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派论——从视觉理论出发,如何重建当代精英文化
意派论——从视觉理论出发,如何重建当代精英文化
时 间: 2009-12-04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高名潞
主持人: 茅于轼
评议人: 朱金石 董彦斌 刘悦笛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实录
茅于轼:
今天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第398次学术报告会,我们有幸请到高名潞教授来做报告。报告的题目是:意派论——从视觉理论出发,如何重建当代精英文化。下面有请高教授。
高名潞:
谢谢茅于轼先生!很荣幸今天能到天则经济研究所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天则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在学术界很有影响。我个人主要从事艺术理论的研究,有时也策划一些展览。今天到这里作报告,一来是向不同领域的学者介绍我的想法,二来也想听听大家的看法,我认为这是个非常难得的交流机会。
大家都知道,目前中国当代艺术非常火,但是,理论层面上的一些问题还是需要思考的。最近,我出了一本书叫《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从视觉艺术理论角度提出了"意派"论。今天,我会谈到艺术世界理论,当代艺术史和当代艺术的文化问题。我认为,"意派"论是对现代性的理论回应。目前,现代性本身存在着基本理论革新、演变以及如何面对21世纪的社会等诸多问题。今天,我就对此谈一下我的看法,然后请大家进行评议。
"意派"论一经提出,就在艺术界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首先需要问的一个问题是,"意派"论是不是传统理论?可能大家一看到"意"字,就会联想到"意境"、"写意"等带有传统色彩的词语。但其实,"意派"论不应该被视为传统理论。"意"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概念,始终没有自成体系。虽然"
意境"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或者唐代的诗歌、文论,但王国维先生等对"意"的阐释,
即"情""意""景"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了现代文学艺术中的新理论。但是,我认为该理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受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主客二元性的影响,主要关注情景交融,并多用于分析诗歌,而在解读当代艺术时,则遇到了瓶颈。所以,我认为,需要找到比"意境"理论更综合的理论,以满足当代艺术批判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
"意派"理论吸收了传统理论的精华,但其本身并不是传统理论。
探讨"意派"论时,如果仅局限于中国传统的美学系统,是缺乏说服力的,所以,有必要和西方现代性进行比较。另外一个问题是,如何用新的现代性角度和方法研究21世纪的艺术史。对这种新的方法论的探索,不仅是艺术史的课题,也是文化史的重要课题。
80年代,我参与了国内当代艺术和艺术史的理论研究以及当代艺术运动,1991年,我去美国后,开始更多地思考现代性、前卫艺术、现代文化等。90年代初正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发展的高峰期,我当时在哈佛大学学习,也算是站在了前沿。麻省理工自从八十年代出版了一本艺术理论刊物,叫《十月》,该杂志在西方过去20年的艺术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其中的主要编委之一Yve-Alain Bois是研究西方现代主义的权威之一,当时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还有Norman Bryson是美国"新艺术史"理论,特别是符号学艺术史学的旗手。我有幸获得这样的机会对西方现代性进行探讨,了解西方学者是如何描述现代性的。我发现,总的来说,西方学者认为有两种现代性,一种是社会现代性,一种是美学现代性。这两种现代性的矛盾决定了西方现代文化艺术的走向。这种分裂的或者说是二元的现代性和马克思的"异化"概念非常相关。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带来了中产阶级美学趣味的庸俗化,资本主义社会化的现代性异化了人性中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产生了美学的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相对。后来,又有了现代主义的疏离,即走出社会现代性,来到美学的自律性,关注视觉艺术的革命。可见,美学的现代性和社会的现代性,美学的前卫和社会的前卫,总是作为一对基本范畴,在西方现代性理论中进行讨论。追根溯源,这种分离的现代性是如何产生的呢?韦伯Max Weber 在他的著作中把原因归结为法国启蒙运动建立的"科学"、"道德"、"艺术"三元分立的现代化结构。现代性的原理是分离、独立、自律、替代和革命这些基本理念,这和启蒙以及个人主义的思想革命均有关。而现代主义以来,不论是新马克思主义,还是符号学,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分离现代性的原理之上的。现代性和现代艺术虽然相关,但却是不同的概念。现代艺术和前卫艺术是一体的,这在比格尔的《前卫艺术理论》中谈得非常充分。现代主义和前卫艺术是20世纪初出现的,而现代性和现代艺术出现得更早。
点击: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