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被塑造的模范公民

2011-11-16 作者: 汪吕杰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志愿者:被塑造的模范公民

□“政见”观察员 汪吕杰

伴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的谢幕,“志愿者”这个概念在中国,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日渐深入人心。面对这种几乎是异乎寻常的发展,我们也许该问一问:这流行的背后是不是有能量巨大的推动力?

对此,阿姆斯特丹大学 钟白雷博士(Dr Gladys Pak Lei Chong) 在最新一期的《中国信息》(China Information)杂志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志愿者”这一概念的宣传更大程度上是中国政府的治国策略,政府希望借此塑造出大量的“模范公民”:默默奉献,不计回报,甚至于协助政府保持社会稳定。这既是“为人民服务”的普遍化,也是“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延续。

中国的做法显著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非政府性志愿者组织原则。在2008年前后,大量志愿者被政府自上而下地组织起来,参与到相关重大活动中。按照钟博士的分析,中国政府更多地依赖对“国家荣誉”和“民族自尊”的宣扬,将志愿者凝聚在一起。

钟博士在文中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面子”问题。他认为,中国政府将“争取民族荣誉”此类空洞的口号具体化为“挣面子”,将不文明的行为具体化为“丢面子”, 用此种通俗易懂,却又抓住国人心理的说法,把政府的行为等同于个人行为,使其充满力量。

举例而言,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手册中明文规定了不能张口吃饭,不能发出令外国人困扰的声音。但在中国传统中,国人对此习以为常,并将其理解成对食物的赞赏。试问:为何要根据外国人的喜好,将国人此种寻常行为定义为不文明?这不是好面子又是什么?

不过,钟博士并没有因此对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进行批评,而只是将其总结为治国的软实力。但同时,他也简单提及了汶川地震时民众的自发救助行为。相对于面子工程,这种民众自发的志愿者行为才更有实际效果,更具有温暖人心的作用。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