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看中国:价值观稍显落后
日本人看中国:价值观稍显落后
#价值观 #日本 #社会
□“政见”观察员 陈磊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在历史上就有很深的文化联系。进入近代以来,两国之间的羁绊不断加深,官方的双边关系时而陷入僵局。令很多人感兴趣的是,当今的日本人如何看待中国?哪些因素影响着日本大众对于中国的看法?中日两国民间交流的前景如何? </br> </img>
最近,日本国内首屈一指的中国问题专家,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教授、新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委员高原明生发表了题为《日本人的对华观》的研究报告,总结了日本人认识中国的四大主要特点。
首先,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国民大多数时间对中国缺乏亲切感,但这种感情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高原明生说,在日本,大多数人对共产主义并没有好感,这直接影响了部分日本国民对于中国的态度。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热衷于革命输出,日本人对这种动向十分警觉,这也影响了中国在日本人心中的形象。而在今天,一些中国人还抱有将中国视为世界中心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这也招致了部分日本人的反感。从阶段性来讲,“二战”结束后到上世纪70年代,日本国民对中国缺乏好感;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大部分日本人对中国则抱有好感。
第二大特征是,近年来日本人对中国的反感逐渐高涨。经过89年的政治风波、96年前后的台海危机,日本人对于中国的亲近感大幅下降。根据日本国内的舆论调查,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好感度在1996年降至最低点。此后,又经历了2004年亚洲杯期间的冲突、2005年发生的反日游行等事件冲击,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直到安倍晋三首相上台之后才略有改善。
但在那之后,又发生了“毒饺子”事件,民间对于中国又产生了新的不信任。高原说,日本人的民族主义倾向比中国要弱,和意识形态等问题相比,日本大众更关心切身相关的日常生活问题,因此“毒饺子”事件对中国产生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尽管印象有起有伏,但正如第三项特征所揭示的:大多数日本人明白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高原解释说,日本作为中国经济崛起的一大受益者,即便国内一些人在情感上不亲近中国,但从利益的层面出发,多数的日本国民和政治家都认为和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以前首相安倍晋三为例,在单纯的意识形态上他甚至比小泉纯一郎更加保守,但为了修复小泉时期受损的中日关系以帮助日本经济复苏,他同样也做出了很多积极的措施。
正因为如此,经常有人形容中日关系是“政冷经热”,不过随着双边经济交流的逐渐加深,客观上日本国内要求对华友好的呼声也不断升高,这也是小泉时期后双方关系得以改善的重要民意基础。
第四项特征是两国的文化渊源对中日关系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众所周知,日本文化中融入了很多传统的中国元素,在日本的语文教育中汉字、诗歌都是必修内容。即使在双边关系最困难的小泉时期,日中两国就靖国神社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对立,但当日本博物馆举办中国文物展览时,依旧受到了民间的热烈欢迎。而在中国方面,许多年轻人对于日本的流行文化很着迷,这使得他们对于日本有着不一般的亲近感。中日两国间的民间文化交流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未来将发挥比官方交流更为有效的作用。
在报告中,高原还表示:日本乐见中国平稳地发展。他说,中国现在正如火如荼地推动国家的现代化,日本从中也受益良多,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还稍显落后——以经济领域为例,所谓“落后的价值观”就是衡量发展成绩时过于追求统计数据单上数字的变化。根据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验,经济总量的发展在一定时期是必经的阶段,但日本在经历过石油危机、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开始明白“小”也是一种美,片面追求大规模有时会适得其反。因此,高原总结说,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变化十分必要,但目前来看还需要一段时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