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民:醉心梦语(四十九)拉登一去不复返

2011-05-04 作者: 海伦民 原文 #智识 的其它文章
海伦民:醉心梦语(四十九)拉登一去不复返

海伦民:醉心梦语(四十九)拉登一去不复返

“五一”与朋友去涿鹿,专访黄帝战蚩尤之地。遗址上新造的黄帝城虽气派十足,但其张扬风格破坏了气场,游人无法感受当年的氛围,十分扫兴。本想去蚩尤寨体味一下,弥补这种人造景观的败兴,然天公不作美,绵雨和泥路阻住我们脚步。看来天公他老人家也是个势利眼,暗中推行成王败寇的逻辑。回程中,我们在易县顺路参观了荆轲塔。几乎同时,我们得到拉登殒命的消息。这是巧合,还是冥冥中有某种定数?

一、拉登炸美与荆轲刺秦虽然相隔两千多年,却有暗通之处:弱势面对强权铤而走险,以血肉之躯奋力一拼。所不同者,荆轲亲自动手,刺杀的是秦王本人,而拉登则派人劫持炸楼,伤害无辜,而不是华府老大。相比之下,荆轲更遭官怒,而拉登则激起民愤。有人说,拉登有种就应同小布什单挑,西方不是有决斗的传统吗!

二、荆轲虽然没有刺中秦王,那种视死如归的气概令人起敬: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没有刺中秦王,问题不在于同伴秦舞阳临阵胆怯,也不在于秦王善于围着柱子躲猫猫,而在于他习武的同时还好读书,要不是书卷气对冲了舞剑道,他一刺不中,还有多次机会,徒手也能扭断秦王的脖子。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荆轲毁在半文半武,术业不精,以致一个职业刺客连业余练武的秦王都制服不了。当然,荆轲失败也怪燕太子丹:“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本来就半文半武,怎能经得住这么软养细泡。肉多骨软,临阵自然发挥欠佳。罗马角斗场让野兽与人搏斗,得先饿着,不然怎么会有狮子大开口和猛虎捕食的效果。

三、古人颇多豪侠之气,不像今人这么惜命怕死。为了刺秦,田光和樊于期先慷慨舍命,事后,高渐离谋得近身秦王的机会,以筑击之,虽不中,其义薄云天,令厚人感叹。拉登虽也不怕死,但总是让别人充当人肉炸弹,而自己却东躲西藏,怕死也难逃一劫。拉登成不了烈士,美国将他海葬纯数多虑,如果美国修个拉登墓,那才算有气量。在这一点上,还是中国文化更有包容性。

四、荆轲刺秦即便成功,也难以扭转时势,一个嬴政倒下去,还有千百个嬴政站起来,秦王朝灭亡了还是“祖龙魂死秦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法”,所谓由汉至清,外儒内法,可见暴秦阴魂不散。实际上,反右和文革足使焚书坑儒相形见绌。拉登炸美却很大程度改变了世界格局。所谓反恐反恐,越反越恐,纯属浅见。反恐不仅使美国乃至世界人们获得了恐怖的心理体验,而且使得美国以反恐为由强化了国内控制,并使美国的军事基地全球化,完成了对世界的布控谋略。美国的基地旭日阳刚般沐浴在春光里,而拉登的基地也鬼魂般游荡在地洞中。实际上,拉登对美国是小炸大帮忙,正如时下某些学者和媒体人的小骂大帮忙。美国暗中理应感谢拉登。

五、当然,中国也要感谢拉登。记得小布什上台后,本想把枪口转向中国,改战略伙伴关系为战略竞争关系就是信号。可拉登一炸,小布什就真的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误判了对手,于是反恐成了头等大事,就如中国维稳成了头等大事。于是,布什不得不与中国修好,至少表面如此。这么一来,中国就争得了十年的发展机遇,就暗中做大了。美国蓦然回首,拉登虽然正在灯火阑珊处,中国却大有超英赶美之势。这样说来,这十年中美和缓关系和中国和平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拉登斗美。鉴于中国深得渔翁之利,拉登应得“中美关系和平奖”,尽管这个奖项远不及奥巴马的诺贝尔和平奖。

六、按照现代的官方说法,荆轲无疑属于恐怖主义分子。中国古代的皇帝也肯定讨厌荆轲。但是,荆轲毕竟刺杀的是暴君,在道义上占据了制高点,深受后人崇敬。1103年,人们在荆轲衣冠冢上建圣塔并寺院,南宋、明、清都维修荆轲塔。该塔最近的修缮是在1986年。尽管雷峰塔坍塌过,荆轲塔一直巍然矗立。“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不是荆轲的复活吗!可惜呀,这位当年小荆轲后来却成为了一个铁杆汉奸。

七、据说在“天下一导”谋划中,刺客被人主所折服,变刺客为粉丝,几乎想要成为保镖,这叫小英雄敬服大英雄,正如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文以载道,艺以蕴谋,自古如此。当年,秋菊发出的是孟姜女的哭喊;后来,在导演的编排下,孟姜女就想继承丈夫的遗志,毛遂自荐为铁姑娘队长,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搬石修城不止。不说那发红发紫的名导光环,就凭那曾是影后老婆的荣耀,便可以影帝自居,影帝也是帝,正如后妈也是妈。帝党所见略同,通常不爱风体爱颂体,一如三陪小姐一旦成为明星,就喜红歌恨黄曲。既然屁股决定脑袋,易水吼改成大风歌也不足为怪。

八、没有了拉登的日子,美国怎么过?没有了恐怖的心理体验,风险社会不是失却了灵魂吗?也许,一个老拉登去了,还有无数新拉登冒出来,在一个高科技如此发达的国家,制造新版拉登不过是小菜一碟。反恐版本不断升级,拉登也要更新换代。不然,反恐便要独孤求炸。

2011年5月3日

海伦民:醉心梦语

Leave a Reply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