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与宗族:影响村委会选举投票率的重要因素

2011-12-01 作者: 陶郁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程序与宗族:影响村委会选举投票率的重要因素

□“政见”观察员 陶郁

election

在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中,为什么投票率会出现显著的地区性差异?最近,一项关于村委会选举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两项重要的解释——它与选举程序是否透明有关,亦与根植于中国农村的宗族组织有关。

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完善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基层民主和健全基层自治组织的重要举措,它体现着中国政府在履行自身执政承诺和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等方面的持续进步。不过,村民委员会选举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正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智慧。

《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 白皮书披露,目前“全国农村有村委会60.4万个,依法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成员230多万人”。然而,在村委会选举于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的同时,其投票率却呈现出了显著的地区性差异。

为了解释这一兼具学术价值和政策意义的有趣现象,苏福兵等四位学者对亲自收集的全国范围随机抽样数据进行了证实分析,发现选举程序与宗族结构对于村委会选举的投票率具有显著影响。

通过回顾探讨中国村委会选举的重要学术文献,作者发现:既有研究已经说明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个体性因素影响着人们在村委会选举中投票的积极性;然而,虽然各地人口在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指标上确实存在一定差异,这些有限的差异却无法完全解释为何村委会选举投票率在不同村庄之间存在显著区别。

因此,与该领域的既有研究大部分关注个体性因素对于选举投票率影响的思路不同,本文作者采用行政村作为基本研究单位。这种关注整个选区而非个体选民的新颖思路,使研究者得以分析和理解一些宏观社会因素对于村委会选举的影响。

基于逻辑推断和实证分析,作者指出:在所有与选举程序有关的规定中,禁止代理投票和流动投票箱等有可能破坏选举公平的行为,最能清晰宣示地方政府对于提高村委会选举质量的重视;而公平合理的选举程序,则可以使村民们感受到村委会选举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换句话说,开放透明的选举程序,既是选举质量的保障,也是表明地方政府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决心的有效信号,当村民们感受到这种信号时,他们就更愿意参加选举。因此,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选举程序越透明越开放的村庄,村委会选举的投票率一般也越高。

同时,作者还发现,与以政党为主要动员机构的西方选举不同,目前中国村委会选举中的主要动员机构是以宗族为代表的社会组织。这些根植于中国农村文化传统和嵌入于中国农村社会网络的宗族组织,往往具有很强的动员能力——因为它们在给予成员归属感的同时,也可以对成员提供切实的帮助的保护。

然而,宗族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会积极介入村委会选举:例如,当村庄被一个宗族垄断时,由于候选人很可能集中于该宗族,宗族便失去了动员能力;同样,当村庄中姓氏过于分散以至于每个宗族的规模都很小时,宗族的动员力也相当有限。只有当村庄中存在几个势均力敌而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宗族时,宗族才会被用于选举动员,村委会选举的投票率也相对较高;而如果这几个宗族之间在历史上还存在冲突与芥蒂,那么宗族的动员能力更会被充分发挥,进一步推升村委会选举的投票率。

这项研究的两方面结论都具有现实的政策意义:一方面,完善村委会选举程序和提高村委会选举质量,确实能够增强农村民众对于政府维护村民合法权益的信心,提升他们参与村委会选举的积极性,有利于保障村民自治;另一方面,宗族组织对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也具有重要影响,它们具有提升村委会选举投票率的积极作用,但也有可能迫使经由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将宗族利益置于村庄利益之上。发挥好传统因素的积极作用,稳步推动村委会选举进一步朝正规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对于加强中国基层民主建设,意义深远。

在本论文的四位作者中, 苏福兵 为美国瓦瑟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陶然 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 孙昕 为美国西北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研究生, 刘明兴 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研究所副教授。

【参考文献】
Su, Fubing, Tao Ran, Xin Sun, and Mingxing Liu. “Clans, Electoral Procedures and Voter Turnout: Evidence from Villagers’ Committee Elections in Transitional China.” Political Studies 59 (2):432-57.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