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进入不稳定期

2011-11-29 作者: 汪吕杰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中日关系进入不稳定期

□“政见”观察员 汪吕杰

c-j

图片来源:孝感日报; 图片作者:王新摄

中日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种种历史与现实的恩怨纠缠其中。根据香港城市大学郑宇硕教授的研究,当下,中日关系又进入了充满危机的不稳定时期。

郑宇硕 教授是在新近发表的 “中国的对日政策:在不稳定中寻求稳定和改善” 一文中提出这种观点的。他试图以更加全面和客观的态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在重点考量中国对日政策的同时,他也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和日本的民族主义纳入到了思考的范围内。虽然认为中日关系进入了不稳定期,郑教授也试图指出中日关系可能的改善因素。

首先是中国方面的分析。郑宇硕教授认为,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长,广大民众对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有更高的期望值。而满足这种大众的期望,摆脱一直以来的积贫积弱的形象,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显示其领导能力,获得执政合理性的重要方式。因此,中国政府在处理中日关系时,必须保持很大程度的强硬态度。一旦中国的国家形象,或者国际地位,没有被中国政府强力维护,长久以来的爱国主义思潮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这不是执政党乐意看到的,也是政府难以承受的。

虽然希望政府对日本保持强硬态度,中国民众却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非常乐观,56%的民众表示信任日本。郑教授分析,这种信心一方面根源于中国近些年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政权在2012年即将实现的平稳交替。

与此相反,只有19%的日本民众选择相信中国以及中国的和平崛起。

为何如此?郑教授认为,虽然以日本民主党为代表的部分政治精英试图将日本重新塑造成一个“正常国家”,意味着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加强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但正是这种民众的保守态度,以及美国方面的强大压力,再加之日本政权在小泉纯一郎下台后的极端不稳定的状况,日本国内的“新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兴起,并日渐强大。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逐渐起的新民族主义思想与日本二战后的右翼组织存在类似之处,却在强度上大大超出。右翼组织只要求否认日本侵略历史,新民族主义则要求日本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主要角色。而这势必导致日本民众,主要是中青年,将中国视为争夺亚洲领导权的对手。而这种类似于敌视态度伴随近些年中日国家实力的此消彼长而不断加剧。

中国的强硬态度,以及日本国内的保守思想,正是郑教授提出的导致中日关系进入不稳定期的核心因素。

而一直以来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民众的不信任感中也扮演着一定因素。郑教授分析说,这种弥漫于中国的各个邻国,乃至全世界的“中国威胁论”的核心就是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不信任。而那些大力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国家们,其实并无意和美国建立冷战时期的那种全面联盟,而只是为了抵御强大的中国所带来的潜在威胁。

最后,郑教授认为,虽然中日关系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却依然有转变的余地,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与欧洲和北美相比,外向型经济占主导的亚洲地区并不存在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各国之间在原料,市场等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入。08年开始的金融海啸对于亚洲地区的影响也因此尤为恶劣。为了克服日趋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亚洲地区只能加深不同区域市场之间的合作,尽快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以摆脱对欧洲市场的依赖。而中日关系则是其中需要克服的主要难题。

郑教授相信,既然存在如此严峻之需要,中日关系的改善就会收集到足够的动力,无论是来自两国民间还是政府高层,抑或是亚太诸国。

总体而言,郑教授的分析是全面而令人信服的。文章中对中国的爱国主义和日本的新民族主义的分析并没有偏激之处,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也能体现出他的良苦用心,对“中国威胁论”的理解也是发人深思的。为什么这种论调会有市场?仅仅是因为发展道路的不同,还是因为国家制度的差异,抑或是可能的嫉妒之心?我们不必迎合任何强权,但既然提倡“以和为贵”,就该深思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背后的东西。

【参考资料】

Joseph Yu-shek Cheng, “China’s Japan Policy: Seeking Stability and Improvement in Uncertainties” ,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9, 2 [Sept. 2011]:246-275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