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武器化 损人又害己

2011-01-04 作者: 杨小静 原文 #天则观点 的其它文章

作者系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公用事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感谢茅于轼教授和赵农研究员给予的宝贵建议。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文责自负。
2009 12 15 ,李昌平等人在期刊《观察与交流》上发表了文章《"农产品武器化"趋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文章提出"农产品武器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控制别国的重要战略手段,以此为基础提出对中国食物主权安全和"农产品武器化"的几点具体建议:如"将周边国家某些短缺的农产品纳入我国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顺应俄罗斯政府和人民的要求,禁止我国公民租种俄罗斯土地,在中国生产新鲜蔬菜出口到俄罗斯,但鼓励和扶持我国公民、农业组织租种俄罗斯土地为我国生产大豆,并出口到我国"等。对于这些观点,本人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权作交流。
且不说这篇文章的逻辑和某些论据能否经得起推敲,单作者提出的所谓对中国食物主权安全和"农产品武器化"的一些建议,其基本立场和理论依据都有严重错误。一方面这些建议有违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利益,中国向来讲求和为贵,与别国共繁荣;另一方面,这些建议也不符合当今国际贸易互赢互惠的基本规则。若实施文中建议的战略,各国将会处在互相猜忌的状态,恐怕离冷战甚至战争都不远了。将食品贸易当作武器是一个引导我们甚至全人类走向灭亡的危险设想。
本人对这篇小文简单谈三点看法:首先,"农产品武器化"是否是存在的;其次,"农产品武器化"能否行得通;第三,"农产品武器化"的后果如何。
一、"农产品武器化"是否存在?
可以理解,中国社会各界历来都将粮食问题当作重中之重,文章作者也不例外。然而,粮食并不是我国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如果不是为了寻求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我国的粮食完全可以自给。假如别国为了控制中国,那么选择粮食为目标就完全错了。中国最容易受制于人的进口商品是石油。不选择石油而选择粮食就搞错了对象。更何况粮食贸易(以及一切贸易)都是利人利己的事。用损己的方法去损人,只有在极端仇恨下才会发生。该文提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农产品作为战略武器,进而控制了其他弱国的主权。作者给出诸多例子,然而这些例子并不确切,从以下两个事例便可得以证明。
文中举例: 2008 年粮价高涨期间,菲律宾动用军队维持市民排队购粮的秩序。这里的背景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由于实施的"快速工业化"路线使得以菲律宾为主的东南亚国家对农业重视不足,近年来菲律宾的农业逐渐由出口转为进口,一旦国际粮食上涨,会对国内粮食市场产生不小的影响。 2008 年,国际粮价高涨期间,一些传统粮食出口国对出口采取了限制措施,由此加剧了国际粮食供应的紧张,所以就出现了作者提出的一幕。然而,多国(包括中国)在同一时间禁止粮食出口并不是什么战略武器措施,只是对本国利益的错误保护。事实证明违反互惠互利自由贸易原则的行为是难以持久的,后来 2008 5 月,乌克兰彻底取消了粮食出口配额制度,全面放开粮食出口,在高粮价时大量出口,获得了巨大收益。因此,文中将菲律宾的粮食状况理解为美国掌握菲律宾的粮食主权所导致,这实在过于臆断。
此外,作者还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等西方盟国随即对中国实行包括粮食在内的全面封锁和商品禁运",并且"美国对中国的禁运一直延续到 70 年代初期"。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 1959 年至 1961 年三年饥荒时期,按照文中的逻辑,西方国家应该利用这个绝佳的时机"扼杀新中国"。事实是这场灾荒于外国无关,纯粹是自己取消粮食市场,禁止粮食流通,搞脱离实际的大跃进,倒行逆施的结果。相反。倒是 1961 年开始,中国开始向西方国家进口粮食,由于中美关系尚未解冻,只能从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订购粮食,不能从美国进口。在 1961 8 月的庐山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向毛泽东提出,可否通过当时同中国关系比较密切的法国,转口购买美国粮食,毛泽东表示可以。不久美国粮食就通过法国转口源源不断地运进了中国。近几年西方国家对朝鲜实施禁运,但是粮食并没有禁运,相反还白送粮食救济他们。所以,将类似的发达国家的粮食援助看作发达国家在进行武器化战略部署,是毫无证据的揣测。
臆断西方发达国家将农产品作为武器来要挟别国,本身就经不起推敲。但是作者以此为基础,认为别国实施"农产品武器化",中国也应该先发制人,对外实施"农产品武器化"战略。这相当于设立一个"假想敌",以"假想敌"的所谓"策略"反过来对付他人,这又犯了一个大忌:中国一贯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国际事务上严守国际准则,包括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除非联合国有决议,禁止以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作者将农产品 "武器化"而成为"强国控制弱国的另一种战争形式",就是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视为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如果这样,弱国就没有活路了。世界上既弱又小的国家有上百个,他们大多数商品都要靠进出口来保证供应。强国要控制他们易如反掌。直接出兵更容易达到目的。这些小国只有装样子的武装,根本不足以抵挡强国的入侵。照作者的设想小国一天也生存不了。强国和弱国怎样相处?经验和事实都说明互相依存,互通有无,保护贸易是利人利己的原则。在当今社会,自由贸易的优势早已被证实,对粮食也如此,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互通有无。怎么会选择损人不利己的政策?粮食出口大国不但不会拿粮食当作武器来控制他国,相反,倒是唯恐多余的粮食没人来买。即使存在多国互设贸易壁垒的情况,那也是暂时的。至于实施粮食禁运,可能性就更微乎其微了。 1950 年至 1985 年发生的所有 84 次经济制裁中,共有 10 次涉及食物的禁运,食物禁运在经济制裁中所占比例不到 12% 。而且在 10 次食物禁运中至少有一半左右只属于援助性粮食出口,而不是商业性粮食出口禁运。可以断言:随着国际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粮食禁运的事例将会不断减少。
所以,该文提出的"农产品武器化战略"是作者在错误地解读国际事例基础上的一种虚妄的设想。如同一名精神病患者存在着严重的"被害妄想"症状,作者将国际贸易的自愿交易、互惠互赢的场景涂抹成相互残杀、充满阴谋的恐怖色调,如果不是基于对经济学基本常识的无知,也是长期以来病态的民族情结的一种折射。作者将基辛格的那句"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奉为"语录"而颠扑不破,恐怕还不熟悉英文中的条件语句。关键在于,有谁能够控制得了全球的粮食贸易?
二、"农产品武器化"能否行得通?
若将某种产品作为"武器",首先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该产品是某种稀缺的战略资源;二是该产品可被某个垄断者所控制,使得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可被随意操纵。例如石油有可能成为战略资源而被欧佩克操纵。那么,农产品能否作为一种战略资源而被"武器化"?"农产品武器化"战略究竟行得通吗?
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产品是可再生资源,且并不短缺。以粮食为例,世界粮食供给的潜能不容小视。长期以来,世界谷物播种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 50% 左右。世界后备耕地资源仍然十分丰富,北美、拉美、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尚有大片土地未得到充分利用。一旦发生所谓的粮食危机,世界粮食价格的上升将会迅速调动全世界可利用的农业资源。如果世界市场对粮食的需求增加,粮食生产和出口国的供应就会相应增加,促使世界粮食供给总量大幅度增加。正是因为在世界范围内不缺粮食,国际市场上相对于供给而需求有限,才会有大量粮食出口补贴的事例发生。所以在通常情况下,与普通的制造品市场一样,农产品国际市场仍然是一种需求约束型而非资源约束型的买方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拿着世界硬通货的买家,才是拥有主动权的一方。假如给某个西方发达的小麦出口国新增一张数量可观的订单,乐不可支的必定是那个国家的政府,除非心智不正常,他怎会反过来"恶狠很"地掐住你的"脖子"呢?
其次,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国际市场根本不可能被某家厂商所垄断和控制。请随便翻开一本经济学教科书,农产品市场是一个最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有数量众多的买家和卖家,单个厂商的行为不会对价格构成实质性的影响。尽管粮食是一种需求缺乏弹性的必需品,但由于在现实的国际市场上充满竞争,不存在拥有完全垄断势力的厂商,就根本不会形成利用粮食缺乏弹性的性质而对粮价进行操纵的格局。由于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作者就以为其价格就要被操控和能被操纵,其显然漠视了垄断者能否产生的这个关键问题。此外,假如某个粮食出口大国人为地将该国所有的粮商联合起来,从事国际粮价的操纵活动,这是国际组织( WTO )和国际准则所明令禁止的,它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而被唾弃。倒是一个计划经济且无视国际准则的国家,则更有可能干出这等蠢事而成为国际笑柄。
作者还建议中国通过"有策略地向周边小国开放非主要农产品市场,引导其国内众多农民对我国市场的永久性依赖"。这种所谓的"战略建议"既行不通,更严重毒化国际关系。拿一个没有可能实施的说法去吓唬别人,幼稚可笑之极。农产品是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商品,一国怎么能够垄断市场,制定价格?作者所设想的战略,只有在全世界唯有中国和其周边小国,不存在其他国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而且中国的农产品交易完全要给国有企业来经营。
三、"农产品武器化"的后果如何?
作者提出的一些"农产品武器化"的建议,有很强的民粹色彩。估计作者也没有细想:如果真实施这些建议,那会有怎样的后果。
首先,国际关系趋向紧张、国家之间的摩擦增多,甚至会面临潜在战争的威胁。作者提出建议将周边国家某些短缺的农产品纳入我国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供应成为安全因素并不错。但是最安全的依靠恰好就是靠市场。摈弃市场没有更安全的体制,反而会导致矛盾和纠纷。由于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的、能够自主决策的个体,对各国最有利的供应渠道就是市场,国内的市场和国际的市场。市场交换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对方。所以国际贸易能够成为厂商之间的行为。如果中国将农产品当作武器化的工具,只有损害自己才能够损害别人。比如作者提出的,"我国不应该在俄罗斯生产蔬菜,应该直接向俄罗斯出口蔬菜",以控制俄罗斯的蔬菜供应。这恰好违背了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原理。中国缺乏土地而劳动力有多余,在俄罗斯的剩余土地上用中国的剩余劳动力生产蔬菜是一种最优的组合。为了某种政治目的,牺牲自己去损害别人,做损人损己的愚蠢之事,势必将纯粹的厂商行为转化为国家之间的政治博弈,那整个国际关系将会变得紧张,各国互相猜忌,国家之间的摩擦增多,甚至有可能导致战争。显然,作者在提出这种所谓的战略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漏掉了战略对象对该战略所做出的反应。别人对你实施战略,你可以提出应对的策略;而你对别人实施战略,别人就是一动不动的木头。哪有这等好事?
作者缺乏经济学的基本常识,违反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原则。还错误地解读需求的价格弹性,混淆垄断性和竞争性的基本区别,以为某个国家可以拥有对农产品有"定价权",并荒谬地将这种定价权量化为倍加的农产品缺口率。果真如此的话,那个国家可以发大财了。除非假定所有的国家都是国有经济,因此商品可以倒流,从价格高的地方出口到价格低的地方。
依作者的建议,中国将重蹈计划经济覆辙。作者提出"建立主要农产品进出口特许经营制度。某种农产品的进出口权最多只授予 5 家机构(为什么不是四家或三家?),特许经营权不能授予外资机构和中外合资机构",及"只特许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尼泊尔、蒙古、朝鲜等国的 2-3 种特色农产品(非主要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这些具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建议于中国而言,危害极大。在进出口贸易中,报价公司数量的多寡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人为设定几家具有特权的公司,不仅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也易滋生腐败,让中国在市场化进程中向后大退一步。我们好容易从计划经济改到了市场经济,获得巨大成功。作者又要我们回到计划经济去。国有企业是缺乏效率,制造亏损的地方。我们是不是要走回头路,再一次经受巨额亏损的困难。
四、结语
农产品的重要性的确不容忽视,但由于目前早已摆脱了马尔萨斯定律的束缚,且世界范围内的农产品并不短缺,农产品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当作一种战略武器来实现来先发制人的目的。如果按照作者的思路,农产品被当作战略武器,要用计划的方式来配置,那其他同样需求缺乏弹性的产品如盐、煤气等,是否也要按计划来配置,是否也要以战略武器的思维来看待?如此下去,如本文所言,后果将是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高度计划。经历了三十年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人民已充分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恐怕再也不想重蹈覆辙。假如西方国家真的对中国存在类似于"农产品武器化"的战略思维或者说某种阴谋的话,而中国正中下怀走向了闭关锁国和高度计划的极端,则恰好协助对方实现了阴谋。所以,实施"农产品武器化",对国际秩序以及国内的市场都不利,是一种损人又害己的想法。各国应当尊重国际贸易规则,实现优势互补,达到互赢。
当然,也应该承认,万一两国之间发生战争,不但粮食会成为武器,一切可造成对方困难的手段都会使用。这时候作者的建议倒是有道理的。战争把一切正常的是非全颠倒了。杀人是最坏的行为,但是在战争的时候杀人是好事,而且杀得愈多愈好。诚实是道德的金律,但是兵不厌诈。所以作者教我们的是把战争的规律放在和平时候来用。其后果可想而知。
此外,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一定的策略使本国的厂商获得尽可能多的净利益,这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经商的通常手段,不应当看成一种国家的政治谋略,更不能损人害己地将贸易策略变为国家的政治战略。一国的崛起,靠的不是一时的阴谋得逞,而是公正法治下的市场经济。在阳谋下搞计划经济都败的一塌糊涂,何况在阴谋下偷偷地搞呢?!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