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民:醉心梦语(三十六)汉字整形忽受挫

2009-11-25 作者: 海伦民 原文 #智识 的其它文章
海伦民:醉心梦语(三十六)汉字整形忽受挫

海伦民:醉心梦语(三十六)汉字整形忽受挫

今年8月12日,教育部出台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涉及51个异体字的恢复,并提议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这一举措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和质疑。

一.有人认为,这种举措属于折腾一类。我老人家以为,这种指责有失公允。工信(不是“攻心”)部可以出台“滤霸”,教育部就不能给汉字整形?既然其他机构都折腾,为什么教育部就不能折腾。折腾是造势的俗称,中国古人就认为,法术势三位一体,是政治的最高境界。不造势哪有政绩?没有政绩,怎么写总结?总结写不好,领取年终奖金怎么会心安理得?我们应体谅这些领导和专家的苦衷。

二.“仓颉造字”的说法表明,汉字本来就是人造的。例如,武则天就造了“曌”字,由自己享用。新中国以来,大陆对汉字进行了几次大规模正音和整形,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相形之下,台港澳的繁体字显得落伍。前人做得,为何后人做不得?发展是硬道理,汉字也要与时俱进。

三.近年来,网民们已经造了不少奇形怪状的字,并且开始流行,如果负责文字改革的领导和专家毫无作为,不落得吃闲饭的骂名?网民们造得字,难道领导和专家连给几十个汉字整形的权力都没有?

四. 谁都知道,大中小学的教材都是官方编写或指定的,教育部连教授的讲课提纲都要规范,这一切并没有遇到阻力。更重要的是,高考怎么考和考什么,教育部一直改来改去,无论效果如何,各种新方案畅行无阻,最近就在试行中学“校长推荐制”。看来这次汉字整形的主要问题出在“征求意见”上,如果强制推行,理解的会自觉执行,暂时不理解的也会执行,在执行中加以理解。实际上,各种考试是万能的指挥棒,只要强制推行“整形汉字”,高考中遇到它们,哪个考生胆敢不服从?别看教育部无力治理教育腐败,但要推行整形汉字,那权威还是绰绰有余,正如它虽然无力推动科研创新,但在推行教育体制行政化和官僚化上,却绩效极佳。看来真理不是越辩越明,而是越辩越乱。还是那位香港明星说得好:中国人就得管!

五. 近年来美容成为时尚,所谓好美之心,人皆有之。领导和专家给汉字美容,完全符合时代潮流。把“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一是为“琴”字描个柳叶眉,二是使“琴”弦有所起伏,呈弹琴之状,声音有节奏。“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口就显得大多了,女士涂上唇膏,口部突出,就有这种效果,再说中国人从来不带面纱,原来的长“撇”遮口,显得多余。“衾”下部的“衣”末笔捺变点,更符合当下“瘦、透、露”的衣着美学潮流,这年头谁还穿长摆裙子和长腿裤子。还有一些整形字,虽然与美容无关,但整形后显得更合情合理,例如“亲”和“杀”字,原来底下的“竖钩”改为“竖”,就是如此:既然“亲”,就应直截了当,不应有那些“勾勾”;要“杀”就利落些,让被杀者死得痛快些,不应拖泥带水,这才符合从重从快的精神和执行死刑的人道原则。这样说来,这次汉字整形内含了美和善的智慧,可惜缺乏知音。

六.中国文字的形成得意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因此人们说汉字中有图画和声音。书中有画,画中有书,这说法虽精湛,但不全面,至少还应补上字中有音、形中有事。西方的拼音文字就没有多重意蕴,而只是由抽象字母组成单词(也许英文单词“eye”是例外,眼鼻俱在,似为象形)。麦克卢汉认为,西方的拼音文字导致理性发达,视觉敏锐而听觉和触觉退化。中国人感性发达是否与汉字的形构方式有关,中国人的听觉和触觉是否比西方人发达,都有待具体的分析。但有一点可以成立,那就是汉字有其长处,我们理应善待之。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和文明的载体,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如果需要改变,那应是生活之流的结晶,而不应是命令的产物。至于近代以来汉字走拼音化道路的口号和尝试,现在看来乃是短视和浅见。

七. 9月2日,教育部委婉宣布搁置整形方案。在一个大多数人不再是文盲的社会,文字的音与形已然约定俗成,试图通过指令改变人们的习惯,往往会事与愿违,成为愚蠢的笑柄。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我们见证了网络“滤霸”和汉字“整形”的命运。如果领导和专家不从中吸取教训,这类笑话还会层出不穷。

2009年11月8日

海伦民:醉心梦语

Leave a Reply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