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凌:认知资本主义如何重新定义“财产”(上)
胡凌:认知资本主义如何重新定义“财产”(上)
网络杂谈 之五
一则关于逝者“数字遗产”的消息炒得沸沸扬扬,大意是腾讯拒绝向一位王女士提供她去世丈夫的QQ密码以取出保存在QQ邮箱里的个人信息,除非王女士按照严格程序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这些规定在《QQ帐号申诉服务协议》(以下简称《协议》)中的证明材料包括:
1、历史密码:即用户使用QQ帐号时所使用过的密码;
2、证件号码:即QQ帐号密码保护资料中曾经填写的用户证件号码,证件包括身份证、军人证、学生证等。用户在密保资料中填写的证件号码应真实、有效,一经填写后将不能修改;
3、密保问题:即用户为QQ帐号设置密码保护过程中选择的提问问题;
4、问题答案:即用户为QQ帐号设置密码保护过程中根据密保问题所设置的对应答案;
5、联系邮箱:即该QQ帐号密码保护资料中的联系邮箱地址;
6、密保手机:即该QQ帐号密码保护资料中的密保手机帐号;
7、申请时间:即该QQ帐号申请注册的时间;
8、申请方式:即该QQ帐号申请注册的方式,如网页申请,手机申请,活动赠送等;
9、开通服务:即该QQ帐号历史开通的服务以及开通方式。
除此以外,腾讯还建议“最好能邀请3个或更多的好友辅助您进行申诉”,以增强可信度。腾讯客服在制定这些规则的时候可能从未设想过逝者家属索要信息的情形,因此才会在《协议》中规定:“用户保证,用户只能对本人注册并使用的QQ帐号提起申诉,不得对其他用户的QQ帐号或受让的QQ帐号进行申诉。”实际上在进行这类申诉之前,一般只要通过回答密保问题即可自助解决,王女士显然也不会知道这类信息,找回密码难上加难。
随后媒体关于此事的报道均聚焦于所谓“数字遗产”,但往往简单混淆了两类信息:一是王女士索要的和两人共同生活有关的个人信息;一是QQ账号本身。我将偏离记者和法律人的本质主义思维(“QQ账号的法律属性是什么?”),从这两者出发不断扩展我们的论题,从而发掘架构、商业模式、网络信息和认知资本主义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类信息,即用户账户中储存的各种信息、文档甚至是积累起来的虚拟财富。这又涉及腾讯的各种不同的服务性质,找回的理由和可能性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是否涉及逝者私密信息的问题。当然,一切的前提是,腾讯将修改《协议》,允许第三人提交逝者死亡证明以申请找回信息,程序也要有所改变,因为申请人很可能并不清楚逝者的相关信息。随着QQ用户的年龄增大以及意外风险发生,这类问题在未来会更加普遍。
首先,如果是逝者普通的聊天记录、存放在邮箱、网盘、QQ空间中的信件、文档等涉及私人生活的信息,这些信息未必具有财产属性,而接近于普通隐私,腾讯很可能会以保护个人隐私之名对第三人予以拒绝。和电信公司对用户电话记录的保护一样,除非因特殊目的向腾讯申请查看(比如犯罪调查、名人传记写作),这类信息一般找回的可能性不大,腾讯对用户信息的保护似乎出奇地严格。不难看出,这样严格的政策和腾讯的服务架构紧密相关:因为腾讯要做到普遍的一站式服务,QQ号及其密码就成为腾讯式互联网的入口。尽管有十种重要子服务都有独立密码,但我怀疑有多少用户会费力逐个重设新号码,因为这本身就背离了一站式服务的宗旨,腾讯也在鼓励人们用统一的QQ号注册。症结仍然在加强第一道关卡的保护,即QQ号。我们已经看到,腾讯不惜和360开战争夺用户桌面,提供自己的整套木马防御软件(读者可以对比支付宝的安全控件)。可以想见,用户存储在腾讯服务器上的信息越多,甚至到将来的智能终端云服务,唯一的QQ号就越重要,设置的找回程序就越繁琐。这种繁琐性正是由于非实名认证带来的:如果你的银行账户密码忘记了,尽可以凭身份证到银行重设;但腾讯还没有广泛地进行实名认证,而这种实名认证(例如传真身份证复印件)可以更加快捷地找回密码或其他重要的东西。认证系统将是一大笔费用,而且用户并没有像信任银行和电信那样信任腾讯,也就会抵制任何可能的统一实名认证措施。
其次,如果要找回的是双方共同生活经历的信息(照片、往来信件),腾讯就不能以隐私借口简单拒绝。人们的很多“隐私”往往会涉及其他人,例如家人、朋友、合作伙伴,他们分享着某一共同的经历和信息,这类“隐私”就不像一个人躲在空房间里的独处或不受打扰,而是处于一种关系和网络之中,相关信息只要没有游离于这个网络,就不算泄露隐私。这种共同创造和经历的过程本身就使得相关第三人有权要求共享这些信息(特别是夫妻和家庭成员),这和单独的“隐私”没有任何关系,也谈不上所谓“继承”。流行的隐私观念和财产观念越来越将这类信息看成是孤立的有价值的“虚拟物”,其逻辑简直和最高法院的《婚姻法》解释(三)如出一辙,在社会情感变得愈加薄弱的时候,我们需要慎重考虑这类立法。
第三,对于腾讯提供的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务,腾讯相应采取了和传统银行类似的服务措施(例如实名制注册),也不再强制要求用统一的QQ号注册登陆。找回这类财产的处理的方式也很简单,只要办理继承权公证就可以了。
最后,争议比较大的可能是像Q币、游戏装备一类的虚拟物品。如果按照传统财产理论类比,主张虚拟财产的声音认为,用户也是在付出了一定劳动后才获得此类物品,也就拥有对此类虚拟财物的所有权。如果不劳而获,比如通过外挂程序轻易获得大笔装备,只是一种偷窃。但这种类比在服务商强大权力面前往往是一厢情愿的想象。对于服务商来说,这些物品更类似于积分,它们希望用户在网站服务范围内使用这些物品,比如交换其他服务,从而使他们有动力继续停留在自己的网站上消费,但并不希望此种物品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交换出售。更重要的是,此类物品的获取完全是按照既定软件程序设定好的,用户只有按照单方设定的步骤使用服务才可能最终获得,这更接近于某种服务合同,而非买卖合同,而且这些软件程序是可以随时单方面重新设计改变的。所以它们更有动力在用户协议中将虚拟物品定义为“服务”而非“财产”。有了这种保证,在用户停止使用该项服务后就可以直接注销该账户以及附随物品,而不需要承担用户损失的责任。
(上面四种分类,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类比、拟制和想象。这种反思很重要:我们在什么场合会倾向于把个人信息类比为财产?隐私?共同所有物?又在什么场合愿意把腾讯拟制为信息服务商?电子银行?电信公司?又在什么场合希望把虚拟物品想象为财产?服务?而背后的一切问题是:这些类比对谁有好处?)
谈到“服务”,就涉及到一开始说的第二类信息了,即QQ号码本身。除了信箱里面的信息,王女士也想继承QQ号码,但腾讯的《软件许可及用户协议》一开始就否定了这种想法:
QQ帐号的所有权归腾讯,用户完成申请注册手续后,获得QQ帐号的使用权。
腾讯QQ帐号使用权仅属于初始申请注册人,禁止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如果腾讯发现使用者并非帐号初始注册人,腾讯有权在未经通知的情况下回收该帐号而无需向该帐号使用人承担法律责任,由此带来的包括并不限于用户通讯中断、用户资料和游戏道具等清空等损失由用户自行承担。腾讯禁止用户私下有偿或无偿转让帐号,以免因帐号问题产生纠纷,用户应当自行承担因违反此要求而遭致的任何损失,同时腾讯保留追究上述行为人法律责任的权利。
用户注册QQ帐号后如果长期不使用,腾讯有权回收帐号,以免造成资源浪费,由此带来的包括并不限于用户通信中断、用户资料、邮件和游戏道具丢失等损失由用户自行承担。
按照这样的规定,腾讯最多可以将王先生的私人信息交还给王女士,却需要立即注销该账户,号码会随机分配给其他新注册用户。这本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请设想如果一家银行告诉你说你只对账户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你不会觉得有任何问题,因为我只关心里面的存款;并且也不会有人靠买卖银行号码为生,即便那是一连串幸运数字。为什么QQ号码会如此的不一样?
随着腾讯公司业务的扩展和用户数量的增加,QQ号本身就逐渐具有了价值,特别是位数较少和吉祥数字号码。和汽车牌照号码与域名一样,这些数字是可以被很多人看见的,特别是在一个社交网络里,号码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特殊性:吉祥的号码容易给人印象深刻、数位短的号码证明你是老用户,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声誉和合作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论坛上也一定要人为地创设出新老用户的显著标识:这些标识有助于提升用户的心理满足和声誉,从而更积极地参与论坛讨论。慢慢地,在腾讯可控的领域之外出现了买卖QQ号的市场,也出现了专业的盗窃团伙。特别是当用户的金融信息和QQ账户绑定的时候,这类攻击就变得更普遍。
如何控制QQ号码的转让、买卖和窃取呢?腾讯一方面布局QQ电脑管家,营造安全的操作环境,一方面求助本地政府进行提供专项保护(最近盛大也开始享受这类保护)。但它还没有实际能力阻止私人的转让和买卖,因为那意味着要在更大范围内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社会互动规范和私人行为。实际上对于腾讯而言选择很多:(一)QQ号码已经达到了10位,但只有位数较少的号码才更有稀缺价值,维持着一个有限资源的买卖市场对腾讯没有损失,甚至腾讯自己还可以从中获利,比如做慈善拍卖号码;(二)通过逐步实现实名制认证打击买卖市场,加强对账户的控制,但反对首先会来自普通用户,而非珍稀号码使用者;(三)通过允许用户用自己的用户名(而非事先分配的QQ号)注册登陆,从而逐渐降低整个市场对QQ号价值的追求,也就是减少QQ号本身的财产属性,但这是否会增加注册量还很难估计;(四)维持现状,并利用用户的粗心和非理性(有谁会在申请号码时专门浏览用户协议呢?),在出现个别纠纷时解释用户协议使自己摆脱责任。
随着腾讯开展像财付通一样的支付业务,我们已经看到脱离虚拟社区的普遍服务已经不需要任何号码来表明身份、提高声誉了(除了小偷和投资基金经理,没人在意你已经储蓄了50年),所以它允许用户用多种用户名注册登陆。但对于那些仍然需要社交网络推动的服务,QQ号一时还很难有动力取消,故而腾讯更愿意维持现状,而非增加成本实名认证或者降低QQ号码的财产价值。
为了防止意外,用户的一个可能的应对措施是就将密码事先记录下来或者告诉家人,并持续登陆使用,腾讯一般是不会介入的。如果将QQ号作为遗产来托管,被腾讯发现也会被认定为无效。其实如果不是为了号码本身,或者对逝者的怀念,估计也很少有人会想接着使用逝者的号码,因为那背后只是特定人的社会网络,对其他人意义甚微。
小结一下就是,除非发生特定事后纠纷,目前腾讯对QQ号属性的单方面规定并不影响我们的使用和转让(在活着的时候)。但是未来也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形:腾讯的社交网络架构和商业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从而推动用户的实名认证,也更容易对非申请者用户进行识别和处理。那时也许腾讯早已开发出自己的一站式终端,QQ号码(或者其他什么名称)也将进一步摆脱财产属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
1 Comment
Leave a Reply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虚拟财产的理论已经超越所有权说了,有理论提出用户只是具备虚拟财产的使用权,更有新型财产权这种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