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见书情(2012年1月-2月)
政见书情(2012年1月-2月)
#图书 #外交 #政经 #欧洲 #治理 #社会 #美国
□“政见”观察员 吴瑶
2012年的头两个月里,有哪些与中国政治相关的著作被人们关注和讨论?我们为你精选了以下书情。
【政经】
1、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
by Lin Yifu </br>
此书是林毅夫在北大讲课内容的英译版本,它提供了中国经济学家对于“中国崛起”的看法。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表现令人震惊,中国发展有利于世界,等等。林毅夫指出:发展中国家需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在他看来,当代中国成功的基础在于,决策制定者鼓励经济顺应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改革开放”的含义。
同时,本书也正视了当下中国的缺陷。比如,林毅夫对不公平现状表示担忧,城乡收入差距正在扩大,已经达到了3.3比1,但他不赞成重新分配,他认为进一步改进市场机制将更为有效。林毅夫鼓励通过中小银行发展,支持中小型企业。还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而推动投资和消费等。他也密切关注了过度投资、过度信贷和过度贸易顺差的问题。
然而这并不足以确切说明中国的发展状况,还有许多重要的话题没来得及展开讨论,比如政治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延伸阅读:http://www.ft.com/cms/s/2/5acad17a-1cdf-11e1-a134-00144feabdc0.html
2、The End of the Chinese Dream: Why Chinese People Fear the Future
by Gerard Lemos </br>
本书作者认为,中国经济也许还处于上升阶段,但国家生活和谐繁荣的景象是政府构建的神话。这位来自伦敦的社会政策专家兼政府顾问采访了重庆的几百位居民,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个挫败、破碎、被社会和经济忧虑所困扰的群体。
延伸阅读: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1/12/30/20_books_to_read_in_2012
</img>
3、From Iron Rice Bowl to Informalization: Markets, Workers, and the State in a Changing China
by Sarosh Kuruvilla, Ching Kwan Lee, and Mary E. Gallagher </br>
伴随着自由化经济下不断增加的压力,以及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孜孜渴求,大约有39%的城镇劳动力进入了企业工作。也就是说,这些人放弃了“铁饭碗”,获得“非正式”(informal)职位。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收入变低,也放弃了稳定的工作保障和其他好处,还可能遭遇劳动权益的侵犯。
中国政府注意到了这些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并通过修改劳动法、进行福利制度改革等方式,力图对情况加以改善。但这些措施可能反而使得企业更不轻易签订长期的劳动合同,工人们处于“永恒的临时性”状态中。工人们也只是通过小规模的罢工和游行予以回应,还有零星力量成立独立的工会机构等。
作者认为,如果中国不能平衡就业市场的灵活性与社会公平的诉求,想要双双确保经济高速增长和政治稳定,可能有点难。
延伸阅读:http://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136949/sarosh-kuruvilla/from-iron-rice-bowl-to-informalization-markets-workers-and-the-s
4、Eclipse: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Economic Dominance
by Arvind Subramanian </br>
本书作者认为,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速能与其他国家之前追赶富裕国家时的增速大致相同,如果中国的外贸增长速度能够配得上它的经济规模,那么中国很快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人民币也会变成国际储备货币。
作者用经济史公式来量化经济规模,计算出中国将于何时超越美国——他认为,如果延续现在的状况,那么最快可能是十年内。在这本书中频繁出现的“黯然失色”、“阴影”、“支配”等词语,让美国人非常着急和担忧。不过,这些修辞似乎与经济学中的“非零和规则”相违背,作者给美国的建议也是继续与中国保持合作。中国的繁荣与人民币可兑换性的发展将怎样威胁美国利益,仍然是未知数。
延伸阅读:http://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137259/arvind-subramanian/eclipse-living-in-the-shadow-of-chinas-economic-dominance
【治理】
5、China Experiments: From Local Innovation to National Reform
by Ann Florini, Hairong Lai and Yeling Tan </br>
在这本书中,作者观察了中国的县城和乡镇,看基层自治如何破解传统治理方式,引领更广泛变革动力的出现。作者调查了中国怎样改变对关键治理工具和概念的认识,并将世界其他地区的进展和争论与之比较,认为中国也受到过来自其他国家的影响。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执行主任Mark Leonard评价此书时说:彻底的实验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傲然崛起的秘密,本书将中国以一个广阔实验室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在这里,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都在实验和较量。想了解逐步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本书必读。
延伸阅读:http://www.brookings.edu/press/books/2011/chinaexperiments.aspx
6、China’s Local Administration: Traditions and Changes in the Sub-national Hierarchy
by Jae Ho Chung and Tao-Chiu Lam </br>
这组由地方研究学者网络完成的调查研究,能够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的地方管理体系。
今天,大多数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活动都发生在市一级,而“市”的行政区划出现的关键原因是城市化,它为城市中心管理周边农村地区创造了需求。相当的权力和责任落到市一级,市里还有大量实质性的财政独立和试验新政策的权力。
中央通过对官员的控制,来保证对地方具有最终的控制权。雄心勃勃的地方官员为中国增加了许多活力,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腐败、地方保护主义和经济过热等问题。
延伸阅读:http://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137254/edited-by-jae-ho-chung-and-tao-chiu-lam/chinas-local-administration-traditions-and-changes-in-the-sub-na
7、Consent of the Networked
by Rebecca Mackinnon
互联网最终究竟会成为促进表达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动力,还是带来异化与压制?许多评论家为此争辩不休。
在这本书中,Rebecca Mackinnon将关于互联网政治影响的讨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她说,更为基本和紧迫的问题是,怎样组织和管理技术,来支持全世界互联网用户的权利和自由。
Rebecca Mackinnon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任CNN驻华记者,她亲眼见证了互联网进入中国,以及中国政府管控互联网的过程,而本书的部分章节也提到了中国互联网管理的相关内容。在此书中,Mackinnon为关心互联网问题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框架来理解互联网世界中政府、企业与公民之间复杂且经常隐藏的权力关系。
Mackinnon呼吁,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自由有赖于对维护虚拟空间权力的维护,就像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所做的那样。网民不是受制于技术的消极“用户”,而应主动在虚拟空间为自己争取所有权和责任。
延伸阅读:http://blogs.wsj.com/chinarealtime/2012/02/22/eight-questions-rebecca-mackinnon-consent-of-the-networked/?mod=WSJBlog
【社会】
8、Chinese Religious Life
by David A. Palmer, Glenn Shive, and Philip L. Wickeri
宗教活动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盛行,人们信奉佛教、基督教、儒家、伊斯兰教、道教,甚至还有大同教、摩门教和俄罗斯东正教——有时还会将不同宗教和民俗宗教融合。
迅猛的社会变革和官方意识形态的衰退,带来了对道德内涵的渴求,驱动了宗教复兴。本书呈现的调查描述了新兴中产阶级的宗教习惯、佛教在台湾的重新兴起、宗教慈善事业以及其他多个话题。
作者认为,乡村的日常生活充斥着风水、祖先尊崇、土神灵崇拜、鬼神慰藉和占卜等等。而出现在城市居民身上的宗教式个人主义日渐明显,就像一个受访者所说,他们认为“我只相信我自己,其他人的事与我无关”。
宗教活动有助于修复支离破碎的社会信任,也以这种方式为政府当局的“社会和谐”目标作贡献。但它也挑战了国家对宗教活动的限制,政府认为它可能会造成独立社会运动的威胁。
延伸阅读:http://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136946/chinese-religious-life
【国际】
9、A Contest for Supremacy: China, America, and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Asia
by Aaron L. Friedberg
毫无疑问,中美关系已经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关系,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但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希望赢得与美国相同,或者起码相近的地位。在两国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变化异常频繁的时期内,两国关系走向如何将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A Contest for Supremacy”一书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Friedberg列举了两国关系将更密切的若干原因:经济的相互依赖,中国可能变得更开放民主的前景,中国继续融入国际社会,中美共同面临气候变化和核武器等威胁。
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正在出现的利益冲突和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及政治分歧,更能左右两国关系的走向,并可能将两国关系置于紧张和竞争状态。
他的讨论在关于安全的语境下展开,对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并未给予足够笔墨。同样,他也没有足够重视美国经济衰落的问题。《了解中国的崛起》一书作者Martin Jacques评论此书时认为,美国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不是军事的,而是经济的。美国必须关注经济复苏,其次,美国必须对这样的事实妥协:中国崛起和美国衰落并不仅仅是一次政策失败的后果,而是重大且非常罕见的历史转移,对此,政府能起到的作用并不多,更别说防止它发生了。
延伸阅读:http://www.nytimes.com/2011/09/25/books/review/a-contest-for-supremacy-by-aaron-l-friedberg-book-review.html
10、Obama and China’s Rise: An Insider’s Account of America’s Asia Strategy
by Jeffrey Bader
本书作者Jeffrey Bader曾于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事务资深主任。奥巴马上任前,他就曾在竞选团队中负责亚洲政策研究。
在本书中,Bader讨论了他所做的和所看到的东西对奥巴马的东亚政策意味着什么。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美国外交政策构想和执行背后的观点,对政策的评估,以及对未来政策的展望。
作者这样总结:未来的总统需要找到中国政策的平衡点,在保持优势和警觉性的同时,避免陷入安全困境。
奥巴马希望扩大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和参与度,他认为这个问题一度被忽视,因为美国在中东地区尤其是伊拉克的反恐战争已经吸引了太多关注。Bader描述了奥巴马政府在东亚事务中的努力,与中国保持稳定关系的同时,加强与盟友伙伴国的联系来应对中国不断提升的自信。在这本书的写作中,Bader将深刻权威的外交政策分析与个人化的叙事结合了起来。
延伸阅读:http://www.brookings.edu/press/Books/2012/obamaandchinasrise.aspx
11、Asia’s Space Race: National Motivations, Regional Rivalries, and International Risks
by James Clay Moltz
太空项目在亚洲各国的发展出人意料的普遍——尽管不是所有太空项目都有先进技术。
中国试图寻求禁止太空军备竞赛,但同时也在提升自身攻击卫星和载人太空技术的水平。日本拥有亚洲地区最精细的太空项目,不过日本国会2008年提出了禁止使用太空作防御的议案。印度打造太空项目更多是出于军事目的,包括开发卫星用于侦察、情报和导航,还有潜在的导弹防御用途。韩国的太空项目起步较晚,其发展大多得益于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部分出于监视朝鲜导弹活动的需要。
亚洲地区其他国家出现的更小规模的太空项目,使得亚洲成为新的太空竞赛中心。本书作者将专业知识和历史、政治的分析融合起来,他警告说:该地区太空项目的竞争动向将预示着未来的军事应用,而不是诸如地理遥感、天气预报和通讯等活动。
延伸阅读:http://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136947/james-clay-moltz/asias-space-race-national-motivations-regional-rivalries-and-int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