辑 修罗 按语: 《清华法治论衡》 第11辑(走向民主的时代专号)终于出版了,这是《论衡》第二次改版之后的第一个专号,在当下时局十分微妙的时候出版这样一个敏感话题的专号,似乎有些忌讳,书稿几经曲折,甚至上达总署审阅,总算是尘埃落定,自然,除了出版社和编辑部的努力,功劳自然少不了中央编译局何增科所长等诸君,没有他们的支持,这辑《论衡》或许会面临其他困难。《论衡》至此已然9年11辑,也进入了CSSCI来源集刊的行列。下一辑《社会理论之法与中国语境》(暂定名)也已经截稿编辑,不日即将交付出版社,在此向所有关心《论衡》的新老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也期望大家继续支持。

高鸿钧 、何增科(特邀)主编: 《清华法治论衡》 ,第十一辑(走向民主的时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内容简介

本书为“走向民主的时代”专号,旨在研究当下中国民主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前沿问题,并对其主要领域和层面进行反思、总结、梳理与探索,既有理论评析,又有经验调查,既涉及西方文本,又关注中国语境。本书主要围绕民主与政治改革,民主与自由选举,民主与风险社会,协商民主及其合法性等问题展开。作者既有法学与政治学权威学者,又有学界中坚新锐。诸君平实言理,从容著文,注重理论而关切实际,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适合法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及相关专业学生阅读,对政府官员和关心民主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各界人士,亦有重要价值。

本刊为CSSCI来源集刊
清华大学法学院主办
法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辑


目录

卷首语: 作为童话与神话之间的民主(高鸿钧) (6)

主题研讨

何增科: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政治转型(1)
梁木生:民主演进的西方与非西方分野——以自由选举为视角的分析(23)
马剑银:通过公共领域的立法民主——商谈论视角下的立法过程模型(52)
陆宇峰:风险社会的民主理论(84)
陈家刚:协商民主中的协商、共识与合法性(110)
刘洪岩、马宇歌:民主法治中的传媒角色(122)
杨雪冬、陈雪莲、包雅钧:民主法治与中国政府改革——地方的视角(137)
赖海榕:我国乡镇民主选举的发展(156)
程洁:地区普选的宪制基础研究——以香港普选问题为出发点程洁(188)
李浩然:香港政党政治发展模式研究(211)

法治纵论

霍海红:认真对待“客观真实”(229)
王志华:苏联法学家的命运——著名民法学家O.C.约费的学术人生(239)
尚代贵:维新派君主立宪思想的反思(249)
朱桐辉:冲突解决要素的提炼与反思(263)

法苑品茗

张国旺:“世界性”的湮灭与虚假世界的出口——读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290)
黄宁莺:从公共生活审视人民民主——郭为桂《大众民主》发微(312)
赖骏楠:民主与人权的经济决定论?——评兰德曼关于拉丁美洲民主的研究(323)
郑磊:宪法审查的中立立场——读桑斯坦《偏颇的宪法》(333)

域外法音

[英]约瑟夫·拉兹:权利和个人福利,宋海彬译,於兴中校(344)
[美]维多利亚·詹尼特:冲突社会中次国家民族主义的转型——欧洲宪政的影响
李浩然 译,鲁 楠 校(365)

编后记 鲁楠(401)


鲁楠:编后记

大学毕业时,工作并不难找,不像现在,一边是扩招,一边是金融风暴。但喜欢自由的我,先是拒绝了银行省部的“闲差”,后是放弃了上海律所的“肥缺”,来到北京开始了飘荡生活,成了一个“北漂”。那个时候,收容遣送制度尚未废除,“非典”又光临京城,我被害得东奔西跑,于是便有些思念校园生活。经过不咸不淡的复习之后,2004年秋天,我便“鲤鱼跳龙门”般撞入了清华园。

在高鸿钧老师门下入伙,少不了要与同门见面撮饭。风闻高门个个酒量了得,“啤协主席”与“白协会长”风云际会,加上撮饭地点是号称有“共产主义的酸梅汤”(酸梅汤免费)、“社会主义的啤酒”(啤酒两块钱一瓶)与“资本主义的羊肉”(羊肉8块钱一碟)的阿健火锅店,初上“梁山”的我还真有点心虚。果然,师兄弟见面,菜还没上,红白啤酒便罗列满桌,在酒瓶之间,赫然放着两本绿色封面的小书。老师和同门争相传阅,个个喜形于色,一会儿说封面的色彩正,一会儿说扉页的环衬好,一会儿说页眉的小鼎经典,一会儿说文章的搭配绝妙,仿佛一个家庭品评刚出生的孩子。说到高兴处,刘辉师兄一把抱住那书,结实地亲了一口!我心下纳罕,这两本小书乃何方经典,竟让高门上下宠爱至斯?一问之下,才知是刚“出锅”的5、6两辑《清华法治论衡》,于是暗下决心,定要将其中底细弄个明白。

此后不久,诸位师兄纷纷毕业,“制造”《论衡》的任务便落到了我的手里。我此前虽未做过专业编辑,但凭着一股热情,仗着老师撑腰和同门的扶助,居然一气做了4辑。可对这小书的身世还是一无所知。

一日酒酣耳热,我与慧剑修罗高谈阔论,话头不经意间转到《论衡》。修罗笑言道:你有所不知,此书大有来历,且让我与你道来!话说当年,高老师承接法治研究课题,聚集各方英豪,共论法治,成书百万余字,堪为盛事。临近完成,却发现有边角余料与边角余款若干,虽“无才补天”,却弃之可惜。于是思忖设计一套丛书,定期出版,上承研究法治之余绪,下启影响社会之新端。他将此事与师兄沈明商量,一拍即合,说干就干,此书便告诞生。后沈明“改嫁”北大,我与刘辉等入伙,大家齐心协力,竟将这本小书办到了今天!学者自娱,不过做书办刊,过程虽然辛苦,我等却自得其乐。另一方面讲,时下图书市场虽然兴旺,可致力于启蒙,熨帖人心,关心时政的法律书刊却凤毛麟角。在法治时代,吾人所学关乎国运,可人们每每斥责法学家不关心国计民生,实在值得反思。如果能够利用《论衡》,表达法律学人的心智与关怀,整合资源,形成力量,抓住热点,推动法治建设,岂不是一桩美事?

修罗一席话,说得我心潮澎湃,暗想这小小《论衡》,虽然走的是丛书、集刊之路,却器量不小,它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活跃的公共领域,一个联结“系统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抱着这样器量的《清华法治论衡》,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2005年,《论衡》推出“法治与法学何处去”专号,召集法学同道,反思与批判中国法治;2006年又出版“中华法文明的当代省思”,思考与总结中华法文明的利弊得失;2008年,《论衡》聚焦“冤案”,会合法律专家共同诊断努力为冤案痼疾开出药方。也正是在2008年,《清华法治论衡》办满10辑之后,被纳入了CSSCI,收入了人大复印资料,开始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学术集刊!

思来想去,我们一致认为民主是眼下最重要,最复杂,也最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关涉西方样本与中国经验,关系民权与民生。可围绕如此重大的主题策划专号,我们显得势单力孤,力有未逮。风闻中央编译局何增科所长带领下的一个完整的研究团队,专门研究中国语境下的民主问题,他们旗下名将云集,高手如林,看来《论衡》的民主专号要做得成功,还必须有这样的高手相助才行!双方联系,一拍即合,聚会于中央编译局,商谈于觥筹交错间,指点江山,纵论天下,何增科所长与同侪果然功力深厚,不仅深谙民主理论,手头更有扎实的调查资料。诸位研究员分工明确,各领题目,对所涉领域已是了然于胸。《论衡》有幸,能得诸位专家襄助,何事不成?

计议已定,双方分头准备。不久中央编译局方面便供稿五篇,我们也陆续搜集稿件,转眼间巧妇有米,菜蔬齐备,只待下锅做饭。不想鼠年折腾,“巧妇”先是被派到台湾俩月,后是娶新妇过门,杂事纷繁,加上缺乏编辑经验,竟一时弄得手忙脚乱,幸得慧剑修罗与骏楠一齐上阵,陆宇峰与聂鑫老师热心帮忙,高鸿钧老师亲自动手,清华出版社与各界同道支持,《论衡》转眼间生米煮成熟饭,菜蔬炒就珍馐。

又一《论衡》“出锅”在即,回首当年,阿健火锅店内,热气腾腾,笑语欢声。《论衡》在各位同门的手里,反复摩挲,珍爱万分……如今风流云散,沈明最终落户北师,刘辉供职“台办”,慧剑修罗亦行将出师,留下我镇守于此,与它不离不弃,这难道不是深缘?走笔至此,不禁感慨万分,正所谓:

飘荡京城未果,清华园里入伙。忽地操办《论衡》,抛却名缰利锁。咦!兴衰几度去复来,竟尔不知我是我!

鲁楠

2008年12月9日于清华园

Leave a Reply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