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孕育中国社会新阶级
中职学校:孕育中国社会新阶级
#教育 #澳洲 #社会 #阶级
□“政见”观察员 陶郁
一个介于传统工人阶级和新兴中产阶级之间的新阶级,很有可能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群体中诞生——这是悉尼大学人类学系讲师 伍宁(T.E. Woronov) 博士提出的新观点。
作为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体现在过去数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被明确写入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及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等方面的作用,已得到中国学术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认可。
伍宁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则独辟蹊径,探索了更深远的社会影响。她在新近发表于学术期刊 《中国研究》(The China Journal) 第66期上的论文《学习服务:城市青年、职业学校和中国新阶级的建构》(Learning to Serve: Urban You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New Class Formations in China)中指出:在今天的中国城市里,中职学校很可能成为孕育新阶级的温床。
伍宁的判断基于她在两年间对南京两所中职学校进行的实地观察与访谈。在她看来,阶级不仅取决于经济关系和发展机会,也与人们的荣誉感及通过消费结构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伍宁发现:通过高中升入大学仍被广泛视为当今中国年轻人的“主流”发展途径,进入中职学校通常是一些初中毕业生在无法进入高中的情况下做出的次优选择。这些年轻人入校的主要目的往往并非学习职业技能,而在于“保持学生身份”。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背景不同,但这种差异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交往;而相似的人生发展前景,则促使他们在价值观和认同感等文化维度上趋于一致。
在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大环境下,中职学生常被贴上“失败”的标签。有意思的是,被标记为“失败”的中职学生不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好坏”的标准,在与同龄人的比较中,他们创造出了“自力更生”和“社会经验丰富”等属于自己的成功标准,并回击了那些认为中职学生懒惰、愚蠢和无用的指责,也培养出了一个新阶级的文化认同。
在伍宁看来,当今中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文化与特定的教育模式密切联系,而中职学校则从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将部分处于主流教育模式之外的年轻人塑造成了一个具有特定职业类型、特定生活方式和特定价值取向的新阶级。
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国未来可能发生的阶级结构变革:随着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变革逐渐深入,一些既有的社会结构可能削弱和瓦解,而新的社会结构则在旧社会结构的基础上不断诞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广受关注的“中产阶级”可能并非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唯一阶级,包括中职毕业生在内的由服务业人员构成的一些新阶级,同样值得密切关注。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