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将人口高利贷当红利
不要将人口高利贷当红利
时 间: 2010-06-04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易富贤
主持人: 盛洪
评议人: 李建新 冯兴元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实录
易富贤 李建新
冯兴元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易富贤博士。易富贤博士非常有名,他写过一本书叫《大国空巢》,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批评。大家都知道,这本书流传很广。此外,易博士还是一位医生。一般来说,医生关注的是个体的生理状况,而易富贤博士能够关注社会的疾病,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其实,医生从医生的角度出发,也有其优点。医生面对的是人体,而人体的机制比社会的机制有效得多,将这种思维用于社会问题分析,对我们做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一个借鉴,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今天的题目是"不要将人口高利贷当红利"。现在大家都说,经济增长有人口红利。但我猜,易博士想说,人口红利不是没有成本的,并且成本还非常高。至于具体有什么成本,我也不知道。下面,我们有请易博士!
易富贤:
地理上,我来自湖南湘西。这是个非常偏僻贫穷的地方,怀化的名字来源于宋朝的怀柔归化。学科上,我是医学专业,不属于社会学,也不属于经济学。今天,我以一个外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指导。茅老师最近写了一篇文章《莫把人口欠债当成人口红利》,我今天讲的题目和茅老师的观点很一致。茅老师认为,独生子女政策产生了人口红利,但这种人口红利并不持久,会导致人口欠债。我认为,茅老师的预测非常准确,和我的看法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我今天主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人口高利贷。
中国于198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当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这标志着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全面展开。当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是因为,按照1979年的生育率计算,中国人口将会增加到40亿,而最适合中国的人口应该是7亿。中国贫穷、资源短缺是因为人口太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行一胎化政策。当时预测,一胎化政策会产生人口红利,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不用担心劳动力短缺,并且能够提高人均GDP,不用担心老龄化,不会出现性别比失衡,还能缓解资源短缺。由于这些好处,当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但实际的实行结果让大家始料不及。当时预计不会出现的性别比失衡,其实两三年后就出现了。1995年,性别比就已经高达120,今后30%的男人可能要打光棍。另外,当时认为老龄化最快也要在2020年之后,但其实提前到了1999年。当年预测能够做到老有所养,但现在已经出现了养老金短缺的问题。当年还预言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但2004年就已经出现了用工荒。可见,当年的预测是有偏差的。
我的第一个观点是,不要将人口高利贷当红利。1980年实施计划生育的一个初衷是提高生活水平,获得人口红利。当年认为人口增长过快,资金的积累就会减少,人口增长减慢,资金的积累就会增加。人口增长过快,生活水平很难提高,这是当年实施计划生育的理由。按照中国社科院蔡昉教授的观点,人口红利的含义就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提高带来的高生产率和高储蓄率导致的较高的资本积累,当前我国人口红利对GDP的贡献大概是27%,每上升1个百分点,我国的人均GDP上升0.16个百分点,反之也相同。这个观点与1980年的观点基本一致。胡鞍钢也认为,人口增长率每降低1个千分点,人均GDP可提高0.36-0.59个百分点。
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叫做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包括儿童和老人,儿童是指0-14岁的人群,老人是指65岁及以上的人群。劳动年龄的人口一般在15岁到64岁之间。所以,总抚养比也分老年抚养比和儿童抚养比,前者是老人与劳动人口的比值,后者是儿童与劳动人口的比值。因为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我认为儿童抚养比高倒并不是一件很坏的事情,反而是一项投资。但老年抚养比就相当于还贷了。儿童抚养比下降必然会导致今后老年抚养比急剧升高,这就是人口高利贷。
点击: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