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那场革命:辛亥的失败与成功
百年前的那场革命:辛亥的失败与成功
#史论 #美国 #近代史 #革命
□“政见”观察员 汪吕杰
辛亥百年刚刚过去,但对于百年前的那场革命的反思与研究值得继续关注——在今天的中国,有关“革命”的话题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美国学者 德里克 和 普拉兹尼亚克 在新近一期的学术期刊《中国信息》上撰文,对辛亥革命做了一个总体的得失评价。在他们看来,辛亥革命既是终点,也是起点;既是失败的,也是成功的。
在文章的开头,他们引述了另一位美国学者 周锡瑞 (Joseph Esherick ) 的话,“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种失败,而且让中国处于比满清时期更糟糕的处境。”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结束了满清王朝将近三百年的统治。那为什么辛亥革命在结束帝制,具备如此重大历史意义的同时,却被广泛视作一场失败的革命?甚至连孙中山本人也认同革命的失败,随后致力二次革命,并采用布尔什维克的组织形式以表达自己的这种不满。
这背后的原因根植于“革命”的定义。两位学者认为,将革命与政变、暴动、反叛,乃至不正常的日常行为区分开来的关键在于:革命承诺将现有的社会政治秩序沿着一个激进的方向,进行一个极大、极深的改变。具体到辛亥革命,当时的革命者虽然对这个具体的方向有争论,但不可否认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保障平等、公正、公民的政治参与权以及更好的福利等权利。但是,这些只是一些基本的原则,甚至可以被归于“空想”。
在当时,也就是清王朝末期,中国社会远远没有产生一个完善的革命组织和一套自恰的革命理论。这根本上导致了辛亥革命在偶然发生之后,政权迅速滑入旧有的清王朝官僚体制中。辛亥革命虽然摧毁了帝王专制制度,却没有摧毁专制制度的基础,即地方主义以及地方精英。相反,新建立的中华民国不仅“发扬”了区域主义,政权更是被地方精英所控制。这些本被革命所打倒的对象却在民国时期以新的面目重新出现,进而执掌国家政权,甚至逼迫孙中山重新成为反对党。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却没有建立一套新的完善的制度来行使权力,进而导致了政府的滥用权力,社会财富的集中,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被忽视。在这个层面上,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同时,辛亥革命在破坏了满清王朝所维持国家基本统一的局面之后,不仅未能及时实现国家的富强统一,更是将中国送入军阀混战之中,当时的局势甚至比满清时期更差。
但是我们又需要反过来想想,辛亥革命真的如此失败吗?任何一场革命的初始目标和它确实带来的事实本来就存在差距。
辛亥革命虽然未能统一全国,却造就了某些不可逆转的趋势,比如说共和:即使权力之大如袁世凯,也无法扭转此趋势。
同时,各地的军阀一方面通过战争伤害整个国家,另一方面却也是各自地区最大的现代化推动者。军阀的行为虽然阻碍了国家的统一,但这却不能否认他们革命者的身份。同时代的日本历史学家们曾认为,军阀时期的联省自治有可能为中国带来一种新的民主。
而且,辛亥革命导致了一种新的关于“公民”的理念壮大。“公民”这一理念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扭转为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并将此发展为政权合法性的新的来源。如果我们将公民社会理解为所有公民都有权参与公共事务,尤其是政治事务,那么满清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度依赖皇族和地方士绅,无法将公民社会纳入到旧有的王朝体制中。而民众对公民权不可遏制的争取催生了革命,革命也反过来促进了公民社会的成长。
从这些角度出发,辛亥革命不仅不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反而是中国在二十世纪一系列社会变化中的高潮。它所指明的方向,既包括国家的富强,也涵盖了公民权的实现。1928年国民党的统一全国,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都可看作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后续。只要这些目标没有被充分实现,中国社会的努力也就不会停止——正如作者所指明的,充分的公民权到现在也未能在大陆完全实现。
总体来看,这并不是一篇具有完全新意的文章,它的意义在于为我们这些依然带有强烈历史立场的公民们指明了辛亥革命作为一场所带给中国的意义。如果我们将革命、改革、改良之类的词汇去除某些成见,我们会发现,形式其实并不重要,只要准备充分,再加上人类普遍原则的指导,任何形式的改变都会将中国带向一个正确的方向。但如果指导原则出错,或者盲目行动,无论是最缓和的,抑或是最激烈的,都将给中国带来一些无法预知的问题。
参考文献:Arif Dirlik, Roxann Prazniak, “The 1911 Revolution: An end and a beginning”, China Information 25(3), pp.213-231.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