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民:醉心梦语(四十一)学生治死老师没商量
海伦民:醉心梦语(四十一)学生治死老师没商量
初看题目,读者还以为本文议论的是“法大杀师案”。实际上,这篇文字涉及的是最近爆出的另一个事件,即北大第一医院学生治死老师案。记得多少年前,市面上流行“爱你没商量”的俏皮话。这句话虽然痞味十足,倒能表示出一种霸气,用在本案似也凑合。
一.熊卓为是北大第一医院的研究员,属于老师的辈份。2005年12月,她感到腰疼,遂到本院诊治。本来是个简单的手术,但经过一番治疗,“断了三根肋骨,心脏也破了,肝脏也破了”,竟莫明其妙地离开人世。
二.熊卓为的丈夫感到妻子死得不明不白,便要查个水落石出。他发现,给妻子做手术的“医生”竟是没有行医资质的在校学生,治疗环节存在诸多问题。于是,他开始要求院方给个说法。院方称,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医院“立刻调集人员全力抢救,但终因病情过重抢救无效死亡”。这种说法似乎可以普遍适用于医疗事故的辩解,就如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官方的解释总是“少数坏人挑动了不明真相的群众”。
三.死者的丈夫自然不会满意这种说法,苦苦追寻真相,想给妻子冤魂一个安慰,并通过此案,促使医院真正对患者负责,避免这类悲剧。医生在本院治疗竟落得这般结局,若是普通百姓,那命运就更可想而知了。然而,个人面对机构,外行面对专家,毕竟会感到势单力薄,就如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只要医院把病例进行修改(据称篡改100多处),院方有关领导、医生和学生众口一词,法院就难以认定此案为医疗事故。这个案件一拖就是几年,一直没有结果。
四. 到了今年,案件忽有转机,该院医生在一篇论文中涉及了此案,把它作为抢救不当的病例之一。更令死者丈夫感到安慰的是,法院在一审中宣布原告胜诉。在进入二审之前,央视对此案进行了报道:记者对该院进行了暗访,发现没有资质的学生行医,在该院并非个别现象。媒体曝光之后,院方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当然,院方也不甘示弱,对于媒体反唇相讥,称央视“报道内容失实、断章取义,及其严重地毁坏了我院的名誉”。
五. 关于医院之黑,凡是同医院打过交道的人都有所领教。“普遍检查”、“大处方”以及“送红包”是人所共知的公开秘密,学生代替老师行医是人们晚近才知道的行道。最近爆出的“人畜同机”的眼科治疗和五月婴儿惨死南京儿童医院案,不过是医疗问题的冰山一角。当然,高层领导不会面临这些风险,他们或者有贴身服务的保健医生,或者享受特殊医疗待遇。
六.尽管“知情同意”之类的概念在中国还显得遥远,但自从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倒置,患者的权益似乎多了一些保障。然而,医院和医生会想出各种办法避免风险,比如可以夸大病情,把小说成大病,把大病说成是绝症;可以让患者家属签字,承诺自行承担治疗后果;还可以把有治疗风险的患者拒之门外等。鉴于这种举证责任倒置带来的负面效应,有人建议修改有关法律。但无论法律怎么规定,只要医疗是稀缺资源,只要医生职业不再是救死扶伤,而是创收和赚钱,患者都只能专家刀俎上的鱼肉。
七. 常言道,全国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北京高校,北京高校稳定看两校。两校无小事,正如外事无小事,领导批示无小事。卫生部沉不住气了,急忙站出来发言,要求公众对学生临床的以医带学给予理解,而对央视的报道表示遗憾。这背后,无疑是卫生部和央视高层取进行了沟通,否则,央视不会挨了一闷棍,一言不发。当然,央视也应增强政治敏感度,切勿给领导添乱。
八. 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期望的二审自然当庭不会宣判。凡是公众高度关注的案件,都不能在风口浪头上宣判,只有等到风平浪静时悄然宣判。这样案件才能软着陆。例如,黄松有和许宗衡之类的案件就是这样处理的。
11月11日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